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微生物實驗室
格力高效直流變頻離心機組揭幕
2月14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格力變頻空調技術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成為歷年獲獎企業中唯一的專業化空調企業。
兩個月前,在珠海舉行的一場技術鑒定會上,十幾位權威專家一致認定,格力的新科技“高效直流變頻離心機組”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格力電器總裁董明珠驕傲地說,每逢這種大會,都是她最開心的時刻,正是這些年來辛苦孕育的成果,讓格力逐漸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成為一家與眾不同的家電企業。
只有自己研發才有核心技術
2001年之前,格力與世界領先的空調企業還有很大的差距。他們的使命,是要用短短幾年時間,研究出花錢都買不到的核心科技,追趕并超越世界領先企業。
格力對于核心技術的“癡迷”,與發展過程中曾經遭遇的挫折有關。上世紀90年代初,幼小的格力處于“無技術、無管理、無質量”的三無時期。格力電器董事長朱江洪當時帶領團隊推銷空調非常艱難,還多次因為質量問題遭到客戶的投訴。為了嚴格杜絕質量問題,朱江洪頒布了格力歷史上著名的“總經理十二條禁令”,徹底改革格力的質量管控體系。很快,格力的質量有了明顯好轉,格力也樹立了嚴謹科學的企業文化。
另一次強烈的刺激,讓朱江洪對于核心技術研發,有了更迫切的渴望。曾經,格力和絕大多數中國家電企業一樣,認為核心技術研發并不難,再不濟也可以向日本、美國等領先家電企業購買。于是,2001年,他們信心滿滿地接下了一筆一拖多空調的業務,結果未能按期研發出一拖多技術,朱江洪孤注一擲,帶著上億資金親赴日本購買該項技術,誰料卻被日本空調公司斷然拒絕。
朱洪江意識到,核心技術只有依靠自己研發才能夠獲得。于是,他開始破釜沉舟、不遺余力、不計成本地支持科技研發。營銷出身的董明珠對研發同樣重視,“我把銷售做到極致,才深刻體會到產品是營銷之本。沒有好的產品,再好的營銷也沒法持久。”
在朱江洪和董明珠的一致支持下,近十年來,格力對于核心技術研發的較真,便超越了任何一家中國家電企業,甚至超越了那些發展逐漸放緩的世界知名空調企業。格力研發系統人數逐漸增加到5000多人,2003年又單獨成立研究院。“核心技術是企業的靈魂,創新是企業的脊梁”,“科技救企業、質量興企業、效益促企業”,如今都已經深深融入格力的血液,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
不斷突破空調關鍵技術
早在2000年,格力已經實現了直流變頻技術在空調上的應用,但在內部人看來,這仍然沿用了日本的一些技術思路,與國際新技術相比,沒有大的突破。于是,研究團隊按照新思路開發,從15赫茲做到10赫茲、6赫茲,最后提出在2010年沖擊1赫茲。
許多研發人員常常感覺遇到瓶頸。“研發需要全面的知識結構,有時候并不是這個人做的部分出了問題,而是別的領域需要調整。”也因此,他們經常召開內部培訓,讓不同領域的人互相指導。格力制冷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張有林記得,有一次某個部件模擬運行成立,但放到壓縮機內部就出現了問題。大家想了3個多月也解決不了,只能一點點慢慢試,最終讓模擬的位置和信號吻合度接近90%。
為了鼓勵大家大膽創新,朱江洪宣稱“只要有20%的創新成功,我就滿意。”他和研發部門頻繁溝通,了解研發的進度和遇到的困難。
此外,格力還一直注重保持團隊的穩定性。終于,2010年1赫茲成功實現。使用這一技術的空調,低頻運行時功率更小,最低只有45w,只相當于一個家用照明燈的用電量。不僅耗能小,噪音小,而且制冷更加貼合用戶的需要。同時,格力1赫茲低頻控制技術,解決了單轉子壓縮機的應用問題,降低了生產成本,為變頻空調在我國更廣范圍的普及創造了條件。
高效直流變頻離心機組的誕生,也經歷了相似的研發歷程。2009年,胡錦濤總書記來格力考察時,格力正在研究高效直流變頻離心機組。朱江洪興奮地陪同總書記參觀了格力的研發部門,與科技研發人員交談,并當場立下軍令狀,技術攻克之時,向總書記匯報。
于是,這兩年間,研發團隊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終于在2011年12月成功完成了該項目。格力電器副總裁、總工程師黃輝說,直流變頻離心機組比普通離心機組節能40%以上,機組效率提升65%以上,是迄今為止最節能的大型中央空調,且是格力100%自主知識產權。
“當時國家指定的合肥檢測所檢測出能效比為11.2,能效比提升了67%,所長不敢相信這一數據,指示重新將所有儀器校正歸零再測,但結果還是一樣。”朱江洪說起這段經歷時很是自豪。
2月24日,“格力高效直流變頻離心機組的問世”入選國家發改委公布的“2011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十大新聞”,成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的技術典范。
“較真”堅持專業化道路
在格力核心科技取得驕人成果的同時,也有人擔心,家電企業的市場空間正逐漸接近飽和,一向堅持專業化的格力,是否應該向TCL、美的等家電企業一樣,走多元化道路,增加盈利來源?
對此,朱江洪和董明珠都給出了堅定的態度:絕對不會。事實上,2011年年銷售額預計超過800億元的格力,2012年的規劃是做到1000億元,此后業績仍將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5年內爭取實現2000億元。實現這一目標的核心動力,朱江洪和董明珠都認為是無止境的科技創新。
格力電器副總裁、新聞發言人望靖東介紹說,格力今后將在制冷領域向深度和廣度上延展,進軍更多空調領域的細分市場,例如擴大商用空調的銷售規模。在深度上,格力要在上游的核心部件和上游高利潤的零配件里進行發掘,同時格力也會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
家電產業資深觀察家劉步塵長期關注格力,他表示,格力已具備國際企業的基因,那就是強大的創新能力與良好的品牌形象。他說,“市場競爭歸根到底是產品的競爭,沒有領先的技術就不可能有領先的產品。”
甚至有人已經預測,格力是中國制造業中最有可能成為類似蘋果的企業。
格力由制造向創造轉型中的寶貴經驗,也將給予更多中國企業以啟發。
■鏈接
得益于技術進步帶來的市場“擴容”
格力不裁員
掌握核心科技為格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據悉,2011年格力電器營業收入預計超過800億元,較2010年608億元增長30%以上;盈利與納稅雙雙突破50億元。
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業績增速的大幅縮水與同行企業的裁員風暴逐步加深了行業的悲觀預期,但格力電器總裁董明珠認為,“寒冬”也意味著“機會”,“去年以來,很多家電企業減產甚至倒閉,不是因外部的環境,而是你自身不夠強壯。臺風來臨的時候,倒下的是根基不穩固的樹,流感來襲的時候,首先感染的都是體質比較弱的人。我們不會怨天尤人,而是強身健體”。
相比近期家電企業一浪高過一浪的裁員風波,格力顯得平靜很多,這種平靜不僅源于對員工的尊重,更重要的還得益于技術進步帶來的市場“擴容”。董明珠表示,“我們不會裁員,反而還會擴張。為什么擴張?第一,這是市場的需要。格力空調去年銷售3000多萬套,今年可能要超過4000萬套,我們的產能就不夠了,所以必須擴張;第二是根據國家發展需要,我們的成本需要,西部開發,中部崛起,我們也要跟著國家的步伐來走。”
當然,格力的“不裁員”也不僅僅是單純的客觀市場需要,在董明珠看來,“企業要有責任,要培養一批有責任感的人,要有一種精神,一種責任奉獻的精神。”
對外,格力實施積極的吸引就業措施,幫助政府解決就業問題;對內,格力為提升員工幸福感,構建和諧的勞資關系也深得員工的好評。據了解,格力不但制定了各類晉升和獎勵機制,還為員工提供廣闊的學習和發展空間。同時,格力還通過不斷提升薪酬、解決員工住房問題等一系列舉措來免去員工生活上的后顧之憂,繼2005年出資2億元建立員工生活區后,2010年,格力再斥資4億元人民幣籌建員工宿舍,讓更多優秀的一線員工和技術骨干安居樂業。
推薦閱讀
家電以舊換新政策的結束,讓近年來借勢而起的二手家電市場也趨于平靜。昨日,記者走訪長春市多家二手家電回收商鋪了解到,與年前相比,目前市場上二手家電的回收價格有所回落,彩電等二手電器的回收價格降幅超過三成>>>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格力空調:用“較真”磨出的核心科技
地址:http://www.oumuer.cn/a/zhibo/20111230/155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