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某知名主持人不雅照被泄、甚至連某著名殺毒軟件公司網站也慘遭“掛馬”長達兩天,但令人不解的是當事方都被證實裝配了號稱具有主動防御功能可查殺未知病毒的殺毒軟件,由此在業界引發了真假主動防御技術之爭。“主動防御”反遭“被動挨打”由于傳統殺毒軟件存在著只能依賴“先中毒后殺毒”技術原理上的根本缺陷,使得用戶電腦在病毒庫未升級前無法獲得保護,黑客便經常利用此“時間差”大肆用未知病毒進行攻擊,由此產生“殺毒軟件無用”的消費糾紛也隨之攀升。自2005年東方微點推出國際首款能夠根據程序行為判斷、防范未知病毒的主動防御技術后,其理念與應用便被國內外殺毒軟件行業廣泛引用,標榜能夠查殺未知病毒幾乎成了各個殺毒軟件都宣揚的賣點。
調查中發現,許多打著“主動防御”旗號的殺毒軟件其中多數仍屬于完全被動形式的傳統殺毒產品,普遍采取偷換概念、將基于程序單一動作的簡單判斷技術,代替復雜的基于程序行為判斷的實時防護技術,廣泛利用誤報病毒手段來制造用戶電腦已獲得主動防御效果的安全假象。而對于真正存在的未知病毒并無查殺效果。
“用戶使用不當”成開脫理由
消協有關人士介紹,每當發生殺毒軟件的主動防御功能被攻破導致用戶損失時,一些殺毒軟件廠商常以“用戶判斷錯誤自己放行了可疑程序”等歸咎于用戶自身使用不當的理由為自己開脫。
但消費者卻對此強烈質疑說,一些殺毒軟件對是否真正存在病毒實際上并不能明確報出,而是采用一些普通用戶讀不懂的語言,如: “有程序正在修改您的注冊表,是否允許”,讓用戶自己判斷,用戶常常無所適從。因為很多惡意程序可以設置修改注冊表,但很多正常程序也需要修改注冊表。
而據原國家863項目“計算機實時防護技術”課題組長、東方微點總裁劉旭指出,真正的主動防御是基于程序行為判斷的實時防護技術,必須具備對未知病毒和新病毒自主識別、明確報出、自動清除三大基本特征,尤其是“明確報出”未知病毒和新病毒。
消費維權難亟待出臺行業標準
主動防御技術標準的缺失,導致出現消費者與殺毒軟件廠商發生糾紛后,消協的調解工作無法可依。
專家建議說,目前雖無行業標準作為依據,但消費者購買號稱含有主動防御功能的殺毒軟件時,可以利用一些簡單技巧來辨別真偽,如該軟件是否依賴掃描才能查殺病毒、是否需要升級病毒數據庫才能識別病毒,真正具備主動防御技術的軟件在裝機后既不需要掃描、也無需建立病毒數據庫就能防范電腦中毒。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第三季戴爾被宏碁奪去了全球第二大個人電腦制造商的寶座。高價收購佩羅短期內尚無任何作為,又急于殺入并不拿手的智能手機市場,有關戴爾售后服務差勁的報道層出不窮,戴爾重振雄風可謂苦難重重。 【IT商業新聞網訊】>>>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真假主動防御技術導致殺毒軟件消費糾紛頻發
地址:http://www.oumuer.cn/a/xie/20111230/197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