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據臺灣媒體報道,中芯國際創辦人張汝京表示,節能環保早在他心中萌生創業藍圖。在離開中芯之后,他希望可以回臺灣與友人在節能環保領域再次創業。
張汝京辭任中芯國際CEO之后,首度接受媒體專訪。創立中芯九年來,張汝京評價自己在推動兩岸產業互補上至少當一次領頭羊。今年已61歲的他,喜歡把兩岸的優勢結合在一起。此外,他也認同臺積電若能在合法前提下持有中芯,將是兩岸晶圓代工從競爭走向合作的開端。以下為專訪摘要:
問:之前你表達想與臺積和解,甚至早點和解的條件會更好,你覺得現在的和解條件,對中芯股東比較不好嗎?
張汝京:和解比不和要好,冤家宜解不宜結。早幾個月和解,會更好。并且許多項目有更多的合作空間,和解的事情已經達成了。我只能說,盡力而為,在最后一刻,我還是去參加談判,達成協議,讓事情告一段落。這件事情,到此畫上句點。
問:想回臺灣嗎?
張汝京:當然很想啊,我很早就想把兩岸資源、優勢更進一步的協助與推動。這樁官司結束了,應該是對兩岸半導體產業有利,希望臺灣和內地雙方都能有更多善意的響應。
我差不多九年沒有回去,現在我已離開中芯的經營層,時空背景不一樣了。我相信,臺灣當局與司法一定會用很好的方法來處理我的事情。
而且我持有的是中芯原始股,股票的數目也很少,我不是投資人,而是職業經理人。現在我已經辭職,也不是經理人了。
評價自己 至少當了一次領頭羊
問:怎么評價自己從臺灣過來內地創業的這九年?
張汝京:當時的政治環境,遠不如今天這么融洽,困難很多。但從文化、經濟觀點,我們做的事情,是搭起兩岸的橋梁,往和平、和諧之路走。
兩岸合作則互利,兩岸隔閡對大家都不利。兩岸的優勢可以互補,就這件工作上我當了一次領頭羊。我們來內地兩、三年后,接著臺灣其它半導體廠都來了,他們的確看到內地有很大的市場與機會。
問:你認為兩岸推動高科技要怎么互補?
張汝京:兩岸的優勢互補至少有六點:第一,內地市場很大,發展潛力更大。第二、因為內地市場夠大,所以它可以訂定產品、技術規格,例如EVD,AVS。接著就是數字電視與手機標準的制訂等。這都是內地的優勢,有自己規格好處很多,若兩岸早點合作的話,規格一出來,以臺灣這么強的設計能力,市場馬上就起來了。
而且內地訂的規格不是大中國區自己用,還可向第三世界推廣。像第三代行動通訊WCDMA、CDMA2000,很多第三世界國家付不起高昂的專利費。中國制定TD標準可以服務到第三世界,使大家都用得起、也付得起 。
第三,臺灣人才經驗值得內地借鏡。我估計,臺灣設計人才的經驗比內地領先,以人數來講,臺灣設計界“有經驗的”領導人才,大概還是內地的兩、三倍。這不就可以互補嗎?
第四,內地資金很多,臺灣的資金很靈活,臺灣對高科技的融資相對容易。臺灣股票市場規模不小,對高科技特別鼓勵。除了上市、上柜,不上市柜也可以買賣,融資的管道多,而且靈活。
第五,內地生產成本還是很有競爭力。臺灣半導體的研發能力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臺灣從事高科技有30多年,內地起來是1990年代后期,比臺灣晚了20至25年,這方面也可以互補。
第六,內地發展高科技,有長期的規劃,可以借鑒臺灣很多成功的經驗,發展起來效率會更高,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臺灣的同行們應當密切注意內地已經或即將出臺的鼓勵高科技政策。
再談創業 不做跟中芯競爭的事
問:有人說臺積電若入股中芯,是把兩岸代工競爭帶向合作?
張汝京:是,這是沒錯!兩岸之間的互補,確實從政府之間的動作,看到更多的進展。
問:有人找你創業嗎?
張汝京:哈,我不會去做跟中芯國際競爭的事情,我現在比較想做以前就想做的事情,就是節能環保的工作。
問:如果你想落實做節能環保,不一定要在內地做對不對?
張汝京:我希望今后能夠走的范圍更廣,兩岸都需要這方面的落實。以前我就想回臺灣交流探討,否則很多好的構想和創意,不容易跟臺灣朋友進行互動。臺灣在高科技方面有比較多的經驗,內地還要一段時間摸索;臺灣民間靈活度大,也容易主導。內地政府推動力度很大,潛力大。我自己蠻喜歡把兩岸的優勢結合在一起,優勢互補的力量非常大,如果能把臺灣經驗與內地市場結合,兩岸可以做的事情也會更有效。
問:你如何看待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
張汝京:張忠謀先生在這個行業是一個開創者,也是一個能完全掌握好機會的人。策略好,執行力非常強。開始得早,執行得好,所以在這產業的地位無可置疑,是這行業的領軍人物。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諾基亞智能手機市場正被蘋果、RIM蠶食。市場研究公司稱,4年后諾基亞的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將由目前的約40%萎縮至20%。連諾基亞CEO康培凱不得不承認:“諾基亞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芯國際張汝京:想回臺灣再次創業做節能
地址:http://www.oumuer.cn/a/xie/20111230/197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