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門口家電維修店老板心靈手巧,用廢舊電子元器件制作了一個變形金剛,放在柜臺后面非常亮眼。筆者建議老板不妨多制作些類似的小玩意兒出售,一來廢物利用,二來增加收入,算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沒想到老板當場就把我的建議給否了:現在的廢舊電子元件不好找,舊家電回收、拆解、再利用已經形成一條地下產業鏈,根本就沒有什么所謂的“廢物”,三極管、二極管、電容什么的,翻新一下都當新的賣了。他自己也承認,其所用配件也有部分翻新貨,只是價錢便宜些。而用來制作變形金剛的那些元件,都是徹底報廢不能再用的。
廢物利用原來還有這兩種途徑,這完全出乎筆者的意料之外。不過,就翻新利用及其產業化而言,似乎地下狀態的現實背后還隱含著不少問題,這種利用也一定會產生一些負面社會效應。前不久,廣東省質監局查處的廣東佛山正杰電器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大量使用二手電子元件,以舊充新,生產組裝電視機芯板等半成品散件的企業。調查發現,這家企業正常運轉時月產機芯板10萬塊左右,所需電子元件數量可達數千萬個。有需求就有供應,數量如此之巨的需求,必然有一個已成規模的拆解翻新電子元件的交易市場支撐。
這是一個畸形發展的灰色市場。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廢舊電子產品需由有資質的正規回收單位回收,對依然具有利用價值的元器件進行資源化處理,而其他無再利用價值的東西則要被送到焚燒場、填埋場進行無害化處理。然而由于我國目前尚未形成成熟完善的電子垃圾回收體系,回收再利用這塊還存在產業化的空白,再加上相關法律法規缺失,這就讓民間非正規的廢舊電子產品回收、拆解、翻新有了機會,滋長繁衍,地下成市。廢舊家電先到了走街串巷的家電回收小販這些游擊隊手里,他們再轉手賣給廢品收購站,收購站又將這些電子垃圾運到可以對其進行集中處理的大型回收場。在廣東省,汕頭貴嶼鎮、清遠龍塘鎮等都是華南地區比較知名的電子垃圾集散地。
在上述集散地,電子垃圾處理多由非正規的小作坊完成,而所謂“處理”,其實就是簡單拆解,之后把拆下的零件賣給一些廠家進行翻新,再回流進市場。據悉,在號稱亞洲最大的電子元器件交易市場的深圳市,華強北一帶許多商家都經營翻新、拆機件業務。這些商家除了經營實體店,還把業務拓展到網上。一家網店打出廣告稱“專門經營拆機翻新業務,打磨刻字,翻舊如新,不露痕跡”。
廢物可以利用,翻新也需技術,然而,利用得講規矩,技術需行正途。專家表示,二手翻新不一定就是壞事,如果控制得好,算是為綠色再制造產業做貢獻。可要是控制不好,就有問題了:一般來講,電子元器件都有一定的使用壽命,不超過其壽命期限,原則上可以再利用,但到了或過了這個限度,器件性能就會退化,若繼續使用,很可能會引發安全問題。而從行業規范來說,電子產品一般是不允許違規使用舊電子元件的,這主要是考慮舊元件的功能不濟及存在安全隱患。國外對舊電子元件利用管理比較嚴格,不僅要求對這些零件進行性能檢測,只有達到與新件相同的標準才被允許進入生產線,而且企業必須在說明書上注明哪些部件采用的是翻新件,并在價格上給予優惠。而就我國的狀況看,目前電子垃圾產品回收和再利用還只是一個自發市場,進入門檻、環保標準都非常低,政府的監管也不到位,問題多也就免不了。
雖然問題不少,但已經開始著手解決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從去年元旦起開始實施到現在已經一年多,已經初見成效,或許算是開了一個好頭吧。
推薦閱讀
勞工事件成了盤旋在IT代工之王富士康頭頂,揮之難去的魅影。 2012年9月,富士康的江蘇淮安工廠被曝當地院校學生被迫在富士康代工的蘋果IPHONE5生產線組裝產品。近期,富士康的太原、煙臺等地工廠被爆雇傭16歲以下的未>>>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廢舊電子產品形成畸形發展灰色市場
地址:http://www.oumuer.cn/a/zhibo/20120201/115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