看到電視里播出歐元區經濟深受希臘政治動蕩影響,歐元兌人民幣匯率破8的新聞,羅嘉倫慶幸此前做出的逐步以機器取代人工的決定。
今年52歲的香港人羅嘉倫是宏嘉投資的董事長,在東莞投資毛紡織已經22年,他感嘆其間雖然也碰到過大大小小的困難,但從來沒有目前這樣險峻。
羅嘉倫說,自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在珠三角區域像他這樣的外向型企業基本上一直被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上升、勞動力短缺以及人民幣匯率上調等諸多因素影響,很多企業都掙扎在生死的邊緣。“經過再三的分析研究,發現問題的核心在于成本,而影響成本的主要因素是原材料價格,尤其人工的上漲,企業無法控制。”羅嘉倫說,而在這方面企業唯一能做的就是如何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這樣機器便成為調控成本的變量。
他表示,在采用機器替代人工后,由于生產效率的提高、產品質量的提升以及相對于人的管理要簡單得多的機器設備的維護,特別是再不受招工難的束縛,對企業而言就是一場脫胎換骨的革命。
事實上,在國際經濟前景不明朗,生產要素持續上漲的壓力下,一場機器取代人工的革命,正在珠三角悄然興起。
東莞臺商投資企業協會相關負責人向本報記者表示,以機器取代人工實行自動化和智能化生產,時下在東莞的臺商投資企業中已經是“一種潮流”。
他表示,隨著機器取代人工的普遍化,無疑將會大幅縮小珠三角工業產業與國際一流制造生產國的技術差距,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中國將由制造業大國演變成制造業強國。
機器革命
“不引進機器就意味著必須在成本的泥淖里掙扎,而隨著國際經濟危機的加深,以原來的生產方式走出泥淖又幾乎是毫無希望。”東莞臺商協會上述人士表示,現階段珠三角制造業“機器革命”的出現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根據東莞外經貿局綜合科副科長楊榮表示,東莞大朗在這方面是一個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事實上,大朗這個“中國羊毛衫名鎮”,除了集聚本地的3000多家毛織企業,更在以大朗為中心的產業集群內分布著近萬家毛織企業,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配套。但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成本大幅上升,訂單急劇減少,很多企業一度舉步維艱。“機器革命挽救了大朗毛紡織行業。”羅嘉倫說。
他表示,以數控織機為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整個大朗鎮的擁有量只有幾百上千臺,但現在總數已經接近3萬臺。這個數字意味著,數控織機正在以平均每年上萬臺的速度進入大朗的毛紡織企業。“在此之前,大朗的絕大多數毛紡企業采用的都是人力密集型的老式手搖機和自動皮帶機,成本高、效率低,”羅嘉倫說,“使用數控織機,可以使企業減少大量的人工成本,節約的成本是60%—80%。”
據了解,在大朗有名的毛紡織企業,如興業、穎祺等等,目前數控織機的擁有量都在千臺以上。
隨著數控織機的熱銷,共有59個數控織機品牌在大朗設立了9個生產企業、54個銷售機構和5個獨立維修服務機構,且絕大多數都集聚銀朗北路,形成了長約1.3公里的數控織機專業街,使大朗成為華南地區數控織機事實上的集散地。
廣東省外經貿廳的統計數據顯示,大朗集散銷售的毛衣年平均達12億件,其中60%出口意大利、美國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1年大朗毛紡織品出口78.23億美元。
轉型升級拐點
“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正是機器革命的出現,使得當地政府一直極力推動但進展不力的轉型升級出現拐點,真正意義上的轉型升級開始出現。”東莞市政府有關人士表示。
永泰電子(東莞)有限公司是由臺灣積中盛股份有限公司于1998年底在東莞市設立的臺資企業,2007年企業從來料加工型企業轉為具有獨立法人的三資企業。目前擁有員工1000多人,是一家生產新一代數字化電子設備配套中關鍵精密接插件及連接線的企業。
由于其產品100%出口,客戶主要分布在歐美、日本等地,隨著全球經濟的衰退,同時受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上升、勞動力短缺、人民幣匯率上調等諸多因素影響,企業利潤受到大幅度壓縮。
為此該公司投資480萬美元引進全球最先進的精密模具、沖壓、壓鑄、注塑設備以及最先進的研發專用電腦及軟件、重金屬檢測儀、精密量測儀、CNC線切割等先進的全自動化電腦控制機器設備,通過這些設備及技術,強化高精密產品的開發能力。
采取上述措施之后,目前該公司的用工數量減少了1000多人,與往年同比下降36%。與此同時,公司產品產值卻持續增長,目前其產品產量已占據全球高端數位傳輸線材市場份額30%。
據了解,在此基礎上,該公司計劃在未來3-5年內將再投入1500萬美元完成生產線自動化改制,使企業進一步減少對人力需求的同時,使企業的運營更加接近最佳營運成本。
另一個案例是東莞三星電機有限公司。這家公司由韓國三星電機株式會社投資,1992年9月份正式投產。近年來,在緊盯加工制造高端化的目標加快轉型升級,投資總額由原來的920萬美元增加到1.96億美元,經營范圍由原來的簡單加工制造揚聲器等過渡到研發、生產高附加值電子產品,市場范圍也由原來的單純外銷逐步向國內外市場并重的方向擴展。
目前,三星電機已經從一個簡單加工裝配企業成功轉型為集自主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高新技術型企業。2011年,出口額7.3億美元。
該公司電子信息產業公司從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轉變為技術、設備密集型產品為主后,總員工數只有2004年的50%左右。最近,公司計劃增資1億美元,將產能再擴大1倍。
在位于東莞長安鎮的東莞鉅升塑膠電子制品有限公司,記者看到,這個為松下、GE、飛利浦、諾基亞等產品配套生產模具及注塑產品的企業車間,不像傳統的以人工為主的廠房那樣臟亂,在投資3400多萬美元購進全套日本柔性自動化生產線及德國、瑞士等國家模具自動化加工設備后,整個生產過程已經完全實現了自動化及智能化生產。“所有生產工序只需操作員輸入參數、程序,加工過程就由智能化設備完成。”東莞鉅升塑膠電子制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蔣仕元表示。
他認為,智能化設備取代人工之后,公司在人力成本方面可以節約80%,而且大幅提高效率的同時,還進一步提高了產品質量,減少了差錯和缺陷。
前景
根據東莞臺商投資企業協會會長謝慶源的估計,目前已經成功轉型的東莞臺資企業大概占到3至4成,尤其以機械制造和電子元器件生產領域發展最快,在這些領域可能已經占到6到7成。“但在諸如服裝、家具、玩具等勞動密集型企業,機器替代人工的情況并不明顯。”謝慶源說。
推薦閱讀
5月24日,康佳舉辦32周年志慶暨同步云電視品鑒會,在展示同步云電視新品功能的同時,將視角聚焦到留守兒童身上,發起系列公益活動進行愛心接力。以微電影《讓愛同步》首映為起點,康佳將通過在全國門店提供同步視頻通>>>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珠三角:機器正替代人工
地址:http://www.oumuer.cn/a/zhibo/20120526/63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