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產業目前還停留在終端下鄉的層面,移動互聯網需求卻不到位。現在的所謂“下鄉潮”,更多是手機品牌商、渠道商,甚至黃牛們制造出來的需求。智能手機下鄉想要“神形兼備”走下去,前面的路還很長。
最近,上市整整兩年的iPhone4突然變成了市場的香餑餑,持續處于斷貨狀態。縱觀各種渠道,北京、上海的蘋果店斷貨,京東商城斷貨,蘋果官方網店“預計3-4周發貨”……對于這種現象,業內普遍觀點是,“目前定價3000元左右的iPhone4性價比突出,消費人群擴大,于是黃牛們開始囤貨并銷往二三線城市。”
筆者同意這種說法,不過所謂的“二三線市場iPhone消費需求擴大”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有主觀因素———iPhone5行貨遲遲未能上市,采購香港水貨步驟復雜且成本不低,同時,黃牛們又需要在這段空當時間把手里的錢“轉起來”。于是,此時,市場上最好的狙擊目標便是iPhone4。把貨囤下來,再把市場需求的缺口人為撐開。
以小見大,iPhone4的脫銷實質上反映出我國智能手機消費市場的又一個新節點:隨著價格的不斷下降,智能手機加速替代傳統功能手機。據ID C統計,目前國內智能機的出貨量已然超過了功能機。在這種發展勢頭下,智能手機無法只沉淀在一二線市場,它們只有進一步“下鄉”才有出路。
然而,這種速度已遠遠超出了鄉鎮市場消費者對智能手機的內在需求,也就是各類移動互聯網應用的需求——— 他們希望用上更好的手機,但基本沒有手機收發郵件的需求,也不太會用各類軟件應用商店,小城市的公共W IFI設施也不如一線城市密集,智能手機的很多功能基本是擺設。
于是,手機品牌商、渠道商、甚至黃牛們,開始琢磨鄉鎮消費者對智能手機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更有甚者,開始為這類消費者制造一些需求。
深圳智能手機商卓普品牌運營總經理袁小楓便與筆者分享過一個有意思的案例。今年9月,卓普在深圳龍崗布吉開設了一家品牌旗艦店。在其周圍,大多數商鋪透露出典型的鄉鎮色彩,周圍居民也多由外來務工人員構成,以至于看上去“很蘋果”的卓普旗艦店和周遭環境格格不入。“我們的手機定價在他們(指外來務工人員)可消費的范圍內,同時提供精致的店面裝修和豪華的購物體驗。”按其說法,旗艦店本身也是廣告牌和品牌背書,如果有人在這里買了手機,便能很容易地向身邊的工友和朋友們炫耀,“看,我這手機就是在那家專賣店里買的。”優越感油然而生。
這種方式獲得了不俗的效果,但不難發現,實際與手機是否“智能”,沒有半毛錢關系。
一位參與此次iPhone4囤貨行動的黃牛也向筆者系統闡述了其觀點——— 在西南一些小城市,人們收入不高,但很舍得花錢。只是五六千元買一臺iPhone對他們來說已不是舍不舍得的問題,而是根本買不起。現在的iPhone4報價3088元,即便加價200也在他們的承受范圍內。這類小城市沒有蘋果店,會用電商渠道的人也不及大城市多,消費者更多看中的是iPhone的外觀。而黃牛們做的事,只是把適當價格的熱銷產品送到有需要的市場中去。這點與手機是否智能,也沒有半毛錢關系。
更有甚者,一家深圳小型手機品牌創始人曾與筆者討論過另一種“智能手機下鄉營銷”的可能性。由于目前Android市場各類預裝應用競爭激烈,諸如騰訊、U C等企業往往會通過預裝付費的形式推廣產品,即在銷售的手機中搭載他們的應用,手機商便可獲得每臺數元不等的“預裝費”。上述創始人稱,他準備在鄉鎮城市開設手機店,并開通“現場預裝現場返現”服務,裝得多返得多……雖然這看上去需要用到智能手機安裝應用的功能,但從消費者需求角度,還是和智能沒半毛錢關系。
值得肯定的是,上述林林總總天馬行空的營銷手法,著實令人嘆為觀止。只是智能手機產業目前還停留在終端下鄉的層面,移動互聯網需求不到位。想要“神形兼備”走下去,前面的路還很長。
推薦閱讀
10月23日消息,據外媒《華爾街日報》報道,微軟在移動設備的時代開始嘗試新的策略,這樣的改變讓依靠其生存的合作伙伴們既感到興奮,又感到驚惶失措。 10月23日消息,據外媒《華爾街日報》報道,微軟在移動設備的時代>>>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智能手機現下鄉潮 實質與“智能”無關
地址:http://www.oumuer.cn/a/xie/20121229/113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