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爾以8.3億元從松下手中購得三洋電機旗下的白電業務,這也是中國家電企業首次接盤日本家電巨頭的主營業務。此前,有關日本家電企業紛紛退出或者弱化家電業務的消息甚囂塵上。曾風光無限的東芝、日立、先鋒,已先后退守零部件業務;大金、三菱電機、三菱重工等專業空調制造商,除了大金在家用中央空調上有較好表現外,其他企業均是“綠葉”。日本手機更是經歷了夢魘,NEC、三菱、東芝、松下前后腳從中國市場上消失。近期有關日本家電“式微”的觀點頗為流行,也引起不少人的關注。
日本企業在家電市場上“由攻轉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部分企業經營不善、市場戰略有誤、應用和核心技術研發停滯不前等,處于高成本區內的部分日本企業已經難以控制傳統家電產品的制造成本,只好一“售”了之。
然而,更多日本企業則是主動選擇了放棄傳統家電產品的生產制造。如日立計劃將所有的電視機制造業務外包給海外公司,投身于開發并有效利用能源、循環利用資源、防止全球變暖等“社會創新事業”。索尼提出“環境零負荷”的藍圖,借助新能源戰略規劃,電池業務成為集團的3大增長引擎之一。松下此次出售三洋電機白電業務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為了今后專心投入蓄電池等方面的業務。
從日本企業紛紛投入新能源和綠色環保產業的“懷抱”可以看出,他們已經開始向高附加值、低碳的綠色能源和環保行業轉型,正在從單純的生產制造商向環境友好綜合管理解決方案提供商轉變。再看如今為外界看低的日本家電企業,其黑電企業至今掌握著全球黑電產業的諸多關鍵技術及核心資源,主導著該產業技術的升級。在彩電領域,日系企業仍然掌控著這一產業發展的關鍵資源———面板,而面板占彩電整機成本的60%~70%,誰控制了面板資源就意味著誰掌握了彩電價格的定義權。
從日本企業身上,我們看到,他們的發展目標和戰略方向始終圍繞著把握產業和市場發展的主動權。正因為如此,多年來日本企業一直雄踞“微笑曲線”中利潤最豐厚的環節;同時,通過強大的全產業鏈調控能力,建設從產業最前端的核心部件到最末端品牌影響力的產業鏈通路。日系企業在家電部分領域的戰略性收縮,對中國企業來說可能是個機會———競爭對手減少,填補市場真空。但與此同時,同樣面對經營壓力的中國家電企業也應該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增強自身拓展新業務的敏銳性和判斷力,不要亦步亦趨,一味采取跟隨策略。
推薦閱讀
數據顯示,受多重因素影響,今年上半年家電銷售同比僅增一成。對此,相關專家指出,我國家電企業必須要轉變增長模式,告別“產品經營”,學會“品牌經營”,用戰略定位代替運營效益和價格競爭,才能有機會打造世界品>>>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日本家電企業"式微"為向創新事業轉型
地址:http://www.oumuer.cn/a/zhibo/20120301/116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