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高院日前開庭審理蘋果公司和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關于“IPAD”商標權屬糾紛一案。這一終審結果將直接影響到蘋果“IPAD”在中國內地市場的銷售前景,因而備受市場關注。
然而,在許多觀察人士看來,和總額以數百億元人民幣計的中國平板電腦市場相比,“蘋果-唯冠”之爭在商標權利及知識產權保護領域給更多中國企業提供的經驗教訓及其可能產生的后續市場效應,才更值得全球市場關注。
“這件事最大的意義在于它的示范和警示效應,對中國企業如何在國際市場中強化自我知識產權保護能力、避免陷阱有著‘多米諾骨牌式’的連鎖效應。”一位資深市場專家說。
案件涉及5家公司,其中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簡稱深圳唯冠(微博)公司)和唯冠電子有限公司(簡稱臺灣唯冠公司)屬于香港上司公司唯冠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的子公司,類似于“三父子”。而IP申請發展有限公司(簡稱IP公司)則類似于蘋果公司的中介公司。
控辯雙方圍繞“深圳唯冠公司是否向IP公司轉讓了‘IPAD’的商標權”展開了激烈交鋒。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更是對這一案件的庭審情況進行了微博直播。這一對該院來說史無前例的做法,更是使一場本就備受關注的案件成為了全民“旁聽”的“網絡盛宴”。
雙方的庭審交鋒持續近6小時,法院并未當庭宣判,而雙方也并未關上談判和解的大門。
庭審結束后,蘋果方面保持了此前的緘默態度,并未公布更多細節,而唯冠方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此次二審,蘋果并未出示什么新的有證明力的證據。
而法律界人士認為,由于這起訴訟直接關聯IPAD商標的歸屬,因此可能決定了未來雙方爭議的走向。一旦蘋果敗訴,其可能面臨擁有百億銷售規模的IPAD產品無法在中國市場銷售的問題。
市場人士認為,不論結果如何,“唯冠-蘋果”的訴訟糾紛都給其他中國企業以及試圖在中國市場上發展的外資企業在知識產權保護和商標保護領域發出了明晰信號。
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中國企業對商標權利和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會進入一個新層面。長期從事知識產權訴訟的深圳隆安律師事務所律師李曉寧說,長期以來,很多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對知識產權“不當回事”,這次將會對促進企業主動維護商標、產品等知識產權帶來積極影響。
事實上,深圳唯冠公司與蘋果公司的糾紛并非特例。近段時間以來發生的“愛馬仕”、“喬丹體育”等商標糾紛,顯示出利益對立下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的重要性日漸凸顯。有關人士指出,這一系列事件表明,在中國市場飛速發展的當前,中國企業和國際品牌之間的距離正在不斷拉近,雙方之間的競爭也將越來越激烈,銳化的矛盾將帶來越來越多的沖突,以往被忽視的一些領域都有可能隨時可能引發糾紛和爭議。
盡管終審結果仍有待確定,但中國市場及消費者顯然能夠做到“靜觀其變”。和一些人預想的不一樣,中國消費者在唯冠和蘋果的訴訟過程中一直顯得較為理性和冷靜。
多數網民認為,唯冠和蘋果的商標之戰,“說明了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在進步,并沒有像國外說的那么差。”
記者采訪中發現,唯冠方面一直表示,不封閉談判的大門。一些觀察人士分析,對于這個急需資金進行重組的企業而言,勝負可能并非那么重要,與蘋果達成一個雙方滿意的商標轉讓倒是可以接受的結局。
推薦閱讀
針對目前一些購物網站存在的虛假折扣、誤導性標價等擾亂網購秩序,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現象,商務部將頒布《網絡零售管理條例》,旨在規范第三方網絡交易平臺以及支付平臺,目前已經通過了專家組的審議,即將出臺。>>>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市場“靜觀”廣東高院終審IPAD商標之爭
地址:http://www.oumuer.cn/a/zhibo/20111230/156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