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順德沿105國道驅車30公里,便是一條家電業長廊:萬家樂、美的、科龍容聲、格蘭仕、萬和……半小時車程內便能看到近十個中國知名家電品牌。這兒800平方公里范圍內,聚集了中國家電業上下游約3000家企業。
但土地、勞動力資源日益緊缺,國內外家電市場增長放緩,內陸地區新興家電產地崛起,以及過去大規模生產、低價格競爭模式的積弊,這種種因素混合在一起,令“中國家電之都”進入一個“瓶頸”:不轉型就死,轉型則意味著巨大的代價和痛苦。
透過一條條機械化的生產線、新崛起的研發大樓以及工業設計城,順德家電業新的生產模式、商業模式正在萌發:30年來單純依靠大規模制造和低成本的模式難以為繼,技術創新正在成為引導順德家電業未來興亡的標志。
精益制造應對“招工難”
11月19日下午的美的微波爐工廠,精益制造部的工程師朱健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介紹說,這是生產爐門前板的老設備,一個工人操作一臺。他走到另一臺大型設備前接著說,這是連動設備,一臺等于六臺老設備的產能,只需要一個工人操作。再往前走是一臺更高大的設備,送料、沖壓、前板輸出均自動完成。朱健說,這是高沖設備,一臺也等于六臺老設備的產能,由于自動化程度高,今后可以一個工人看管兩三臺。
今年年初,美的微波爐工廠有8000多人。朱健說,大規模推進機械化之后,今年年底工人已減少至7000人,明年還會進一步減到6000人。
“現在招工難,人工成本上漲壓力大,機械化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他說,人員減少了,節省的錢可以用于提高工人的薪水,目前一線工人的月收入平均都有3000元。而且,勞動強度降低會使員工滿意度提高,有利于穩定員工隊伍、保證產品質量。
格蘭仕也在為招工頭痛,機械化可以緩解用工緊缺。格蘭仕生產微波爐爐門的工人小劉告訴記者,公司改造生產線后,沖壓環節用機械臂,爐門生產工由4個減少到2個,他每天生產爐門從5000件增加到8000件,每月收入可增至3000元。
往生產設備上投入,成為順德家電業一種新風氣。萬和電氣今年新投產的高明基地,機械化程度很高。其中,熱水器內膽自動焊接生產線,工序間工件物流輸送利用機械手或自動輸送機,操作人員從20多人減少到9~10人。
擺脫“低價漩渦”
精益制造要從研發、設計入手,使零部件標準化,精簡產品型號,研發、制造精品。
美的集團國內市場部總監王金亮告訴本報:“美的戰略轉型是‘做減法’。”今年美的已砍掉了工業洗衣機、太陽能熱水器等一些沒有競爭力的產品,把資源集中在高附加值產品上。
王金亮坦言:“原來美的營銷導向,與追求規模息息相關。”現在美的轉向追求質量和利潤,增加了在技術、研發和產品上的投入。去年年底,美的投資4億元的制冷研究院落成。今年美的推出“一晚一度電”空調,將待機功耗降到0.1瓦。
美的家用空調技術研發中心主任李強告訴記者,美的改變以往只追求成本低的思路,通過技術創新來增加盈利。家用空調產品型號由上千個減少到幾百個,美的現在要尋求差異化。
海信科龍副總裁甘永和在談及今年容聲冰箱銷量穩步增長時透露,他們在高端產品上加大了投入,2011年做新品模具花了1億元,以前只有一半。他們還與德國、韓國設計公司合作,從韓國請來了研發副總經理。“越是市場低潮,人們對產品、質量越看重。”
萬和副總裁宮培謙也認為,中國下一個十年,中產階層會擴大。誰能捕捉住這群消費者,誰就是勝者。“我們的定位在往上走,通過推出節能、智能化產品,每年平均單價提高8%~10%,去年燃氣熱水器零售單價1050元,今年1150元。”
工業設計也是產品差異化的重要手段。順德近年引來廣東工業設計城落戶。潛龍工業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偉強告訴記者,現在順德家電企業舍得在工業設計上花錢。“以前設計只重外觀,現在要考慮到市場、生產,一款好的設計要價甚至高達300萬元。”小家電生產商東菱集團靠工業設計穩住了代工產品的價格,今年收入和利潤均逆勢增長。
挖掘市場新需求
最近,格蘭仕999元/臺滾筒洗衣機賺足了眼球。格蘭仕新聞發言人陸驥烈向本報坦言,格蘭仕正在加快綜合性白色家電集團的產業布局,從微波爐、廚衛小家電、空調延伸到冰箱、洗衣機。“國內正迎來白電整合的機會,廚房電器一體化是一個發展趨勢。”
其實,美的、萬和、萬家樂、康寶、科龍等企業都在智能家居和整體解決方案上發力。
萬家樂燃氣具有限公司品牌部部長李濤說,要刺激潛在需求,整套解決方案是辦法之一。萬家樂今年已將重點轉向熱水系統、廚房電器兩套解決方案。宮培謙則透露,集合太陽能、燃氣、電等多能源的家庭熱水系統,是萬和未來的利潤增長點。
華南家電研究院副院長謝擁軍告訴記者,他們今年已聯合美的、康寶、瑞德電子、萬和、萬家樂、格蘭仕等順德龍頭企業,共同制訂了白色家電物聯網通信接口標準,正申請成為廣東省地方標準。“家電已是微利行業,產品同質化,沒有核心競爭力,智能化是順德家電業轉型升級的方向。”
推薦閱讀
12月初剛剛出任LG電子大中華區總裁兼CEO的慎文范,馬上迎來他上任后的第一個挑戰:如何調整在華步履維艱的手機業務。 近日有媒體消息稱,LG電子手機業務在中國的26個辦事處已陸續有員工接到即將離職的通知。據稱裁員>>>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大家電企業轉型之痛:不要低價要技術創新
地址:http://www.oumuer.cn/a/zhibo/20111229/145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