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可逆轉的網購大潮下,越來越多的傳統商業大腕爭相擠破頭“觸電”,但進軍電商后的水土不服、尾隨轉型而來的種種“痛點”,正日益催生著產業鏈下游的另一支奇兵——被稱為“管家公司”的電商服務業。在過去的一年中,它們不但創下了50億的市場成交額,也廣受紅杉、IDG等風投資本的追捧。
“不過,盡管下游服務業增長很快,但還是難以跟上電商產業巨人般的成長速度,粥少僧多的窘境十分明顯。 ”幾位受訪業內人士向晚報記者表示,這一缺口若不早日解決,將拖慢整個產業的步伐。
粥少僧多的“管家”市場
聽起來帶著幾分神秘的電商管家,是站在產業鏈后端的一支不露面的力量。
“他們是誰?當你在levis、飛利浦、諾基亞(微博)等傳統商業大腕的Tmall旗艦店購物時,為你提供咨詢服務和處理訂單的并不是這些公司的員工,而是一些‘管家公司’的人。他們為‘觸電’的商家提供網店裝修、產品攝影、營銷推廣、客服接單、店鋪日常運營、物流系統、數據分析等一系列外包服務。 ”互聯網分析師蘇哲告訴記者,這些管家中的佼佼者,2011年的銷售額已經達到十億量級。
管家們崛起的推理,恰恰來源于傳統企業轉型后的“痛點”。與實體門店一樣,在線店鋪同樣有“刷墻裝修”、“會計管賬”的需求。隨著越來越多品牌企業“被電子商務”,遭遇互聯網市場經驗匱乏和成本高企的困擾,紛紛將互聯網底層技術架構、倉儲物流、快遞配送、呼叫中心、市場營銷等環節外包出去,第三方服務商成為催化劑,也成就了各自的發展。
“專業的事情找專業的人去干,這是品牌商們傾向的主流觀點。”國內最大的B2C平臺天貓(微博)總裁張勇向記者表示,由于隔行如隔山,越是傳統產業和品牌產業對于第三方服務商的需求越大。然而,電商服務商們每年百分之幾百的火箭般擴張、去年創下50億元交易額實現150%增長,仍不能滿足巨大的市場需求。記者獲得的數據顯示,目前天貓有5萬商家、7萬個品牌入駐,但電商服務商只有約100家,市場缺口之大可見一斑。
風投熱捧能否彌補缺口
記者從業內了解到,在供求失衡的情況下,目前大的電商服務商挑品牌接業務的現象較為普遍,市場定價權也偏向了后者。一位業者透露,當下電商服務商的盈利模式分傭金、服務費、流水倒扣等模式,傭金比例從10%至40%不等,這就形成了大批的成長中的中小品牌急切尋助低價服務商的局面,需求進一步增大。
上一頁 1 2 下一頁單頁閱讀推薦閱讀
原本在網上團購了一束玫瑰花,結果等到下班花都沒送到;團購了3D電影票卻被告知情人節當天電影院黃金時段不能用團購券;下單預訂了情調餐廳的浪漫晚餐,可到了現場發現排隊的人排成了長龍親,你昨日的情人節過得有如此>>>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產業鏈下游服務商粥少僧多電商遇成長煩惱
地址:http://www.oumuer.cn/a/zhibo/20111230/157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