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們將給媒體和公眾一個明確的說法。”近日,在被問到百思買的回歸計劃時,五星電器新聞發言人、副總裁景星如是說。自2011年2月百思買宣布撤出中國市場,并撤空相關管理人員后,這家被百思買全資收購的中國家電連鎖企業,就一直被追問著類似的問題。不過在很多家電行業人士看來,百思買這家全球家電連鎖大鱷回歸與否已經不再重要,此前的退出已經使其經營多年積攢的客戶和品牌揮霍殆盡。“我從未在價格如此敏感的市場上工作過。”百思買最后一任中國區總裁宋大衛曾如此感嘆,他將退出的原因歸咎為模式不能適應中國市場。
但業內專家劉步塵認為,“對于連鎖企業來說,規模上不去,只能提高單店盈利來攤薄成本,但百思買兩者都沒做到。”百思買“買斷經營”和自聘銷售員的零售業態,使得他們的開店成本居高不下。
與沃爾瑪的模式類似,百思買通過規模采購低價買入供應商的產品,然后利用自有員工加價銷售,賺取其中的差價。依靠這種商業模式,成立于1966年的百思買成為了零售額400多億美元的零售巨頭。
進入中國市場的同時,百思買也帶來了其在全球市場的“成功經驗”。但是中國家電零售業,盛行的則是另一種商業模式,零售商通過租來門店,轉租給不同的家電供應商以收取租金,從供應商的銷售額中提取相應比例的利潤。
劉步塵表示,“買斷經營”意味著百思買若欲開新店,必須壓上一筆可觀的資金進去,這種模式下,門店數量很難實現快速擴張。反觀國美和蘇寧,它們將開店成本分攤到了供應商身上,使得制造業的資金源源不斷地流向了渠道商,也助力國美和蘇寧得以在極短時間里完成了全國布局。雙方規模上的巨大差距,又導致百思買在采購成本方面,比國美、蘇寧至少要高出5%。
帕勒咨詢董事羅清啟亦認為,買斷經營的模式雖然使得百思買掌握了整個賣場的主導權,但也使得它無法向供貨商轉嫁門店租金和裝修等費用,并且還要自掏腰包采購、雇用店員、承擔商品損耗等,增加了零售商的風險。
據了解,百思買也曾作出過改變。2007年,百思買曾考慮將黑電部門獨立出來,借鑒國美和蘇寧的模式,向供應商收取經銷費用,但這個想法在眾多供應商的反對聲中很快便作罷。國美和蘇寧擁有數千家門店,供應商被收取各種費用雖然心有不甘,但也無可奈何。但百思買只有9家門店,也想收取進場費,結果自然是會遭遇抵制。
推薦閱讀
當第三代顯示技術OLED呼嘯而至,彩虹電子再也坐不住了。 這位延誤了LCD航班的老乘客不愿再錯過眼前的OLED巨輪。彩虹電子的如意算盤究竟有多少勝算?OLED是否真如傳聞中說的將徹底顛覆LCD那樣可怕?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鐘>>>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重回中國幾無可能百思買“買斷經營“之殤
地址:http://www.oumuer.cn/a/zhibo/20120301/116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