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以來生豬批發價步步攀升,如今已摸到18元/公斤的歷史最高位———所謂“豬糧安天下”,夏天是豬肉消費淡季,豬價尚且飆成這樣,入冬后會不會漲到天上去?
近年來,生豬價格大起大落幾乎成為常態。2007年豬價狂飆,好像打了興奮劑;2008年的觸頂回落仿佛自由落體,令養豬戶們大呼“傷不起”。為了熨平豬價波動,2009年1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農業部、商務部、國家工商總局、國家質檢總局聯合發布《防止生豬價格過度下跌調控預案(下稱《預案》),制定了收儲制度:當豬價過度下跌時,國家采購凍肉入儲;豬價高企時,拋出凍肉來平抑市場。
2010年2月起,生豬批發價暴跌兩個月,豬價跌到9元/公斤的谷底,并一直維持到6月。養豬業哀鴻遍野,散戶陸續退出市場,母豬存欄量也明顯下降。(今年上半年生豬供應偏緊,很大原因就是去年母豬傷了“元氣”,導致肉豬梯隊跟不上。)當年4月到6月,國家啟動5批收儲,每次收凍肉2萬至3萬噸,但市場價格未見起色。
反觀今年,生豬價格已漲到歷史最高點,但《預案》所制定的放儲措施、低收入家庭補貼措施至今未見施行。
原因為何?調控機制太死板!有專家指出,國家收儲政策盯住“豬糧比價”這個指標,該指標更適應上世紀90年代的豬市,導致政策“踏不準節奏”。
“豬糧比價”是用來衡量養豬戶盈虧情況的指標,用“生豬批發價”比“飼用玉米價”得出。一般情況下,豬糧比價超過6:1時養豬戶盈利,低于該值則虧損。根據《預案》,當豬糧比價高于9∶1時,政府適時投放凍肉儲備,必要時向城鄉低保對象和家庭經濟困難的大中專院校學生發放臨時補貼;比價低于6:1時,政府視市場情況增加儲備。
不過,飼料中除玉米外,還有豆粕等材料;養豬成本除飼料外,還有人工、租地、用藥等因素,僅用豬糧比價來測算養豬戶盈虧與否,顯然不科學。
比如,倘若豬肉降價時飼料也降價,但其他成本上升,比價就被高估,養豬戶即使大虧也盼不來政府托市。反之則如當前玉米價格飆升,豆粕一直降價,豬糧比價被低估了———由于比價尚未達到9:1,低收入家庭得不到補貼。收儲政策因此兩頭不討好。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風田表示,豬肉是國人消費的主要肉類,調控豬價應當參照一籃子指標,必須把城鎮居民收入納入考慮。施政不僅是藝術,更是一門科學;靠簡單的算術,是管不好風云變幻的豬市的。(來源:羊城晚報)
推薦閱讀
財經評論員 葉檀(資料圖) 中國在貨幣政策與實體經濟發展上師從德國,而在養老政策上應該學習美國。 擺在轉型期的中國經濟面前有兩種模式,一是德國模式,一是日本模式。鑒于日本模式深陷泥潭難以自拔,而德國模式卻得以>>>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曾頌:調控“踏不準節奏”無助于穩定豬價
地址:http://www.oumuer.cn/a/04/20110613/7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