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得起肉,買不起蔥”,人們常用這句俗語來形容“配件”之貴。眾所周知,在家電利潤薄如刀片的今天,這種“肉賤蔥貴”的現象在家電業各環節早已屢見不鮮。
比如,你在購買了彩電以后發現,是不是被要求另外支付“座架費”或“掛架費”?并發現這些塑料材質的配件收費一點也不便宜,至少是一百多元,甚至是幾百元。又比如,你在購買了空調之后,還要另外支付“支架”的費用,以及近百元一米的銅管的費用,如有需要甚至得支付插座和插頭的費用,而這些所謂的“專用插座”收費就近百元,比同等規格的市場售價高出一倍還多。凡此種種是不是讓你當初的“預算”一下子拉升了兩位數的百分比呢?
再來看看,假如你以數千元的代價買了一臺凈水機,每過半年,就會有人通知你該換慮芯了,接著你就會發現,一臺凈水器的4個慮芯一個接一個的需要更換,最便宜的是80元/根(每半年一換),最貴的要260元(每一年一換),別算總價了,算了“肉都痛”。當你覺得太貴,要求選便宜的或自行去購買慮芯時,你卻會發現,每個品牌每款型號的慮芯都是“專有”的,根本買不到可替代的慮芯,到頭來,你還是得“乖乖”接受企業的不二價。
如果很不幸,你的家電“罷工了”,需要維修,你就認命吧,乖乖坐等上門的維修人員給你展示一次“蔥比肉貴”的神奇。好吧,你很氣憤,說不修了,你要賣掉那個不再工作的家伙,你又會驚奇的發現,“蔥還是蔥,又被打回原形”,甚至原來的肉價也變成了蔥價,你花數千元買的家電,最后只能賣數十元,比不上當初你安裝時所支付配件錢的一個零頭。
這合理嗎?肯定不合理。筆者認為,這就好比你付了一件襯衣的錢,卻不給你領子和袖子,對于消費者而言,從售前,到使用中,再到售后,每一步都可能踩到“貴價蔥”的地雷。
筆者無奈發現,對于這種現象有關部門尚沒有明確規定——諸如所謂的“座架費”、“支架費”當收不當收,怎樣收;諸如使用過程中必須要更換的一些配件,怎樣保證它不挾“專有”暴利等,都沒有一個標準,一個規范,甚至缺少監管。
不少家電企業也是利用這一點,頻打“擦邊球”,運作“貴價蔥”。因此,筆者一邊呼吁相關部門的監管,另一方面,也要告誡相關企業——“配件牟利”這樣的行為短時間內固然能保住利潤空間,但將面臨消費者信任的流失,這種搞法必然不能持久。
推薦閱讀
北京時間2012年7月20日早上,蘋果全新iPad正式在蘋果零售店開賣,首批購買的用戶是從19日上午在蘋果線上零售店預訂,接到官方通知在零售店取貨。由于此次新iPad發售采用了網上預訂線下購買的形式,現場排隊人數明顯減>>>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亂象:“蔥比肉貴”家電小配件價格昂貴
地址:http://www.oumuer.cn/a/zhibo/20111229/147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