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訊】“簽到手軟”,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的一名簽證官如此形容出國華人的回流熱潮。
這些海歸中不乏企業高管,他們是許多中國企業夢寐以求的人才,現在,雙方終于有了一拍即合的機會。但中國企業真是他們的避風港嗎?羅盛咨詢通過多年的觀察發現:回流人才的生存率不高于50%,有相當一批經理人在加入企業后6個月甚至更短的時間內選擇了離開。羅盛咨詢是美國的一家高管搜尋和評估機構。
為什么企業對這些人才需求如此迫切,供求雙方意愿如此真切,而結果卻如此慘烈呢?與之相對應,那些成功的在中國企業實現自我轉型的外企高管究竟有什么經驗?
先看一個新近發生的鮮活案例,也許能部分解答這個問題。
一位3個月前從華爾街回國的海歸說:“要是混日子,還是在美國好混。”理由是感覺國企的團隊合作很差,對有不錯工作經歷的“海龜”既尊重也排斥。部門領導和同事對“海龜”還是有很多敵意,有時候連基本的工作介紹都有意遮掩很多。適應過程很痛苦。所謂適應就是不斷降低預期:國企把海歸當做一個顧問和技術工,海歸們最好也別拿自己當回事,別以為回國就能做出什么事情來。
再看一個過來人的自我剖析,也許能更全面地解答這個問題。
周廉,一個自稱從國外回到中國企業工作的失敗案例。她現在是ABB集團亞太區人力資源高級副總裁,1982年大學畢業后去美國讀書、工作,按她的說法是:“2006年底,滿懷熱情、不知深淺地買了單程機票,選擇進入中國企業工作。”回國前,她先后擔任康明斯公司人力資源負責人和沃爾瑪公司亞洲區人力資源高級主管,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培訓和項目管理經驗的她,在這家中國公司工作不到一年就萌生去意。之后,她選擇了去ABB。
她說:“直到今天,我依然覺得那家公司很有前景,這種‘分手’不存在誰好誰壞、誰高誰低的問題,相互的吻合是最重要的。我們雖然都講中國話,但其實聽不懂老板在講什么,而且我們的很多邏輯也非常不中國。我經常在開會的結尾時聽到這樣的結論‘讓我再想想吧’,我就反問‘好的,那什么時候能想好呢?’后來,我才明白:‘再想想’等于‘不同意’。以前在美國時,公司在尋找解決方案時,會說看看微軟、戴爾等是怎么做的,我服務的這家中國公司則經常講秦朝某位大將、唐朝某位商人怎么做,那時,我不得不買了很多歷史書看。”
這樣的情境可能是許多海歸所熟悉的。前面提到的海歸說到的3個月和周廉所說的一年,其實是很重要的時間點。羅盛咨詢的大中華地區董事總經理程原,最近與十位成功轉型的具有外企背景的高管進行了面對面的訪談,發現成功轉型大約需要至少一年時間來完成,而且需要經過3個相互關聯又彼此不同的階段,即:先要進入,再要被企業接受,最后才能為企業帶來變化。這3個階段完成需要的時間分別是前3個月、前6個月和前一年。而且前6個月的經歷至關重要。 (編輯:列娜)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在近日公布的電腦下鄉主流品牌投標產品資料中,聯想投標最低價為2999元的熱銷“上網本”S10,被曝高于市面零售價2699元。聯想有關負責人并表示,聯想S10的零售價不會低于3000元,當然這里面不排除有個別經銷商惡性競>>>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華爾街人才”回流存活率不滿一半
地址:http://www.oumuer.cn/a/xie/20111230/206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