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電信運營商、各大商業銀行,甚至外資銀行,均陸續推出移動支付產品,雖然形態與支付方式不一,但均體現出了對移動支付前景的看好。以中國移動為例,在經歷了漫長的準備期后,近期接連聯合浦發銀行和銀聯,推出了一系列移動支付產品。
更有令市場興奮的消息傳出,移動支付有望理清長期以來困擾其發展的“標準之爭”,13.56M將成為主流技術。此外,央行也開展了相關的準備工作,有望在年內提出我國移動支付金融標準體系框架。
結合央行在近日發放的第四批支付牌照,有分析認為,中國移動支付產業在多年的蟄伏后,終于要開啟“破冰之旅”了。但鑒于目前移動支付發展環境未有根本性變化,及缺乏市場引爆點,移動支付目前尚未迎來本質性轉折。
游戲規則明朗化
中國銀聯執行副總裁柴洪峰此前在非公開場合透露,移動支付標準有望年內出臺,并表示近場支付領域已經確定為銀聯主導的13.56MHZ標準。可以預計的是,游戲規則的逐步明朗為移動支付的規模化發展形成了強勁的驅動力。
隨著標準的明朗,電信運營商和銀行系統在移動支付產業鏈的定位也日漸清晰。野村綜研咨詢顧問方亮告訴《通信產業報》網,在移動支付領域,電信運營商和銀行系統各自優勢十分明顯,運營商具有無法比擬的網絡優勢與龐大的網內用戶群體優勢,而銀行系統則擁有強大的清結算網絡后臺、商戶渠道資源、支付業務能力上的巨大優勢。
“在產業啟動階段,市場還需要培育。有序合作將更能發揮雙方在各自領域的優勢,形成合力。”方亮表示。
但在市場成熟后,電信運營商和銀行的合作普遍不被看好,“在手機硬件普遍支持NFC時,銀行也不需要借力了。”某聯通支付公司人士坦言,“目前銀行和電信運營商合作,實屬抱團出海,培養市場。”
更有中國移動支付公司人士表示,電信運營商的資金管理能力遠遠不如銀行系統,且每筆移動支付收入的平均傭金要遠遠高于銀行,“電信運營商在近場支付百分百無利可圖。”在他看來,移動支付,尤其是近場移動支付,最終將統一到銀聯旗下,“電信運營商在移動支付領域將只能是管道角色。”
無市場引爆點
中移動此次聯合浦發銀行和銀聯推出的移動支付產品均采用NFC標準,中國移動董事長奚國華表示,中國移動和銀聯的標準已經統一,平臺也搭建起來了,下一步要盡快把NFC的功能內置到手機中去。他透露,接下來雙方將在50個城市進行試點。
加上中國移動與浦發銀行聯合推出的支付產品也將在多個城市進行試點,有分析指出,中國移動龐大的用戶基數,將帶動移動支付的迅速普及。
易觀國際此前發布報告顯示,2011年中國移動支付用戶數達1.87億戶,交易額達742億元,同比增長67.8%。該報告預計,到2014年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將達3850億元,用戶規模將達到3.87億。
但在電信運營商和分析師眼中,至少在目前,這僅僅是一個“畫餅”的數據。
“這只能代表NFC成為事實上的近場支付標準,但如果中國移動和銀聯不能在某個細分市場上形成移動支付大規模應用的示范效應,移動支付不會太快發展起來。”電信運營商人士陳志剛認為,在市場環境和監管環境尚未發生本質性變化的今天,密集發布的一系列移動支付產品將僅僅是產品,而“不代表某個趨勢”。
目前,移動支付產品零星且分散,無法形成移動支付的一個引爆點,并無法形成規模效應。以海外運營商為例,在移動支付非常成熟的日本,地鐵閘機就是一個移動支付非常普遍與成熟的領域。
對此,方亮也表示,日本移動支付以連鎖商業業態為渠道拓展的主要切入點,以日常生活小額支付為支付業務的切入點,并圍繞移動支付形成廣泛覆蓋、與其他支付方式相通的積分體系。這是日本移動支付產業迅速發展的主要經驗,也恰恰是中國市場所不具備的。
“沒有業務和渠道的切入點,沒有培養成熟的移動支付消費習慣,決定了目前推出的移動支付及移動金融產品將較難在短期內形成用戶規模。”方亮表示。
推薦閱讀
6月28日,央行網站公布了第四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名單,共95家企業分獲不同種類的業務許可牌照,此次發牌呈現“一多一少”的趨勢。預付卡發行與受理發牌最多,總數達66個,超過了第一批和第二批牌照數總和;全國范圍內銀>>>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移動支付開啟破冰之旅 市場發展尚缺引爆點
地址:http://www.oumuer.cn/a/zifu/20120702/72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