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家電售后是消費者投訴的“重災區”,不僅是維修所需的零部件存在價格不清、缺乏標準的情況,而且廠商、維修店、消費者之間的三角關系也越來越失衡,消費者的地位越來越變得弱勢。除了消費者群體性地選擇投訴,各方面也似乎并沒有什么良策,使這種尷尬的局面有所改觀。
家電行業每年的投訴量高得驚人。據中國消費者協會數據顯示,僅2011年家用電子電器類的投訴量就達138819件,位列榜單季軍,僅次于服務、百貨類。其中,質量、價格成為投訴的“重中之重”。與此同時,一個深藏已久的隱性利益鏈條也開始曝光——家電售后。亂收費、修不好、維修人員素質低下……在市場開放競爭的時代,消費者屢屢遭遇這種“禮遇”。
很奇怪,少有消費者投訴態度惡劣,因為面子工程早已成為一片“藍海”,廠商如果連這點都做不好,可能連競爭的門檻都進不了。所以,在撥打客服報修時,消費者依舊是“上帝”。客服會在很耐心地確認故障后,馬上反映到綁定的售后維修點,維修點工作人員也會與消費者約定上門時間。然而,就在消費者掛掉電話后,“怪現象”就可能出現了。
有消費者反映,維修人員在拆開搗鼓一陣后,什么也沒換,收了一百元,至于錢花在了哪里,答案往往就是一句——“反正是整好了”。有的消費者則仿佛陷入了“爛泥潭”,成了維修中心的常客,修了又壞、壞了又修,讓人不禁懷疑替換的零件是不是從垃圾場里撿來的——“怎么這么經不起折騰?”
與客服“柔聲細語”相比,后面的這些“禮遇”讓人不寒而栗。為何消費者只是口頭上的“上帝”,一到現實中,位置就顛倒了過來?維修天價、效率不高、惡性循環……亂象背后究竟存在著怎樣一個魚龍混雜的市場?
廠商VS維修點
缺乏組織 難以掌控
筆者了解到,售后維修一般的程序是這樣:客服在接到消費者的電話后,會即時進行登記,然后根據消費者住址,選擇相應的維修點,并把基本情況向其反映。維修點會立即派發維修單,具體的師傅會與消費者聯系,擇機上門服務。
也就是說,客服在整個過程中只起了一個“傳聲筒”的作用,具體實施情況如何,關鍵在于維修點的執行力。那么,這些散布全國的維修點是以何種形式存在?與廠商是一種什么關系?他們與消費者的關系又如何?筆者曾致電某品牌廠商工作人員,他們說是“合作關系”,所有的售后維修點都是指定的,而且所有維修人員都會經過廠商培訓。而一家同品牌的售后點工作人員則表示,他們屬于簽約關系,他的說法是“維修點不可能由總部來管理、由總部來經營,他們只負責總的框架”。
筆者隨后了解到,其實大多數維修點都是以私營的性質存在。正如某售后工作人員告訴筆者的那樣,“維修店都是老板個人的,工作人員也都是自己招聘的,但這些工作人員都是經過廠商培訓的。”至于,老板是怎么開店的,該工作人員則表示不清楚,簽約內容具體指什么,他們也用了“相關規定”來回應。
由此可見,在大多數維修店內,“老板”的地位無可撼動。在廠商與維修店之間,這種簽約、合作關系應該是一種單方“授權”的形式。店內的工作人員必須經過廠商培訓,每個維修人員都會編號,每個站點也會有站編,店內維修配件都必須由站點申請,然后從原廠發回,維修點無法從中牟利——這當然是比較理想的狀態,但事實卻不盡然,松散的合作關系讓廠商難以對維修點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指導。
維修價格陷謎局
缺乏標準 漫天要價
除了組織上的不規范之外,家電售后的價格機制目前也缺乏統一標準,主要包括為上門費、檢修費、零件費。在保修期內的消費者可以不花錢享受維修服務。而一過保修期,對于消費者而言,所有的費用加起來將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據萬維家電網數據統計,大部分廠商的上門費用都是依距離而定,一般為30至100元不等。檢修費分為大修、中修、小修,價格區別大致為>200元、100元至200元、<100元。還有部分品牌,不管壞沒壞,只要拆開機器就得加收檢修費。零件費用一般都是由廠商自主定價,一般處于“保密”狀態,廠商之間很難進行對比。
按照這種做法,家電壞掉后,即便什么都不換,消費者都要支付100元至300元的“成本費”。北京消費者協會工作人員告訴筆者,現在家電售后沒有標準定價,完全由他們(廠商售后以及第三方維修點)說了算,消費者最好事先把價格問清楚,不要等到修完時才發現價格高得離譜。他還透露,現在家電售后是個普遍問題,零件壞掉通常要花掉好幾百,“廠商的售后點稍微好點,有些保障,比如在修完一個月內壞了可以不收費。”在他看來,廠商下面指定的這些維修點,就是依賴維修業務賺錢,“而且維修費特別高,都足夠買一臺新的了。”
面對這些品種繁多的費用,有消費者開始懷疑廠商與維修點中間的利益鏈條。如果消協的說法成立,那么,哪些業務可以給廠商帶來利潤?維修點是靠著哪些業務賴以生存?維修師傅的主要收入又來源于何處?筆者通過暗訪,從維修店工作人員口中獲知,零件的價格是由廠商制定,他們沒有定價權力。至于維修師傅的收入來源主要是維修費用,比如大修、中修、小修,他們會在中間抽取提成。而零件價格基本不對外開放,消費者如果需要了解,可以通過維修單上的零件代碼與廠商進一步核實。
然而,消費者反映,有維修師傅在收取千元費用的同時,并沒有留下零件代碼。結果懷疑“亂收費”的他向廠商反映,廠商表示是維修人員搞混了零件代碼,多收了500多元。到現在為止,他都不相信這套說法,維修師傅怎么可能犯這么低級的錯誤?其中必定有貓膩兒。多收的那部分錢是真的失誤,還是本來打算自然地流入利益鏈條?對于大多數懵懂的消費者來說,這種“搞混”的現象絕不是個別情況。
維修配件來源多
缺乏管理 濫竽充數
至于為何家電一開維修先例,就會陷入“總修不好”的惡性循環?這只可能存在兩方面原因,要么是維修人員技術不過關,要么是更換的家電零件有問題。
對此,北京消協工作人員告訴筆者,零件是不是都來自原廠,這點難以保證,“有些可能就是從舊家電里拆下來的。”至于這種說法,某品牌售后維修店的人員則很不贊同,他表示每個零件都是從原廠申請發過來的。當被問到維修售后是否有零件庫存時,他又透露,不可能每個零件都有,“光是電視的品類,就有好幾十種,普通常用的零件這邊才有。”同品牌的另一家店內人員說法則稍有不同,他透露:“某一些不是必須是廠商配件的,可能是由維修中心自購的,這種情況也允許。”他還說到,有一些核心配件在現貨市場根本無法買到,這就必須用到廠商原裝的零件,“像主板、電源板這些肯定是原廠的。”
如果這種說法沒有偏差,那么允許自購的這些配件范圍有多大?他所說的現貨市場又是指哪些?該工作人員表示,諸如一些外觀件就有可能不是原廠生產的,核心部件基本可以保證是原裝。有一位消費者反映,說自家的油煙機燈罩壞了,撥打客服熱線,維修人員最后竟給他換上了一套非全新的燈罩,結果廠商翻臉不認賬,表示沒有承諾過“換新機”。當然,可能這是個案。目前的家電配件市場比較混亂,有實體市場、網店,渠道來源很多,難以摸清配件的流向。
家電配件如進入廠商申請環節,周期將會變得比較長,消費者多半不愿意等。一家國外品牌的維修售后人員告訴筆者,若是北京庫存有的話,只需要2至3天,但若是需要原廠申請的話,就基本確定不了。因此,消費者經常是“兩頭空等”,壞了的家電無法修好,打電話問客服,客服自己都不知道零件什么時候能到貨。
“第三方維修”困局
缺乏責任 渾水摸魚
值得一提的是,廠商的維修售后與第三方維修點在利益上也是沖突的。某品牌廠商的客服人員就表示,如果消費者找的不是該品牌的維修站,產生任何風險,廠商都不會負責任。他們也明確表示,不支持消費者找第三方維修。其實,第三方維修點有著它的優勢,比如上門費。消費者如果找自家附近的維修店,就省去了這筆費用。
這種排斥導致了很嚴重的后果。為了抵抗廠商售后的排斥,一些第三方維修點常常自稱某品牌的售后中心,來取得消費者的信任。“經常有用戶打電話過來,說是我們這維修出現了問題,但是一說到師傅名字,卻發現根本不是這里的,這種情況很常見。”一品牌售后工作人員如是說。此外,中國質量萬里行每年都會曝光大量冒充廠商特約維修店的400熱線。據了解,這些假冒維修站廣泛存在亂收費、服務質量差、服務不及時等問題。
北京消協工作人員對筆者表示,保修期外,消費者可以選擇第三方維修,但是必須非常小心,最好能找實體店,因為現在第三方維修店需要重新整頓。他還表示,面對整個行業亂象,消協一直在關注,然后向上面反映問題,希望政府有關部門能采取措施。
隨著消費者群體性投訴的持續,家電維修暴露問題的針對性也在增強,而消費者在其中尚處于沉默的大多數。明明已經發現了難以置身事外的問題,廣大的消費者手里卻缺少維權的法律武器。筆者期待,消費者的“強勢反擊”時代能夠早日來臨。
推薦閱讀
2月22日消息,據路透社報道,蘋果將于周四召開年度股東大會。蘋果近來股價不斷上漲,但它也面臨著一些難題,如中國代工廠工作條件以及iPad商標糾紛。 蘋果CEO蒂姆庫克(Tim Cook)目前處在一個讓人羨慕的位置上:公司擁>>>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家電售后成重災區 利益鏈條壓迫消費者
地址:http://www.oumuer.cn/a/zhibo/20111230/156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