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不嫌折騰,硬要玩文字游戲,把門到門的“送貨上門”服務肢解為“上樓配送”和“下樓接貨”,那他真的很無趣。
當然,京東商城老板劉強東不是無趣的人,他只是忙得無暇考慮自己網購的商品是由誰在哪兒代為簽收等此類問題,自有秘書或前臺文員代勞,或者他壓根兒就沒有過網購行為。所以,他未必能真正體會“送貨上門”帶來的用戶體驗。
5月20日,京城有媒體報道說劉強東要主動放棄那些“不愿下樓取貨”的客戶,因為如果保證100%的商品送到樓上,配送員每次出門要少帶8-10個包裹(按照大小包重量平均),這樣每個訂單的配送成本要增加1.6元,這增加的成本最終由另外99%以上的用戶來承擔。他認為,為了服務那不足1%的用戶,讓另外99%的用戶多付出1.6元/單的成本是不公平的,也是得不償失,因此,對于那些拒絕下樓接貨的用戶,京東商城只能放棄。
筆者不知劉強東的這個數字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它是否能夠得到業界認同,但這區區1.6元錢,對京東商城動輒成百上千的訂單而言,似乎沒有提及的必要,對那些愿在京東商城購物的用戶而言,也可忽略不計。然而,送貨上門與否,帶給用戶的感受絕對是殊為不同。
早期,當劉強東還在向網民賣力地鼓吹網購的好處時,很具誘惑力的一種說法是“足不出戶,貨到付款”。
是啊,在“快”字當頭的數字經濟時代,很多人巴不得把秒鐘當成分鐘來用,在他們眼里,上商場下超市是典型的“謀殺時間”。也有些人是天生厭惡逛商場超市,不喜歡面對面的討價還價。正因為此,免費“送貨上門”的網購順應了時代發展要求。我們不能妄言這些不愿下樓接貨的用戶懶,因為上樓配送本身就是“送貨上門”的基本內涵。
如今,網購大軍已形成龐大規模,網絡經濟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10年中國網絡購物市場交易規模預計將達4755億元。面對大好形勢,有人要卸磨殺驢了,要挑三揀四了,不愿遵守當初的服務承諾了。
不“送貨上門”,會不會傷及消費者的感情?劉強東應該對此有所考慮。據稱,劉當前的主要任務之一是京東商城接下來的招募上市——這是他多年未償之心愿。但是,如果不能解決好“上樓配送”和“下樓接貨”的問題,估計他的IPO會夠嗆。
截至5月20日10時40分的新浪網統計數據顯示,在10668位受訪網友中,有51.5%的人明確表達“不愿意下樓取貨”,愿者僅為27.6%。這就意味著,如果劉強東堅持己見,如他所說“專注”于余下的27.6%的消費者(當然,他還可以在另外20.9%的未置可否的網民身上做文章),這也意味著,至少51.5%的用戶被主動放棄。若真如此,京東商城的損失就大了。上一頁 1 2 下一頁單頁閱讀
推薦閱讀
一番周折之后,郭臺銘率領的富士康科技集團6月8日再次重申,將落實企業轉型計劃,以維持業界領導地位。“重點包括提升員工福利、津貼與工作滿意度,同時持續對許多低階制程進行自動化,以及提高員工訓練。”富士康創>>>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京東商城劉強東為1.6元折了腰
地址:http://www.oumuer.cn/a/zhibo/20120330/117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