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管維)互聯網手機的江湖一日千里。有些人還沒進城就打起了退堂鼓,比如網易;有些人在進城后不久便發現這是一塊讓自己驚訝的難墾之地,比如盛大和360;有些人則看著城里的亂象,深深為自己的明智而自喜,比如騰訊;如今勇敢地沖進城中廝殺的主力可能是你并不熟悉的名字......曾幾何時,手機是互聯網巨頭們角力正勁的對象,但很快人們便發現,市場上的虛假宣傳、不斷爆發的口水戰,互聯網手機是否也會陷入互聯網電商那樣的惡性競爭?在互聯網廠商集體壓低手機行業利潤的背景下,國內手機廠商的路將在何方?這些問題目前無解。
互聯網企業做手機的方法各不相同,IT商業新聞網就如今這些互聯網手機廠商的生存現況做了不完全整理,盤點如下,希望為各方帶來思考與探索。
2012年互聯網手機廠商生存狀況分析(上)
小米
有人說,小米CEO雷軍的產品戰略是這樣的:以小米手機為中心,向電視、機頂盒等硬件延伸,以小米電商為銷售渠道,通過各種硬件整合視頻、圖片、音樂等互聯網服務,以及電商、游戲等互聯網應用,構造“小米生態鏈”。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后,無論是電信運營商、互聯網公司、還是移動終端廠商等等,他們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小米正是這樣的環境下的產物。將蘋果創始人喬布斯視為偶像的雷軍,早在2005年便看好移動互聯網,按他的話說,"未來移動互聯網的規模將10倍于PC互聯網的規模"。在整合了通信和互聯網圈的資源后,組建了一支手機硬件制造和軟件開發的華麗陣容。跟蘋果一樣,無論是手機設計、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售后服務、操作系統、應用軟件,小米均親自參與。
在通信產業分析師付亮看來,小米走出了一條獨特的基于互聯網特性的智能終端推廣策略,帶出了一股互聯網公司做手機的“新風”,也在競爭激烈的智能手機市場打開一片市場,并逐漸轉變為一家基于深厚互聯網基因的智能移動終端制造商。
然而這條生態鏈中的核心——小米手機,卻遭到了眾多對手的圍獵。小米手機二代在發布時,引起的效應已不如一代產品。盡管谷歌新推出的Nexus 4在短時間內不會在國內市場銷售,但由此也發出信號:高配置的智能手機并不需要蘋果那樣高高在上的價格,而且也不用像小米手機那樣遲遲等不來。三星、摩托羅拉、HTC等安卓陣營主力品牌也將迅速進入降價通道,隨著主流4核安卓手機紛紛進入2000元價位時,小米的性價比優勢將不復存在,而同期發布的手機也在追隨著谷歌的產品定義標準,例如華為發布的某款四核智能手機,價格僅1888元。盡管雷軍曾稱,“小米手機預計將在今年售出700萬部,總收入將超過120億人民幣”。有業內人士指出,“面對北斗星、大可樂等品牌大打價格戰,小米營銷模式里的價值空間會被逐漸看破。其他互聯網企業遭遇的瓶頸,它也不可避免。”“小米唯一的創新就在于第一個推出強悍的網絡營銷能力,不過營銷中間的招數很快就會被消費者看破,再按這個方式搞下去,小米的風光頂多再維持一年。”
業內人士還表示,“小米總是永遠買不到,等買到其實手機的成本已經降低了。”而移動互聯網聯盟秘書長李易直指,這種饑餓營銷,就是謊言。最近小米也開始朝機頂盒等方向發展,被楊群認為是小米在手機之外尋找另一條出路的跡象,“也許一年后,你會發現小米已經悄悄抽身離開這座‘圍城’。”
HIS iSuppli市場調研公司8月份統計稱,2012年上半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份額排名中,小米等互聯網手機品牌無一上榜,在總體排名中未能進入前十五,整體份額不超過8.1%。小米的份額有多少,也就不言而喻了。
“僅僅以過去一年的所謂成功,小米直接從智能手機這個小屏幕直接跳躍延伸到智能電視控制終端這個大屏幕的做法也能同樣出奇制勝嗎?”付亮認為,小米已經在歲末競爭白熱化的手機領域已經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沖擊,這次又想借盒子開拓出新的藍海、找到新的收入來源,面臨的挑戰將更加巨大。
騰訊
IT商業新聞網記者今年10月時在某品牌手機發布會上看到,該廠商與騰訊進行合作,在手機中內置QQservice,用戶只要輸入一次賬號密碼,即可任意切換所有應用。此前,騰訊已與RIM、HTC、華為、中國電信等合作過多款內置其應用的智能手機。
事實上,業界普遍認為,在國內最有需求也最有實力自己推出手機終端的就是騰訊,人們一直猜測騰訊很可能也介入手機生產領域。
對于這些猜測,騰訊董事長馬化騰在其個人微博中曾明確表示不做手機,愿意與手機廠商展開合作。騰訊移動互聯網事業群總裁劉成敏不久前對此也曾經表示,雖然中國手機網民已經達到3.59億,但目前移動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并沒有完全建立,主要問題在于多數廣告主尚未認可在移動互聯網上做廣告。“手機不是移動互聯網入口,不是說買了一個手機就必須使用其服務。”“用戶越自由越搶著做手機,這種邏輯是不成立的。”據介紹,騰訊目前對待手機的態度是,與硬件廠商合作,把自己的QQservice植入其中。劉成敏認為,植入騰訊的服務可以幫助手機廠商增值,另外在營銷上騰訊也會給予支持。QQService通過后臺的整合以及前臺的客戶端,能讓內容服務和手機硬件本身更好地結合。今日新發布的該品牌手機,正印證了騰訊的這番話。而騰訊這種做法,其實也可看做是與其它眾多互聯網公司做手機的目標是一致的——均為了搶占移動互聯網入口。騰訊儼然成為了互聯網界的隱形手機廠商。
財報顯示,騰訊第三季度即時通訊每月活躍賬戶數為7.89億,較上季度幾乎未有增長,上一季度這一項目的環比增長為4.2%。第三季度即時通信最高同時在線賬戶位1.67億,環比僅增長0.4%,這一項目在上一季度甚至出現了-0.5%的環比增長。第三季度,騰訊即時通信平均每日用戶在線時數環比下降1.1%,這一數字上一季度環比則增長5.6%。除此之外,騰訊Qzone每月活躍賬戶也出現下降,活躍賬戶為5.93億,較上一季度下降0.8%。
上述數字說明,騰訊的新用戶、活躍用戶數因為數目龐大,已經達到瓶頸,不復當年迅猛增長的勢頭,而因為用戶的快速增長以及用戶時間的遷移,手機已經成為騰訊新的主戰場,并在對騰訊既往的PC端業務及收入產生影響。這已得到該公司的承認。
縱觀騰訊的產業版圖,目前,它與微軟(MSN)、百度、新浪、搜狐、網易、淘寶、京東、360、UC、優酷土豆等均展開了正面交鋒。其中,在即時通訊、游戲娛樂和客戶端應用軟件等領域,騰訊占有相對明顯的優勢;但在電子商務、搜索、音視頻、網絡媒體、安全軟件等領域,騰訊仍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甚至“面臨難以攻克的天險”。
新業務拓展不力,放緩了這只日漸臃腫的企鵝前行的步伐。2011年,雖然騰訊營業收入達到了創紀錄的285億元,但僅同比增長45%。與其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別高達87.2%、73.9%、58%的增長率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
騰訊正在面臨的一個更大的危機是,“微創新”效應似乎正在不斷遞減。不僅,在電商、搜索、門戶、微博、視頻等領域,騰訊沒有通過“微創新”體現出它的“后發優勢”,而且,騰訊甚至可能會錯失一些重要的商業機會。加上今年5月騰訊剛進行了第二次架構重組以及大幅提升了該公司旗下移動互聯網業務的戰略地位,讓騰訊對于無線互聯網市場有了高度的期待,其在PC端發展緩慢的搜索業務,也希望能獲得移動互聯網的拉動。因此,騰訊自稱“不做手機”,也是為了避免錯誤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同時也體現出了其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小心謹慎和押寶心態。
值得關注的是,騰訊在此期間,以往的強勢心態能否同樣獲得調整,如何與手機廠商等有一個合理的分成比例,以及如何處理龐雜的自有業務與開放業務之間的關系,始終是外界對騰訊的最大疑慮。
網易
今年5月,在網易第一季度財報發布會上,公司CEO丁磊謹慎透露,“正在非常慎重地考慮做(手機)這件事情”。彼時,網易內部人士還確認了一些細節,旗下手機產品配置不低價格不高——雙核,千元之下,視頻、游戲體驗流暢。
奇怪的是,從丁磊這番話說出后,卻一直不見網易的任何行動。有報道稱,網易的手機項目已流產。
騰訊科技報道稱,網易手機業務團隊在組建半年時間后于今年7月份宣告解散,網易公關部總經理劉有才表示,網易從來沒有公開宣布過將要推出智能手機,目前關于網易推出智能手機及網易不推出手機的消息都是傳聞,因此不予置評。
其實,從丁磊此前的話語中“非常慎重”一詞就可感覺到,網易進入手機領域的猶豫不決。這也與互聯網手機的模糊前景直接相關。有評論把互聯網大佬扎堆做手機比喻為“懸念劇”,互聯網大佬做手機是曇花一現還是不可逆轉的潮流?試圖重塑手機生態系統的它們最終會成為產業鏈的新主角嗎?這場權力革命最終能否成功?諸多的疑問都是無解之題。“手機的毛利率太低,初期還可能賠錢。而丁磊在資本運作上一向十分謹慎,手機業務需投入的成本極大,承擔的風險也極大,不符合丁磊的性格,這是網易放棄手機的根本原因。”知情人士這樣說道。
從網易放棄手機計劃的動作中也可感覺到,傳說中的“政府補貼”似乎也并未向踴躍的互聯網手機開發者們打開大門。
實際上,如果仔細分析起來,網易急匆匆地表示考慮手機項目,又急匆匆地放棄,也是想急于改變其目前的窘境。與盛大類似,網易的主要營收業自于游戲業務,但如今兩家公司都陷入了沒有主力增長業務、人才機制與激勵體系不完善,員工士氣低落的狀況。
在8月披露的網易2012年第二季度財報中,網易營收20億元,同比增長11%;凈利潤8.75億元,同比增長13%。其中在線游戲收入17億元,同比增長6.25%,環比下降5.55%。這是網易在線游戲收入首次下滑,且收入依然占比總收入85%。而根據網易最近發布的財報顯示,今年前三個季度,公司總收入基本持平,為20億元,凈利潤則分別為9.42億元、8.75億元和8.12億元,連續兩季度出現環比下滑。
網易在移動互聯網面臨三個“沒想好”。如何在移動端將不同的網易產品串聯起來,沒想好;如果決定做,選擇哪款產品去做串聯,沒想好;是走“中間件”模式,還是像微信一樣靠單個APP平臺串聯其他產品?也沒想好。有觀點認為,網易取消涉足手機的決定,足以看出其內部決策的混亂。一名業內人士表示,在PC端,郵箱是網易的用戶平臺,但在移動互聯網新渠道的變革下,如果網易不加以調整,原有的用戶平臺也將逐漸逝去。他表示,騰訊郵箱部門已研發了微信,而決定在手機端不做通訊的網易還在苦于尋找另一個用戶平臺。另外,網易目前的收入結構單一,游戲業務收入比重極大,但國內網絡游戲業務已出現增長緩慢的趨勢,如果不遲早做出調整,網易落后是遲早的事。
新浪
去年7月,新浪與HTC共同發布了國內首款新浪微博智能手機——HTC微客。從這個產品的特征上就可看出,微博對于新浪的重視程度。其實,微博的發展與新浪緊密相關,甚至該公司的股價,都與微博的發展不可分割。
毫無疑問,微博是新浪期待已久的機會。此前,隨著用戶需求的升級,騰訊、百度一路絕塵,網易依靠游戲,搜狐通過搜狗、暢游、視頻等增值業務鞏固了優勢,而新浪這家中國最老牌的互聯網媒體公司卻在競爭中遜色不少—一直缺乏制敵的“殺手锏”。
按新浪CEO曹國偉之前的說法,微博2011年將產生收入,2012年將產生規�;杖�。但現在看來,新浪微博的商業化遠沒想象來得快。
財報亦驗證了它的尷尬境地。2月28日,新浪公布了2011年第四財季及年報,2011年全年,新浪應占凈虧損3.021億美元。虧損的原因之一是微博的高投入;二是新浪投資的麥考林和中國房產信息集團股價大跌造成貶值虧損達2.815億美元。
不久前,有美國投行人士考察中國互聯網公司,就對新浪提出了兩點質疑:第一,還看不出投資土豆、麥考林等項目對主營業務的幫助;第二,新浪微博的商業化進程過于緩慢。
但新浪沒有別的選擇。2011年,新浪已經為微博砸下1.1億~1.2億美元的投入。隨著用戶數量持續增長,新浪還在不斷增加基礎架構、網絡設備等投入,預計今年的投入將超過1.6億美元。這些投入并未給新浪帶來想象中的利潤,新浪仍未擺脫3年前只依靠廣告收入的困境,新浪二季度財報首次公布了微博營業收入的數據,其中微博廣告收入為1000萬美元,占新浪集團廣告收入的10%。
據曹國偉在財報會議上介紹,新浪微博的80家廣告客戶,其中75%~80%都是原有客戶,即在門戶和微博都有投放,這意味著微博的新廣告客戶實際上只有15家。
過分倚重廣告贏利的風險在于廣告大客戶的數量和廣告展示位本身都是有限的,如果流量和用戶數不能持續增長,廣告收入必將遭遇天花板。但曹國偉則樂觀得多,據媒體報道,他認為微博廣告收入的增速會加快,并幫助新浪提高下半年整體的廣告業務收入增長率。
微博的用戶體驗也始終原地踏步,僵尸粉和垃圾信息橫行讓用戶對新浪微博的熱情正在消逝。隨著新增用戶的下降和來自贏利的壓力,今年以來,新浪加速了貨幣化的試水嘗試。
在海銀孵化器合伙人王煜全看來,新浪微博已經積累了大量用戶,贏利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現在的商業化舉動,不是太慢,而是太快了,“社交網絡商業模式探索是全球性的,新浪微博不宜做商業模式首發的試探者,而更適合做跟隨者”。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從確保國家自主創新動力、國家榮譽的角度來考慮,決策層有可能會把TD-LTE的成功放在首要位置,而寧可等到TD-LTE完全成熟再全面上馬;而非僅僅考慮中國移動意圖以TD-LTE挽救其在3G時代的頹勢。 隨著中國移動在國內高調>>>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oumuer.cn/a/01/20121228/94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