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村泉)近日,海格通信發布公告稱,擬購買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豐臺園產業基地東區三期規劃建筑面積為5.184萬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權,后續公司將在此地塊上建設北京通信導航園,而海格擬出資2億元在北京市中關村科技園區豐臺園成立全資子公司北京海格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海格通信在繼續著擴大自己的版圖。記者也從東北證券研究所發布的研究報告中看到,海格今年1-9月實現營業收入7.60億元,同比增長15.41%;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1.39億元,同比增長14.03%,每股收益為0.42元;毛利率為52.84%,較去年同期上升3.2個百分點。
報告稱,其中北斗導航是海格業績的主要助推力。未來2-3年內,軍方對北斗導航裝備的需求達到40億元左右的規模,預計海格能占據約10%的份額。不過,北斗導航系統現在對包括海格通信在內的眾多企業來說,還是有不小的風險的。
券商分析人士指出,目前我國衛星導航應用產業市場中,北斗產業只占5%-6%,其余皆為GPS應用。北斗二代組網成功后,在國家政策大力扶持下,北斗導航的市場需求有望得到爆發性釋放,預計2020年我國北斗導航市場可達4000-5000億元。而2012年,則可看作北斗二代系統應用的啟動年,未來高增長可期。
去年年底時,"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即開始試運行服務。該系統可為汽車提供車載導航,也可為災害救援提供幫助。日本時事通訊社的報道認為,"北斗"衛星導航在為中國民眾的生活提供便利服務的同時,也將與美國的GPS定位系統展開"競爭"和"對抗"。由此可見,"北斗"帶來的國內衛星導航業也正面臨新一輪的發展機會。
在向新領域進軍后,海格對于衛星導航這一業務非常看好。在今年5月在廣州舉辦的第三屆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上,海格現場展示了北斗專用射頻芯片、北斗組合導航模塊、北斗終端設備等一系列產品。
平安證券高級投資顧問黃亭懿曾告訴IT商業新聞網記者,北斗導航業務需要長期的投入才行。有公司也預計,北斗要真正做出產業規模成為"現金牛",大概還要三至五年的時間。海格通信副總經理郭虹也曾承認,"北斗產業還處于投入期,我們前期有大量研發及其他費用需要攤銷,多少會影響收益"。
而且,隨著北斗產業化進程的推進,一方面,國外大公司正利用其在GPS和通信領域中積累的技術、產品和品牌等優勢,競相搶奪中國市場;另一方面,全國各地都在大力扶持北斗衛星導航產業,各個省份都相繼出臺了推動北斗發展的補貼政策。在這個背景下,海格寄望北斗,也需要一番拼搏才行。
但值得注意的是,據了解,目前的北斗導航終端還遠未達到可以獨立工作的階段。雖然北斗導航系統目前已經號稱可以覆蓋中國和周邊地區,但記者在操作時,北斗終端卻顯示只能搜到兩顆衛星,根本達不到定位的最低要求,同一時段,GPS衛星則顯示在10顆左右。所以,有一些企業只能將北斗和目前的GPS組成雙系統導航終端。只是,既然GPS早已具有覆蓋全球的導航能力,北斗這個所謂的備份系統怕只是個擺設。聽某企業的技術人員介紹,為了解決北斗衛星信號不穩定的問題,他們計劃為北斗移動終端加入慣性導航原件,讓導航儀在完全沒有衛星信號的狀態下也能獨立工作半小時以上。然而,在增加了慣性導航裝置后,其成本將大幅增加,在對價格敏感的民用市場究竟還有多少產品競爭力?
作為用戶來說,對于購買行車導航儀,無非看中兩個指標:一是性能,二是價格。論性能,即使在2020年組網完成后,北斗系統在民用導航的性能方面,相比目前的GPS理論上也不存在優勢;而價格方面,規模小導致的單機成本高,以及前面提到的,現階段為了彌補性能上的不足所要增加的產品成本,都將使得北斗終端在價格上缺乏競爭力。而現在一臺幾百元的手機都已經內置了GPS信號接收模塊。與GPS的差距可謂十分大。
當然各個企業的情況不同,但從這個角度上說,作為海格通信來講,要生產出有市場競爭力的北斗終端設備等產品,相關的市場開拓的難度并不能盲目樂觀。
推薦閱讀
,目前國網籌備組正在經歷高層變動以及成員調整,因此中共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下稱十八大)召開之前,國網公司并無掛牌可能。這或許意味著2012年,“國網”掛牌再一次面臨擱淺。 盡管國務院已經于10月25日批準了廣>>>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海格通信寄望北斗導航助推業績 拓展存風險
地址:http://www.oumuer.cn/a/01/20121229/94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