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來靠低價競爭的家電市場,海爾是個特例。它這幾年的“玩法”,與眾不同。
海爾正向服務商轉型,旗下連鎖渠道積極開拓中國廣大三四級市場,已基本覆蓋全國2169個縣,多家跨國公司將其在中國三四級市場的分銷交給了海爾。它的發展日益依靠整合全球資源。冰箱材料與德國巴斯夫合作,洗衣機變頻電機與新西蘭斐雪派克合作,讓日本員工開發變頻空調。先后收購了日本三洋電機、新西蘭斐雪派克。
這兩年,國內同行忍受轉型升級陣痛的時候,海爾似乎“輕舟已過萬重山”,表現出旺盛的產品和技術創新能力,牢牢地在冰箱、洗衣機、冷柜等市場占據高端地位。
員工組建自主經營體
然而,所有這些都是表象。海爾自2005年突破千億規模之后,一直在苦苦求索一個適應互聯網時代的全新管理模式和組織結構,如今已初見成效。“人單合一”、倒金字塔的創新管理模式,正成為海爾制勝的法寶,將是海爾未來問鼎全球白色家電產業巔峰的基石。
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認為,互聯網時代,信息變得透明,用戶可以決定企業的生存。“企業唯一的選擇就是跟上用戶點擊鼠標的速度。”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給一線員工最大的自主權和決策權,讓他在第一時間對用戶的需求做出反應。
于是,海爾將八萬多員工組建成兩千多個自主經營體;中間管理層變為服務經營體;高層管理層變為決策經營體,提供決策支持、發現新機會。以前是員工聽領導的,現在是員工聽客戶的,領導聽員工的。
“這個變革非常難,因為涉及到很多人的既得利益,還有面子問題。但是在互聯網時代,企業不這么變革將會更困難。”張瑞敏說。互聯網時代的企業,不是求大而是求靈活。
讓聽得見“炮聲”的一線來決策,員工不是完成領導交待的工作,而是滿足顧客的需求。那么,每一個員工都要明白自己的顧客是誰,自己給顧客提供什么價值,自己又能從這一過程獲得怎樣的回報。
為了做到這一點,海爾每個員工每天都有三張表:一張是自主經營體的“損益表”(明確為客戶創造什么價值),一張是“日清表”(保障把工作落實到每一天),還有一張是每個員工的“人單酬表”(體現員工的經營成果)。
員工的報酬與他創造的客戶價值掛鉤,就是所謂的“人單合一”。用海爾內部的話說是,“我的用戶我創造,我的增值我分享”。員工實際上是為自己打工,可以自創新、自驅動、自運轉,就好比每個員工都是自己的CEO。
“雙網”戰略
制造業一直以來的流程是研發—制造—營銷。而在海爾,張瑞敏要求,真正以顧客為中心,有顧客需求才去滿足,而不是生產一堆沒人要的庫存產品。所以,海爾取消庫存,堅決按訂單生產、“即需即供”。因此,流程變為營銷—研發—制造。
從全球產業鏈來看,包括家電業在內的中國制造業仍處于“微笑曲線”的低端,賺取廉價的加工費。要提高行業地位,就要向研發、營銷兩端延伸。而顧客需求是牛鼻子,如何牽住這牛鼻子,捕捉到消費者需求?張瑞敏提出,“虛網要實、實網要深”。
所謂虛網做實,用戶可以通過Facebook等社交網站參與海爾的前端設計,而不僅僅在網上比價格,用戶小組可以充分溝通,創造新的需求,這就是賣服務而不是賣產品。如果設計得好,申請了專利,專利收益可以有用戶的一份,完全變成一個開放的體系、開放的平臺。
所謂實網做深,指營銷網、物流網、服務網深入到千家萬戶。海爾這幾年在國內三四級市場,將“日日順電器連鎖”鋪到縣、鎮、鄉、村。截至2012年6月30日,海爾縣級專賣店網點達 7500多家,覆蓋了全國近100%的縣;全國專賣網點總數達到約35000家。
張瑞敏說,海爾向服務轉型,不是說海爾完全放棄制造業務,也不是說由制造業向服務業延伸,而是整個企業服務化。從“以企業為中心賣產品”轉變為“以用戶為中心賣服務”。
同時,海爾正把“人單合一”的管理模式由國內輸到海外。這一機制的核心是建立每個員工的自驅動機制,以不斷自創新。自驅動的基礎是機會均等,員工競爭上崗、“官兵互選”,以保證機會均等。自驅動的目標是為了追求動態的一流目標而不斷優化人才。
因此,海爾的自主經營體是一個開放系統。目前,海爾在全球有五個研發中心,里面的研發人員都是當地人,這些人不一定都是海爾的雇員,也可以與海爾達成契約關系。自主經營體引入更高水平的人創造更高的市場目標,之后再整合能力更高的人,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本文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作者:王珍)
推薦閱讀
地球獎是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和香港地球之友共同設立的民間環境保護獎項,主要獎勵新聞、教育、社會團體在提高社會公眾的環境意識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以弘揚社會環境教育的敬業精神,激勵更多的新聞、>>>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海爾:用戶可通過社交網站參與前端設計
地址:http://www.oumuer.cn/a/zhibo/20111229/146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