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獎是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和香港“地球之友”共同設立的民間環境保護獎項,主要獎勵新聞、教育、社會團體在提高社會公眾的環境意識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以弘揚社會環境教育的敬業精神,激勵更多的新聞、教育和各界人士投身到社會公眾環境教育。
經“地球獎”評審委員會對全國各地申報材料進行認真地評審,共評出2012年度“地球獎”獲得者集體組5名,新聞組10名,教育組10名。現將獲獎者資料公示如下:
一、地球獎集體簡介
“不一樣的夢想,一樣的綠色村莊”
——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小箬尚格小學事跡簡介
自2005年以來,小箬尚格小學利用操場、樓道旁的墻體建設“環保墻”,展示學生環保繪畫、攝影作品,隨處可見的墻畫無聲地規范著每個人的行為。
2011年,學校聯合福建省環保志愿者協會,開展了“不一樣的夢想,一樣的綠色村莊”系列環保特色學校創建活動,根據山區兒童的特點,學校每月舉辦兩次環境教育課,由高校志愿者進行生物多樣性、愛護資源環境等環保知識宣傳;開展校園垃圾分類活動,編輯出版校本教材《愛護家園 垃圾知多少——“陽陽”帶你了解垃圾》,從怎樣分類、變廢為寶等環節入手,講授農村垃圾專業知識。
今年,他們請來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林占熺,開辦菌草生態實踐小課堂,組織孩子自己動手進行菌草種植栽培。
用腳步丈量江河濕地
——電視欄目“環保前線”簡介
北京綠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環保前線”,是一檔由民營公司制作的環保專題電視欄目,每期30分鐘。9年來,制作的節目量達400多期。一直堅持以現場為導向、故事為本體、影像為載體記錄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環保故事、環保人物和真切的情感。
走過大漠,走過江河,走過濕地,走過高原,他們用腳步丈量它們的形體,感受它們的氣息,記錄了人和動物的真摯情感,記錄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畫卷,記錄了環保人喜悅和憂傷。作為國內第一家環保專業媒體不僅要解讀他們,欄目同時在國內外進行傳播,發出中國的環保好聲音。
自2005年在全國100多家省市電視臺發行播出,節目故事的可看性和公益性,越來越受到播出平臺的青睞與支持。
與大自然和諧共處
——“人文生態實踐團隊”簡介
“人文生態實踐團隊”的理念是以人的生活實踐為中心,根據“減熵有序化”的原則,結合倫理學和生態學,幫助團隊成員加深了解自己身處的環境,進而與社會、大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持續發展。
跨學科、跨領域的專家學者薪火相傅,繼往開來,完成科學工作者的任務之余,更與社會各界一起參與推廣有機產品及文化產品的學與教工作。
帶頭人梁廣文教授具備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優良品德,心系社會,腳踏實地,把學術研究成果帶入市場,用以社會、貢獻國家,為中國農業的現代化、生態化和產業化貢獻力量。
人格智慧并重育社會棟梁之材
——北京市新英才學校簡介
北京市新英才學校是一所集雙語幼兒園、精品小學、優質初中、多元高中、劍橋國際中心、國外大學預科、漢語中心為一體的寄宿制國際化學校。全套全新的現代化教育教學生活設施,舒適幽雅的校園環境,為新英才學子營造一個理想的學園、成長的樂園、溫馨的家園。
新英才以“人格智慧并重育社會棟梁之材,中西文化交融創新型的教育模式”為指導思想,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的教育中幸福地成長。
學校實施“3G+X”的課程體系(國家課程、國際課程、國學課程),培養既有中華傳統文化底蘊又有全球化視野的國際化人才。
堅持環境教育特色
——遼寧省盤錦市遼河油田興隆臺第一小學
興隆臺第一小學從上世紀80年代開展環境教育不間斷,20多年來,歷任5任校長,每任校長都始終堅持環境教育這一傳統特色不改變。
他們先后組織開展了“愛鳥護樹迎回歸----一、二、三、四、五”,“珍惜生命之水---- 個、十、百、千、萬”系列教育活動;“我是家庭節能減碳監督員”、“今年暑假,我們共同減碳”;“廢紙換再生紙賀卡”、“再給垃圾一次生命”、“垃圾減量”等節能減排探究實踐活動;“保護母親河”、“迎接黑嘴鷗回家”、“我為鳥兒建家園”等濕地保護活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學校先后被評為遼寧省環境友好型學校、國家級綠色學校、全國濕地實驗小學、國際生態學校。
二、新聞組獲獎者個人簡介
1、 人民日報 孫秀艷
人民日報經濟社會部主任記者,從2004年起專門從事環境報道工作。8年來,她參與了環境領域幾乎所有重要新聞的報道工作。從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到環評風暴,從“三個轉變”理念的提出到“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從污染物減排到環保新道路的探索,記錄、見證著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
在長期的環境報道中,她深入調研,認真采訪,采寫了大量具有建設性的調研分析報道,為政府決策提供了參考。同時,關注與百姓密切相關的環境問題,寫出很多有影響的報道和言論,推動了相關問題的解決。采寫的作品多次獲得人民日報精品獎、好新聞獎、中華環保世紀行好新聞一等獎。
2、新華社 顧瑞珍
新華社主任記者,長期承擔中央政治新聞、環保和科技領域報道,全力參與并出色完成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全國“兩會”、抗震救災、北京奧運會、松花江水污染等一系列重大報道。在新聞實踐的磨礪中,表現出過硬的政治素質、業務能力和工作作風,曾獲“中華環境獎”“拜爾青年環境記者獎”等獎項。
8年來,累計采寫3000多篇環保題材的公開和內參報道,參與和見證了一系列重大環境事件,忠實記錄了我國環境保護走過的艱難歷程和取得的不凡成就,讓公眾看到了我國環保事業的發展前景,更引起了中央領導和社會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高度重視,促進了一些危害群眾健康和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的解決。
3、中央電視臺 陳允濤
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環境首席記者,10年來,松花江污染事件、德清血鉛污染事件、福建紫金礦業污染等等事件中都留下他采訪的身影。
2006年,他曝光某地柴油污染泄露瞞報事件,歷經艱險卻推動了全國首個“區域限批”制度的實施。2010年,安徽固鎮6名環保干部在執法中被就地撤職,他挺身而出,一夜之間讓他們重新回到崗位。2012年,廣東3家中石化企業污水直排南海的惡劣行為被曝光,迫使中石化總部立刻叫停了3家企業進行整改。
10年來,他在《新聞聯播》、《新聞30分》等新聞節目中,播出了幾百條環境深度調查報道。引起了中央主要領導的高度關注。
4、經濟日報 鮑曉倩
《經濟日報》科技新聞部采訪室副主任,曾獲第17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第19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及抗震救災優秀女記者稱號。
她參與采寫了一系列題材重大、前瞻性強的環境報道,引起了強烈社會反響和有關部門高度重視。
2006年采寫的“城市河流,讓我們重新認識你”系列報道從生態、經濟、文化3個維度出發,就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城市河流治理問題提出一整套意見。
2009年采寫的“山地經濟”系列報道是媒體第一次全面系統地關注“山地經濟”,就山地開發與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展開深度探討,成為云南、四川等地區制定有關政策的參考。
2012年參加“中華環保世紀行”后策劃采寫的“保護水資源 治理水污染”系列報道引起了中央領導重視。
5、科技日報 李禾
從2004年開始,一直從事環境保護方面的采訪和報道,發表作品20余萬字,其中,很多作品產生了強烈反響。例如《如何使廢棄物“起死回生”》一文,揭露了我國廢棄物回收、儲存和再利用等方面問題,引起了中宣部等中央部門的關注,并專門發文表示“科技日報刊文披露廢物治理問題值得重視”;關于我國新能源發展報道,獲得了第六屆中國可持續能源記者之星特別報道獎;《令人費解的“造林工程”》、《調整空氣監測站,人為增加藍天數?》等文章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思考。此外,還有大量作品被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選用以及被其他報刊及網站轉載。
上一頁 1 2 下一頁單頁閱讀推薦閱讀
小米盒子,小米公司董事長雷軍口中的小米手機最發燒的配件11月14日揭開了神秘的面紗。從前聯通視頻負責人、OTT行業獨立觀察者張磊4月在微博上爆料小米盒子的消息算起,正好過去了整整7個月時間。 借助小米盒子,小米>>>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國環保最高獎2012地球獎獲獎名單公示
地址:http://www.oumuer.cn/a/zhibo/20111229/146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