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要代替三洋,觀念一定要轉變過來,現在動不動大家就說三洋品牌不能用。”一提到合肥三洋面臨品牌到期的問題,其董事長金友華便一臉怒火,一方面他反感于外界所認為的合肥三洋對日本三洋品牌的依賴,另一方面又希望目前所推出的自主品牌“帝度”冰箱能得到他人的鼓勵,“很多人都講我們這個品牌不行,不管行不行,做了總比不做好。”
見到金友華時,他剛從日本回到合肥,這長達10天的差旅固然與三洋品牌的續簽問題離不開,但他絲毫不愿提及有關三洋品牌的任何問題,只是對目前推出的“帝度”冰箱贊不絕口。
未經董事會批準單獨接受媒體采訪,金友華還是第一次。故在聊及與日本三洋電機的問題時,董事會秘書方斌都要搶先作答,而金友華只是接連點頭。事實上,他更愿意談如何把“帝度”做大,讓它走向國際化,“好像我們就離不開三洋一樣”。面對這場“品牌”爭議,金友華認為是合肥三洋下大決心做自有品牌的時候了。
但目前擺在合肥三洋面前的問題,還是盡快地解決與三洋電機的商標續簽,而雙方無疑都存在一個矛盾。金友華稱,目前整個日本三洋家電是虧損的,但三洋電機每年卻能從合肥三洋收取大筆的商標費和技術費。“這么多錢它為什么不拿?腦子有問題嗎?日本人聰明,這筆賬早就算好了。”
正是基于利益上的牽扯,日本三洋也向合肥三洋間接承諾,會和合肥三洋續簽,但真正令合肥三洋擔憂的還是續簽的時間問題,盡管擺脫對三洋品牌的依賴是合肥三洋期待已久的,但發展自有品牌,在目前國內大的家電環境下,顯然并非易事,他們首先要面對的還是商標問題。
多重利益糾葛
合肥三洋每年都會向日本三洋電機支付一部分商標使用費,這僅僅是雙方復雜關系網上最為簡單的一環。
早在1994年,合肥三洋與三洋電機簽訂的商標合同里規定了免費使用商標,使用期是10年,合同2004年到期。但從合肥三洋公布的2011年業績報告能看到的事實是:全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8.92億元,凈利潤3.21億元。而合肥三洋僅向日本三洋電機支付的商標費、專利費金額就高達2049萬多元,相比2010年支付給三洋電機的商標費、專利費金額1708萬多元,增加20%。且合肥三洋上市7年來支付商標使用費一直在逐年遞增,從2005年的不足1.5萬元,到2011年的1496多萬元。
對此,方斌解釋,2004年恰好是合肥三洋IPO上市之時,加之日本三洋內部在進行并購和調整,雙方都沒有約定到期以后如何使用這些技術,怎么付商標費。這也造成了在2004年到2008年期間,合肥三洋基本上沒有給日本三洋付商標使用費和技術費。
而商標費又是如何突然產生的?2006年,日本三洋電機傳來消息,日本的國稅部門聯合稅務部門,正在調查三洋電機在海外收取商標費的情況。而在中國,三洋電機有40多家合資或者獨資公司都存在使用日本三洋的商標問題,但有些企業是免費使用,有些企業則會收取一定的品牌使用費。由于標準不統一,日本的稅務部門認為中間可能存有偷漏稅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合肥三洋和日本三洋又進行了一次協商,結果是合肥三洋從原來技術費里面拿了0.5%出來,作為商標使用費支付給三洋電機。“目前支付給三洋電機的商標費和技術費對合肥三洋都無關緊要,主要因其關聯交易總額沒有增加,只是往技術費里撥了0.5%,算商標費給三洋電機。”方斌解釋,0.5%的商標費也作為固定合同被延續下來。
到了2008年后,日本三洋的并購和重組塵埃落定,雙方又進行了新的梳理:把以前的合同一分為二,變成技術援助合同和專利使用合同。所有的技術援助和技術專利,都是以前合同的延伸。
但目前的紛爭還要回到2008年12月19日,松下與三洋電機聯合宣布,在高盛等三洋電機的大股東同意出讓股份后,松下將通過公開要約收購的方式收購三洋。按照松下電器公布的與三洋電機達成的并購協議,收購后,三洋電機將變為其擁有一半以上股權的子公司,這就意味著“三洋”將成為松下的子公司子品牌。
自此之后,關于合肥三洋的品牌問題一直就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日本三洋在去年7月把東南亞地區的家電業務賣給了海爾;到12月份時,三洋總部的標志被拆除,這不得不讓人擔心:合肥三洋隨著日本“三洋”這一品牌的逐漸消失,可能面臨無牌使用的尷尬局面。“為什么要用‘帝度’這個品牌,我們也是有防范風險,畢竟不知道三洋品牌在若干年后還會不會存在。”方斌直言沒必要去刻意回避,目前的最大問題不是合肥三洋是否續用的問題,而是品牌本身能否存在。
松下公關部門負責人克里斯托弗·李姆曾對外透露,公司將把旗下所有消費產品的品牌名稱統一為Panasonic,這就意味著作為松下旗下子品牌的“三洋”將不再使用,而具體的時間則是2012年的4月份。
“松下不可能收回三洋品牌。”金友華斬釘截鐵地說,他所依據的是“松下在日本發布的信息中提及對于三洋品牌的使用,但有些地區除外”。不爭的事實是,合同上所指的“有些地區”,被松下所允許能使用三洋品牌進行開發的公司,在大陸,僅合肥三洋獨大,且擁有三洋電機領先的技術和設備優勢,另外就是在臺灣和阿根廷的兩個大的上市公司。
此外,合肥三洋還有另一個易被忽視的特殊身份,即是名義為中外合資,但實則為國字頭的家電企業,依據在于合肥市國有資產控股有限公司對其擁有33.57%的控股權,而三洋電機及其關聯公司則擁有29.52%的控股權。這種特殊的背景也讓金友華格外自信:“松下會在這個問題上認真對待,這么好的公司誰去這么干(指停止讓合肥三洋使用三洋品牌),那都是傻的,我從來也沒聽說松下、三洋的人跟我說,不給我們用。”金友華直言,每次與松下和日本三洋的高層見面,都會在品牌的使用問題上被打安心針:“你們放心,會持續地支持讓你們發展。”
另一個事實是,合肥三洋只要開發新的項目,合肥市委書記、市長都會在場參加,這無疑透露出合肥市政府對合肥三洋的重視程度,而目前在合肥地區,本土品牌也僅剩下合肥三洋一家。
無論是政府與三洋電機的談判,還是最壞的情況被其他公司收購,這應該都是金友華期盼的救命稻草。但最樂觀的前景還是“帝度”這個新品牌,這無疑意味著合肥三洋欲擺脫對三洋品牌長達17年的“依賴”,而能否順利進入后三洋時代,還有待市場驗證。
后三洋時代
合肥三洋的“帝度”戰略首先是切入歐美市場,且目標直指中高端市場,而進入國內市場主要還是從去年11月份開始。在金友華看來,推出帝度冰箱是一把雙刃劍。首先是合肥三洋走國際化的戰略部署,而合肥三洋的洗衣機至今無法出口,最大的阻礙便是三洋品牌出口都要通過日本三洋。“那我們為何不用自己的品牌走國際化?”
其次,合肥三洋本身單一的品類(日本三洋給合肥三洋的品牌的許可僅限于洗衣機和微波爐),使得防御市場風險的難度很大,要使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必須要擴大品類。
盡管合肥三洋發展自有品牌的條件和時機都再成熟不過,其極力想要改變自身對身份的“定位”,但客觀存在的事實是,幾年前合肥三洋就已經擺脫對三洋電機的技術引進,且具備先進的設備和技術成果。
早在2003年,合肥三洋就申請注冊過艾麗和RSDSY(“榮事達三洋”五個字的首位字母)兩個自主品牌,但自合肥三洋上市以來,在市場上并未看到上述兩個品牌的洗衣機或微波爐銷售。按照方斌的說法,兩個品牌最終是被“雪藏”起來了,并非夭折。“我們現在的變頻電機發展起來了,艾麗作為新品牌用在變頻電機上,是產業鏈上的東西,不跟消費者見面。”對于“RSDSY”這個商標,方斌直言它是個“不倫不類”的名稱,且民用消費者用這個商標,檔次、調性不是太高。
如果說過去發展自有品牌只是合肥三洋想發展小家電品類,那么目前大力推廣的“帝度”品牌則是合肥三洋欲徹底“脫掉”三洋這層外衣的最后防線。金正華認為,目前帝度品牌的定位還是和市場接軌的,他甚至最近逢人便會推薦“帝度”即將在央視黃金時間投放的重量級廣告,以致有人笑稱:“一向在市場推廣方面緊手的合肥三洋,這次可能是真正要發力了。”
去年3月在國外首推的帝度,其洗衣機出口量占合肥三洋洗衣機總出口量的三分之一。隨后,帝度洗衣機去年9月份悄然在國內市場上市。
按照金正華的預期,合肥三洋應該在5到10年的時間,能夠做大“帝度”品牌,那時,便能徹底擺脫對“三洋”品牌的依賴。
毫無疑問的是合肥三洋正在力推“帝度”品牌,今年單在廣告投放上便會投入1億以上的資金,一改往日在市場推廣方面“小手筆”的投放風格。
在金友華看來,今年50萬的帝度冰箱銷售量很容易實現,而明年100萬就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他的自信主要緣于帝度洗衣機去年3月在歐美市場投放時,獲得了不小的“戰績”,“很快就銷售了5萬多臺,銷量和市場認可度很高。”
盡管合肥三洋在過去三年依靠渠道建設、產品線建設、核心零部件建設這三環所取得的成績,力求能把優勢運用在“帝度”品牌的發展上,但不可否認的是新品牌的培育期較長,且有很長的路要走。
為此,中投顧問家電行業研究員任敏琪認為,對于2013年到期的三洋品牌來說,留給新品牌的培育時間過短,因而合肥三洋面臨著其新品牌遭遇其他品牌“圍攻”的危機,同時還處于渠道轉換的關鍵時刻,新品牌重點需要在客戶定位和品牌宣傳推廣上發力。“我只是想先培養品牌,沒有指望帝度馬上要搞成怎樣,我的心理就是要把它做好,每年逐漸增加一些投入,先培養。”金友華抱怨外界的不理解,“品牌一打出來,外界就起哄是不是要趕快代替三洋,NO!”
推薦閱讀
距上次海南之旅三個月后,富士康科技集團總裁郭臺銘終于決定將在海南投資建廠。 郭臺銘在今年博鰲亞洲論壇期間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透露,計劃將其在臺灣的部分科技產業向海南轉移,首先可能選擇在海口建廠>>>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欲擺脫對三洋品牌依賴:帝度將進歐美
地址:http://www.oumuer.cn/a/zhibo/20111230/153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