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國務院頒布的《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出,把增強軟件產業自主發展能力,加快培育信息服務新模式、新業態等作為調整和振興的主要任務。國家在不斷加大對軟件產業的投入,對軟件產業的支持也越來越多,這都為中國的軟件產業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環境。本期,我們邀請軟件產業領域知名企業負責人共同探討中國軟件產業發展的挑戰、機遇以及應采取的策略。
核心技術待突破 產業鏈優勢不強
·多數關鍵技術受制于人,軟件企業總體規模小、實力弱。
·在中國標準制定、國際標準制定中話語權的提升以及核心技術的突破上我們任重道遠。
·行業的垂直整合使得產品競爭演化成產業鏈競爭,而我國軟件產業鏈競爭力還不夠強。
景新海:國產基礎軟件產業發展面臨著兩方面的挑戰,一方面是多數關鍵技術仍然掌握在西方發達國家手中,在中國標準制定、國際標準制定中話語權的提升以及核心技術突破上,我們任重而道遠。另一方面,國產基礎軟件企業總體規模小、實力弱,與國際同類廠商的巨大投入相比差距明顯,靠企業的原始積累做滾動投入難度較大。“核高基”對重大專項連續15年的支持,將使一批重點國產基礎軟件企業持續獲得國家資助,最終提升產品技術能級,拓展市場。
劉文清:我國基礎軟件產業發展到今天,面臨的挑戰依然艱巨。
首先,市場的不公平競爭局面沒有明顯好轉。目前只能說國產基礎軟件打破了國際龍頭企業的市場壟斷,但還沒有建立一個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這里有用戶使用習慣的原因,有國產基礎軟件產品的應用不夠豐富和相應開發環境、開發工具不夠完善的原因,也有大家對國產基礎軟件認識不足的原因。
其次,國產基礎軟件產品缺乏競爭力。國產基礎軟件就單個產品來說,基本上已經與國際同類產品處于同一水平。但現在單一產品越來越難以發揮作用,行業的垂直整合使得產品競爭演化成產業鏈競爭。國際廠商已在著力打通產業鏈,構成軟件產業鏈的競爭,市場競爭其實已經從咨詢服務開始。而國產基礎軟件廠商比較分散,基本上還處于單個產品競爭的局面,競爭力明顯不強。另外,國外企業引領著市場需求,每一次技術和產品的轉型都會導致國產基礎軟件企業新一輪的技術升級,被動的“緊跟緊跑式”的產品升級使國產基礎軟件產品缺乏競爭力。
再次,我們面臨的挑戰還包括國產基礎軟件的標準滯后、國產基礎軟件所需人才匱乏等等。這些影響國產基礎軟件企業快速發展的問題依然存在。
任永杰:國產數據庫是我國基礎軟件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產品研發最早開始于上世紀90年代初。而我國真正擁有自己的數據庫產品差不多是在“十五”期間。國產數據庫產品是一個對于國家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軟件產品,在其發展歷程中面臨著諸多挑戰。一方面,數據庫軟件本身就是一個具有極高進入門檻的軟件產品,對于產品在技術方面的適用性和領先性都有非常高的要求,產品需要不斷完善和更新;另一方面,數據庫技術本身也隨著應用的不斷變化而發展,對于國產數據庫企業來講,在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方面都提出了挑戰。當然,最大的挑戰還是在市場層面,在國外產品占市場主導地位的局面下,國產數據庫軟件如何突圍,也成為國產數據庫軟件企業的重要課題。
劉淮松:總體上看,我國軟件服務業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產業規模和軟件企業數量都在持續高速增長,產業創新能力也在穩步提高,對國家信息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從產業形態上看,“軟件”與“業務”的融合趨勢,導致軟件產業向“服務化”轉型。我國軟件產業面臨的挑戰主要表現在:缺乏對核心技術和軟件產品的控制權;產業創新能力不強,集中體現在骨干軟件企業的創新能力不強,包括商業模式的創新不足;軟件人才的儲備和供給滿足不了產業升級的需要,特別是滿足不了新型軟件服務對人才的需求。但是我們也擁有發展機遇,機遇來自于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來自于經濟結構調整和傳統產業升級對IT的需求,國家有關部門已經制定了許多有利于軟件服務業發展的政策。
胡才勇:我國基礎軟件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仍然面臨著用戶少、市場小的問題。這個現狀的產生可以從國產軟件本身和產業環境兩個角度來看。從國產軟件本身而言主要存在發展思路的問題:第一,我們的軟件產品商業化程度不夠,沒有形成產業鏈;第二,在過去幾年,國產軟件大多是在走模仿的路子,我們所做的工作缺少真正的創新性。我們的模仿和兼容導致自己總是慢一拍,可以說,Office2007和Windows7的問世意味著國產軟件模仿戰略的失敗。
從產業環境看,國產軟件的生存空間非常惡劣。首先,國產軟件面臨著盜版和壟斷兩座大山。嚴重的盜版問題阻礙著國產軟件的普及使用。其次,我國軟件的全民教育和評價體系全部基于微軟產品,導致了國產軟件事實上缺少使用環境。
共同培育市場 推動產業發展
·軟件產品的商品化、市場化成功與否,關鍵看技術的實踐和應用。
·國產軟件廠商需要聯合,共同培育市場。軟件和芯片企業也應合作,實現關鍵領域重要軟件的自主可控。
·提升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需要通過加大產品和服務模式的創新力度實現。
劉同龍:有人認為,目前中國有很多軟件產品。例如,在工業軟件領域,各行業各領域涌現出很多中國的CAE(計算機輔助工程)產品。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出現的一些好的技術在商品化、市場化方面還不是很成功。對于這個問題,我覺得技術的實踐、應用很重要,也很關鍵。
我們在創業時就應該想到要如何根據市場需求來經營自己的產品,東西再好,也要客戶接受才行。如果企業能真正了解客戶的需求,自然會有很多客戶去應用企業的技術和產品。市場化應該是企業非常注重的過程。2008年PTC公司的收入超過了10億美元,微軟也是在10年之內強大起來的,這說明一個公司需要持續地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發展壯大。中國創新的土壤一旦形成,幾年內肯定會涌現出很多新技術,這些技術的實踐和應用很重要。
劉文清:國產基礎軟件企業有一些共性問題需要研究解決。比如:
一、產品營銷策略方面。面對國外同類產品的競爭,國產基礎軟件產品大多走的是低價競爭策略。而同時,國產基礎軟件企業比較分散,企業實力較弱,為了爭奪有限的市場,產品惡意壓價,無序競爭。于是,國產基礎軟件產品給人們形成了低價的印象,國產基礎軟件廠商很難走入投入產出合理的良性循環。國產基礎軟件產品的價值不能通過合理的價格得到體現,成了“貧瘠”的土地,其上的集成商、代理商等則很難豐裕,這也是國產基礎軟件的渠道建設不是很好的一個原因。在當前環境下,國產基礎軟件廠商需要聯合起來,共同培育市場,一起把蛋糕做大。這雖然十分重要,但實現起來難度很大。
二、從示范到規模推廣方面。國產基礎軟件并不缺乏成功的案例,在很多用戶和行業都有成功的示范性應用,但示范成功之后缺乏復制。基礎軟件市場化的關鍵就在于成功復制,但這恰恰是目前所缺乏的,年復一年地做示范是很難轉化為大規模應用的。一個上百萬元的信息系統建設,可能只需要幾套操作系統。國產操作系統廠商的定位是做平臺,除了提供處于信息系統最底層的操作系統產品外,還要負責完成軟硬件適配、驅動程序開發等工作。系統一旦遇到問題,用戶首先想到的是國產操作系統的問題,雖然大多數情況下,最后的結論并不是操作系統的問題,但由此產生的大量的技術支持成本,是國產基礎軟件廠商目前不得不付出的。這其實存在著國產基礎軟件廠商產品推廣模式的問題。
張帆:未來信息技術服務產業發展的特征是“服務模式創新、區域聚焦、服務產品化和優化產業結構”。服務模式創新是指新的服務業態將會在未來快速產生,軟件服務化(SaaS)、多模式服務外包將會成為新的趨勢。區域聚焦即未來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將會成為信息技術服務產業新的“隆起帶”。信息技術服務產品化主要解決的是服務的內容、價值的認定、服務質量的衡量,以及服務定價等問題,其實最主要的挑戰還是對服務商內部關于模式、流程、人員和文化的挑戰。優化產業結構則指信息技術服務產業涉及咨詢規劃、系統集成、監理、教育培訓、多模式外包、運維等多個領域,具有較長的產業鏈和技術深度,需要優化。
張振清:首先,企業應該對產業發展的現狀有著清醒的認識,更要能準確把握產業未來的發展,抓住機遇,著重抓有利于產業未來發展的工作;其次,加大對產品和服務模式的創新力度,提升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為產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再次,企業應該利用直接服務于前線客戶的機會,建立以培養IT專業人才為核心的IT人才體系,為產業發展持續輸送新鮮血液。
胡才勇:基礎軟件企業首先要從標準入手,在涉及基礎軟件的一些關鍵標準上,通過標準的試點帶動基礎軟件的實際應用。其次,國產基礎軟件企業應該按照行業市場細分,真正創新,以應用為突破口擴大產品的市場份額。如今大多數國產Office都是模仿微軟Office2003,在微軟推出Office2007后,我們的模仿策略就從戰略層面徹底落空了。
《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明確提出要實現關鍵領域重要軟件的自主可控,促進基礎軟件與CPU的互動發展。國產軟硬件要協同發展才能共贏。英特爾的芯片和微軟的操作系統配合得很默契,他們形成了一個產業鏈的閉環體系,Wintel聯盟的這種合作特點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我們要發展國產芯片和操作系統,就必須協同起來,軟硬件配套形成產業鏈,形成規模。國產龍芯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已經取得很大成績,也具有自己的特點,比如低功耗,安全性高等。國產軟件和國產芯片是一家人,理應協同起來,在建設自主可控的信息自主權道路上并肩作戰。
政策環境利好 兩化融合催生新機遇
·“核高基”重大專項以及《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對于基礎軟件產業發展影響深遠。
·信息技術服務標準的制定帶動我國信息技術服務的發展。
·兩化融合以及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將為信息技術服務行業帶來更多機遇。
景新海:“核高基”重大專項以及《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對于基礎軟件產業發展影響深遠。一是開放的行業標準。“核高基”重大專項對標準的研究給予重點要求,鼓勵制定我國自己的產業標準。做好國家標準并積極推行將為國產基礎軟件產業構建良好的生態環境。二是長期的政策支持。《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從產業體系建立、自主創新、應用帶動三大任務入手,規劃了未來一段時間我國IT產業的發展方向,提出了扶持產業發展的多項重要舉措;“核高基”重大專項則從產學研用結合的角度支持國產基礎軟件研發與人才集聚,長期連續的支持同樣有利于基礎軟件企業堅定持續投入的決心,加速兼并整合和規模發展。三是用戶的信心支持。“核高基”顯示了國家發展國產基礎軟件的信心,進一步增加了國內用戶對于國產基礎軟件的信心。
劉文清:“核高基”重大專項將基礎軟件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予以重點發展,為我國自主基礎軟件的創新與產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空間,起到了引導作用。政策的出臺將對創新資源、產業資源向自主創新靠攏起到引領作用,對配套政策的制定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任永杰:“核高基”重大專項以及《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兩個政策的出臺,標志著國產基礎軟件的發展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國產基礎軟件的地位得到了極大提升。這也就意味著市場空間會進一步加大,市場機遇會不斷增加。那么,對于像人大金倉這樣的基礎軟件企業來講,在了解了國家對于基礎軟件企業支持力度的基礎上,也就更有信心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績。
張振清:雖然近些年國內的信息服務產業一直處于高速發展中,但卻一直缺乏產業相應的標準和規范。很高興看到國家相關部門推進了標準的制定工作。產業相關標準的制定將完善產業發展的科學化與規范性,形成產業發展的規模效應,提升產業的整體實力。對信息化服務提供商而言,標準的制定無疑對我們的產品和服務起到了規范、鼓勵和引導的作用。我認為,產業相關標準的推廣應用還是需要政府、機構、科研院所、企業及客戶通力合作。政府制定相關標準推行規范和辦法,自上而下為標準的推廣應用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相關機構和科研院所對標準的應用進行適時的理論指導;而作為直接受惠于產業標準的企業和服務客戶,更要在標準的推廣和應用工作中起到排頭兵的作用,用標準來規范自己的產品與服務,保證標準的真正落地。
目前,中國信息服務業受各方面因素影響,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信息化概念雖然早已提出,但是信息化應用的發展相對緩慢。相信兩化融合的提出,對于增強企業信息化應用的信心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劉淮松: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是趨勢,這對IT技術的應用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對服務企業而言帶來的是市場機會,同樣也帶來了業務能力升級的機會。《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對產業和企業而言,最重要的是改善產業環境和拉動市場應用。在一些關鍵領域,國家將實施“核高基”、軟件服務培育等重點工程,通過應用來牽引國產軟件和解決方案的推廣,這將有助于軟件企業突破市場應用瓶頸。
政府引導不可或缺 人才培養急需支持
·國家和行業協會有必要進一步營造使用國產軟件的輿論氛圍。
·期待政府在人才引進和培養方面予以更多支持。
·通過重點行業、重點項目拉動信息服務產業的市場需求。
任永杰:國家需要對基礎軟件企業在人才引進和培養方面給予一些比較有利的政策。作為IT企業的核心,人才對于企業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對于國外大型軟件企業,國內基礎軟件企業無法從薪酬待遇等方面獲得優勢。所以,希望國家可以針對基礎軟件企業的人才引進和培養多出臺一些有利的政策。例如,國家可以營造比較好的社會和輿論環境,讓更多的IT從業人員更好地了解國產基礎軟件、國產數據庫軟件的發展狀況;建立更多、更完善的培訓機制,為國產基礎軟件企業的在職員工提供更加優惠、更加便利的培訓資源。
除了政策方面,也需要國家在資金、市場等方面給予企業更多支持。資金方面要堅持給予國產基礎軟件企業持續的投入,讓其有一個相對良好的發展環境;在市場方面給予企業積極的引導,讓其產品擴大應用規模。這樣就可以打造一個相對完整的鏈條,幫助企業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張振清:政府在信息服務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我個人覺得應該是引導、規范和監督。通過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信息化,擴大信息化產品及服務的市場需求,帶動信息服務產業的發展,加強信息服務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還需要規定各級政府和促進信息服務產業發展的協調機構的職責,明確政府主管部門對該行業的管理和監督職責。信息服務產業屬于高新技術產業,人才是這個產業的第一核心要素,還需要政府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積極培育擁有良好素質的技術型人才,為信息服務產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我建議:第一,加快軟環境建設,在商業模式、標準和規范等方面加快建設步伐;第二,著力發展具有帶動效應的重點行業、重點項目,拉動信息服務產業的市場需求,加快產業發展步伐;第三,均衡地區間信息服務產業的發展,加大對信息服務產業發展薄弱區域的信息化投入。
胡才勇:基于互聯網的服務模式逐漸成為軟件產業的主流,并已在市場上顯現出巨大的影響。我國的基礎軟件大多是基于開源軟件發展起來的,開源的發展使軟件商業模式從“使用許可”為主變成以支持、咨詢、集成、再開發等服務為主。不斷加強服務有利于國產基礎軟件沖破用戶使用習慣等障礙,幫助用戶真正用起來。開源軟件以提供服務贏利的特性也給國產基礎軟件實施服務模式奠定了基礎。為了促進國產基礎軟件的發展,有必要繼續加強對開源軟件的采用和開源軟件服務模式的研究。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創立中芯九年來,張汝京評價自己在推動兩岸產業互補上至少當一次領頭羊。今年已61歲的他,喜歡把兩岸的優勢結合在一起。此外,他也認同臺積電若能在合法前提下持有中芯,將是兩岸晶圓代工從競爭走向合作的開端。 12月>>>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兩化融合催生需求 國產軟件任重道遠
地址:http://www.oumuer.cn/a/xie/20111230/197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