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在北京舉行的“2011中國數字電視產業云應用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中國消費電子產業發展中心,及創維、康佳、TCL、海爾、同方等企業共同發布了《2011中國云電視發展白皮書》。這表明中國數字電視產業在云計算浪潮下將實現研發、應用和商業模式的快速升級轉變。
“云”將替代硬件成為贏利點
云電視的產生和快速發展是2011年中國電視行業最令人矚目的事件,它標志著中國電視企業從單純生產向構建智能終端和云服務的生態系統的轉變。電視廠商已經意識到,單純靠賣電視已無法滿足中國消費電子群體主力軍70后、80后及90后嚴重依賴網絡收看影視節目的需求,而云電視豐富的功能及良好的體驗則可以把他們拉回到電視屏幕前。
云電視由中國本土電視品牌所主打,將改變電視產業的價值分配結構,從硬件資源為主轉向以軟件和操作系統等為核心。康佳集團華北營銷中心總經理、北京分公司總經理張建民提到:“電視的變革不再是單一圍繞提高觀賞質量,如今消費者更加注重電視豐富的應用內容,以及所帶來的便捷生活。”
中國電子視像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白為民指出,數字電視從單向接收(TV 1.0)、交互電視、網絡電視、智能電視再到云電視(TV 5.0)不斷實現功能擴展。目前“云電視”是視像行業最火爆的新產品,各種云終端、云應用、云平臺已將中國視像行業帶入了云時代。
云電視的6個必備條件
《白皮書》的發布,意味著國內電視廠商將達成共識,按照統一標準配置云電視。白皮書明確提出了云電視的定義,并指出了6個必要條件:1、為用戶提供私有云,分配一定的存儲空間,用戶憑借帳號和密碼進行識別,支持多設備登錄;2、公有云即云端服務器處理用戶之間的信息和交互傳輸;3、基于廣域網而不僅是局域網的多設備互動:可實現點播、推送、預約等應用;4、為消費者提供全程云體驗,包括內容獲取、分享和全過程的服務,擁有電子保單,可查詢用戶購機、保修、購買配件等信息;5、應用在云端而無需下載到本地安裝運行;6、內置Wi-Fi、支持云路由,用戶可快速搭建局域網和廣域網。
云電視發展還有諸多問題
第一,互聯網電視牌照有限,極大增加了電視廠家的成本。云電視要借助互聯網平臺,廣電總局對這方面要求極其嚴格,電視廠家只能購買擁有牌照的內容商的影視節目,而其成本“比賣出一臺電視的利潤還要高很多”,有廠商代表向記者表示。互聯網牌照制約了云電視提供數字內容的程度,受政府的限制面較大。
第二,云標準欠缺、不完善。目前云電視還處于概念推廣期,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技術也需要進一步成熟。《白皮書》的發布有利于中國電視企業推進云電視標準的形成。
第三,內容欠缺。消費者不會關心內容放在哪里,是如何實現的,他們只關心內容本身。未來的競爭是包含內容資源在內的軟硬件結合的生態系統間的競爭。
第四,互聯互通問題。如何更好地實現不同智能設備之間的無線互聯互通,是家電廠商、IT行業乃至通訊行業共同的發展目標,也是普通消費者的期待。
最后,云電視的應用軟件、操作系統都有待加強。電視企業對云端后臺的處理能力,與IT企業相比研發實力有限,但雙方可以合作。目前消費者對云電視的認知度還比較模糊,多數持觀望態度。云電視面臨最大的挑戰是獲得消費者的認可。
云電視未來展望
未來智能化云服務是彩電行業發展的一個主題。電視將更加智能化、人性化,互動性更強,應用也更加多樣化,也會更健康、更環保。彩電將與互聯網、云計算以及內容應用緊密聯系,成為可與手機、平板電腦等互聯互通的家電多媒體中心。消費者對操作界面的要求越來越高,希望電視廠家能在用戶體驗方面多下工夫。
白為民認為,三網融合、云服務的動力在終端,競爭的焦點也集中在終端。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會長兼常務副秘書長郝亞斌則擔心未來還有沒有電視,“未來屏幕無處不在,但電視不一定存在,目前我們正在研究下一代家庭顯示終端應該叫什么,有什么樣的標準,還應不應該叫電視?”
推薦閱讀
家電以舊換新政策結束了。這項初衷為推動舊家電合理回收的政策使很多消費者受益,也催生出一條舊家電收購、改裝、銷售的灰色產業鏈。來路成謎,出路待解,舊家電走向何方將會受到持續關注。 解開舊家電來路之謎 記者從遼>>>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國云電視白皮書發布諸多問題有待解決
地址:http://www.oumuer.cn/a/zhibo/20111230/159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