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蘋果、IBM、英特爾、甲骨文這些IT巨頭的風光,惠普這個硅谷神話締造者,如今的表現卻越來越像一個績差生。特別是2010年惠普罷免前CEO赫德以來,惠普陷入了空前的困境:發展戰略搖擺不定,人事調整不斷,股價一路下行,市值不到500億美元,僅為蘋果的十分之一。
惠普最新的財報顯示,惠普幾乎所有的業務份額都在減少,收入不斷萎靡,境況堪憂。惠普新CEO惠特曼正在啟動一系列的重組、裁員計劃,以提升效率和節省開支(這也是赫德任上主抓的工作),竭力推動公司東山再起。惠特曼的一系列舉措,為惠普今后長達數年的轉型埋下伏筆。但惠特曼能否使命必達?由于缺乏明晰的發展戰略,業界對此并不看好。
如果有一天,市場傳出甲骨文收購惠普的消息,千萬不要吃驚。已經有業內人士在大膽預言這一并購的可能性。
業績下滑重組提速
美國當地時間3月21日,惠普如期宣布,將合并旗下打印機和個人電腦(PC)業務,將兩個最大的業務部門合二為一。惠普發表聲明稱,合并后的新部門將由PC業務主管ToddBradley領銜,年銷售額將達到653.5億美元,占惠普年營收的50%左右。將打印機業務并入PC業務,這是惠特曼上任后燒出的第二把火(第一把火是宣布保留PC業務)。
惠普此時展開業務重組,也是形勢所迫。
一個月前的2月20日,惠普公布的財報顯示,受個人電腦(PC)和打印機銷售疲弱拖累,該公司在上一財季凈利為14.7億美元,同比下降近44%(上年同期為26億美元);惠普旗下三個關鍵部門———PC、打印機和企業設備的營收均下降。更讓惠普感到不安的是,長期扮演惠普現金奶牛角色的打印機業務,也在該財季表現失色:銷售額同比下滑7%,單位利潤同比下滑32%.在業內人士看來,由于電子文檔的逐步普及,加上移動設備的大量應用,打印業務需求下降的趨勢難以避免。
對于自己燒出的第二把火,惠特曼自信地表示,“合并后的惠普將是一個反應更快、效率更高以及績效導向的企業。它將以消費者為中心,并準備好掌握快速變化的行業趨勢。”
不過,來自投行分析師的觀點則顯得較為悲觀。瑞銀集團分析師UmMaynard就認為,惠普的業務調整便于決策和提升生產率,有望帶來協同效應,但業務成長和利潤率提升則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實現;摩根大通分析師MarkMoskowitz更是指出,此次改組為惠普今后長達數年的轉變過程埋下伏筆,但目前結果還未知。“惠普之前多位CEO均有過類似舉動,但未取得什么佳績。”國內資深IT分析師曲曉東表示,惠普現在合并這兩部分業務更多的是從成本的角度出發,以便減少重復的職能部門,以降低成本。他認為,“這種合并不具有進攻性,只能說是一個防守型的改變。這對內部影響比較大,但不會對整個行業產生太大影響。”
噩夢般的一年
對于惠普來說,這一輪的噩夢,源于2010年8月惠普解雇前CEO赫德。
赫德接手惠普CEO職位之后,帶領惠普積極轉型,惠普在赫德的領導下,已經展示出強勁的復蘇勢頭。然而,由于性騷擾案,能人赫德被迫辭職。惠普董事會匆忙任命SAP前CEO李艾科擔任惠普CEO.
李艾科在惠普任職的一年時間,對惠普來說無疑是一場噩夢。這一年時間,惠普的多項舉措讓市場大跌眼鏡。
一方面,為了向服務轉型,惠普進行了代價高昂的并購,用100億美元收購英國軟件公司Autonomy,此舉幾乎耗盡了惠普手中僅有的現金;另一方面,面對平板電腦帶來的市場沖擊,惠普計劃放棄PC業務和平板電腦業務(包括放棄2010年以12億美元收購Palm時獲得的頗有前途的webOS操作系統),造成人心動蕩,并引發客戶觀望。聯想、戴爾等競爭對手趁虛而入,蠶食了惠普部分市場份額。以平板電腦為例,為了對抗蘋果,惠普推出了定價為499美元的TouchPad,但不久后,惠普宣布以99美元輕倉甩賣TouchPad,并導致了一場TouchPad搶購大戰。
李艾科的一系列動作,引發惠普董事會的強烈不滿。在惠普董事會的主導下,去年9月,惠普宣布李艾科辭去總裁兼CEO職務,并退出董事會,同時任命eBay前CEO惠特曼為新CEO兼總裁,任命立即生效。
惠普對Autonomy的高價收購,以及此前宣布出售或者剝離PC業務,也引發投資者對惠普的不確定性及發展前景的擔憂,惠普股價一路走低,從2011年年初的48美元,一路跌到李艾科離職時的22美元左右,跌幅超過50%,500億美元市值被蒸發。
多位惠普中國內部人士告訴記者,2011年惠普中國區確實因總部動蕩受到了較大影響,以PC業務為例,惠普在中國PC市場的占有率在2011年已經滑到了不足6%,只有鼎盛時期的三分之一。
“惠普在近幾年的業績表現不容樂觀,今年第一財季凈利潤同比下降了44%,營收同比下降了7%,為了扭轉這一局勢,惠普開始重整旗下業務內容,當前此次調整或是為了這一考慮,通過合并兩部門達到精兵簡政的目的,節省開支,同時使兩業務協同發展,促進銷量,提升業績。”中投顧問IT行業研究員王寧遠認為。王寧遠表示,合并后惠普將集中精力提升企業創收能力,將PC、打印機和IT服務業務進一步整合提升,同時或將成本節約部分用于加大企業產品研發環節,提升產品競爭力以吸引消費者。
改革前景不明
惠普任命eBay前CEO惠特曼接替李艾科的職務,希望惠特曼能帶領惠普走出低谷。但是,面對李艾科留下的爛攤子,惠特曼的任務顯得十分艱巨。
IT巨頭的轉型,有兩個方向,一是走蘋果的消費電子模式(個人市場),一是走IBM的軟件服務模式(企業市場)。然而,船大難掉頭,大型IT公司的轉型談何容易?摩根大通分析師馬克·莫斯科維茲就表示,盡管大型IT公司扭轉頹勢并非不可能,但那是個緩慢而痛苦的過程。“迄今鮮有大型IT公司高調宣布扭轉經營頹勢,且在短期內實現目標的先例。就我們所知,只有兩家公司成功扭轉過頹勢,那就是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和蘋果公司(Apple)。但它們都花了五年多的時間,才見到曙光。惠普的改革才剛剛進行了兩年,無疑未來的路仍舊不會平坦。”
對惠普而言,不論是走蘋果模式,還是走IBM模式(這種可能性更大),都需要惠普擁有完整的垂直整合能力,而這也是惠普面對競爭對手的軟肋所在。如果學習蘋果模式,惠普需要為客戶提供從硬件到應用的所有一切,包括硬件設備、操作系統、應用商店、內容服務等等,顯然,惠普需要大量補課才能擁有這方面的能力。在這方面,蘋果、微軟、谷歌(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就是要強化自己的垂直整合能力)等公司已經布局多年,目前的惠普沒有實力,也沒有技術根基與它們展開正面競爭。
惠普這幾年一直強調向服務轉型,IBM模式成為蘋果發展的大方向。但是,在這條路上,IBM、甲骨文(Oracle)和微軟也早已嚴陣以待。惠普盡管通過收購Autonomy公司修補了企業搜索方面的差距,但在數據庫、中間件、協作軟件、業務應用程序、分析軟件等方面,惠普與競爭對手相比差距甚大。
不過,惠特曼本人對惠普的改革似乎充滿信心。她跟史蒂夫·喬布斯一樣,年薪只有1美元。惠特曼要讓自己手中握有的大量期權能夠兌現,必須大幅提升惠普的業績。多位惠普中國區的高層也告訴南都記者,惠普的迷惘期會過去,看好惠特曼帶領惠普進行的改革,并期望惠特曼能盡快訪問中國。
推薦閱讀
索尼集團對外宣布了新的管理架構。索尼方面表示,新的人事變動旨在推動核心電子業務的復興與增長,并通過將索尼集團獨特資源的整合創造出精彩的顧客體驗。相應變化將于2012年4月1日生效。 索尼公告稱,公司執行官、執>>>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惠普戰略搖擺前景不明市值縮至蘋果十分之一
地址:http://www.oumuer.cn/a/zhibo/20111230/154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