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夏普、索尼和松下接連發布業績虧損預報。在截至2011年12月底的第三財季里,三大日系家電巨頭分別凈虧損23億美元、21億美元和25.9億美元,日系彩電企業在2011年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局。
集體淪陷的背后
2011年的外資電視,在集體虧損的悲劇中艱難度過。3•11日本大地震讓日本電子產業元氣大傷,之后的每一季財報發布,外資電視企業尤其是日系電視企業,都以醒目的赤字面世,索尼、松下、夏普、東芝等電視業務均陷入巨額虧損的漩渦中不能自拔。
這主要與3月11日大地震有關,各家財報均提到這點。“受日本大地震影響,東芝對電子元部件的投資不能回收,因此嚴重影響了企業的效益”。東芝“受傷”的說;“日本大地震和海嘯給公司業務帶來影響”,索尼也表示無奈;“地震導致了公司銷售的減少”,此外也有價格競爭激化、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松下如是說。
其次,市場需求下滑也是“硬傷”,索尼和夏普財報都把巨虧歸結于此。花旗集團東京分析師表示,“經濟的衰退,特別是美國和歐洲經濟的衰退,導致電視售價下滑,供給過剩問題更加惡化。以美國為例,市占率最大的是三星和Vizio,憑其低價優勢令消費者不再青睞售價更高的索尼。”受電視需求疲軟拖累,索尼、松下、夏普紛紛被迫下調彩電銷售預期。
羅清啟認為,日本電子業衰退,更在于“脆弱的日元價格結構”,“美國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及日元升值,日本制造企業必然遭受巨大的出口壓力。這樣的經濟背景決定日本的企業注定長期在微利邊緣掙扎,不僅是松下、索尼等電子企業,日本的汽車制造企業也倍感壓抑”。
除突發和暫時性因素之外,強大的競爭對手——韓國三星電子在世界市場的攻城掠地也將日本廠商逼得節節敗退。其在中國市場遭遇“滑鐵盧”的主要原因也是創維、TCL等國產電視借助智能電視的強勢崛起。
面對一片頹勢,“如何止虧”是日系家電品牌們亟待解決的難題,大幅度減產、加大制造外包比例節約成本過冬,成為緩兵之計。
“一是逐步放棄部分家電業務,轉向更有競爭力的其他領域;二是加快產業轉移步伐,加大產品外包比例,即放棄生產制造甚至銷售部分,從產品研發和品牌溢價方面獲取利潤。”中國家電商業協會營銷委員會副理事長洪仕斌表示。
近日,夏普宣布削減面板產能,旗下液晶電視面板主力工廠堺工廠將減產5成,預計減產期限將持續1個月以上;索尼也或將放棄LCD液晶電視市場。而在此之前,松下已將旗下5大面板工廠合并為二,做出關閉等離子廠、出售液晶面板工廠的斷臂舉動;老牌彩電制造商日立則從今年起將電視產品制造全部外包,電視業務被邊緣化的跡象愈發明顯。
據了解,索尼、NEC、東芝等巨頭也正逐步擴大生產外包,以降低成本。比如,東芝將墨西哥液晶電視廠出售給仁寶;夏普與富士康合建面板與零部件合資企業;NECPC則被聯想并購。日本企業還在做著最后的困獸之斗。
而日本企業的掙扎,對中國企業來說,將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機遇。
日本企業力求在海外尋找廉價代工基地沖抵成本壓力,這其中相當一部分已轉移至中國。洪世斌表示,中國的巨大市場能夠大大緩解日本此次的經濟大虧損,中國企業也正好可以利用這一優點,以國內大市場為法碼,換取核心技術與全產業鏈布局,把國內電子產業推向更高端的層面。
盡管日本家電在制造上已呈現頹勢,但在內存、芯片以及平板顯示的核心技術上仍有較大優勢,蘋果公司的很多零件就采購自日本公司。而缺乏技術創新,產業鏈的不完整,則是國內電子企業發展的障礙。如今,日本電子企業衰退,中國企業應牢牢抓住機遇,借龐大的市場優勢,締造一條完整產業鏈,加快推動技術創新,以謀求更長遠的發展。
推薦閱讀
曾幾時,日本家電企業是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家電軍團中的佼佼者,上世紀80年代開始,其產品就憑借耐用、優質、精美等特點在國內市場站穩腳跟。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外資家電企業紛至沓來,日系家電企業在中國市場上的>>>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日系電視“虧聲一片” 減產、外包救市
地址:http://www.oumuer.cn/a/zhibo/20111230/151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