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國家電業在不斷的是非、不息的爭吵中度過。虛標能效騙補、松下冰箱召回、真假無氟口水仗……一個又一個的事件在拷打企業良心的同時,刺痛了消費者的內心。
或許,問題推動社會、行業進步的怪圈難以繞過,可是,明天會更好的希望不會熄滅。2011,寄望每個企業都能遵守游戲規則,讓行業在規則中前行。
能效門
“1”是家用電器能源效率的最高級,是國家給予企業節能補貼的標準,它“導演”了2010年一連串能效虛標事件。
事件綜述
2月21日,上海市工商局網站發布了《上海市工商局流通領域電冰箱類商品質量監測情況》的報告,有11個批次商品不合格,其中,能源效率等級不合格的占了4席。3月17日,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能效標識管理中心抽查發現,部分冰洗產品的能效等級不符合標準,涉及到三星電子、東菱、韓電電器等多個知名品牌。
在空調能效新國標實施之際,《瞭望東方周刊》委托國家相關質檢機構對市場主流品牌進行了隨機抽樣檢測,結果超過兩成樣本虛標能效。企業騙取國家節能惠民補貼的現象十分普遍的說法,在行內傳開,并見諸網絡,但始終未得到官方證實。
記者點評
“產品越節能價格越高”的現實被消費者逐漸接受,“貴買便宜用”的消費觀念慢慢形成。與此同時,2009年6月1日,國家正式在空調行業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對達到能效比標準1、2級的定頻空調給予300-850元的財政補貼。盡管今年6月1日起,補貼標準縮水,但仍有150-250元。
消費意識的轉變、國家補貼的到位讓節能產品的份額扶搖直上,截至2009年12月31日,高效節能空調市場占有率從推廣前的大約5%上升到50%以上。貼上1級能效標識,產品頓如披上黃馬褂,身價倍增。這自然引來一些廠家濫竽充數,給力讓能效“飛”,實際2級,標稱1級,消費者則為這個美麗的謊言埋單。
縱使企業生存不容易:市場競爭激烈、金融危機余波未了、原材料價格上漲、用工成本增加,然而,“欺上瞞下”終究難獲同情。新年到,一如既往呼吁行業自律、期待國家監管落實到位,雖然老套,但不會放棄。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單頁閱讀
推薦閱讀
未來,中國物聯網市場規模達7500億元,將迎來年復合增長率超過30%的高速增長期。 “早上,窗簾適時自動打開將第一縷陽光灑在屋子里。你將手掌貼在衣柜門上,衣柜就會通過讀取你的體溫,并綜合氣溫為你搭配著裝……”>>>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盤點:2010年家電行業身陷的“門”事件
地址:http://www.oumuer.cn/a/zhibo/20120330/117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