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訊】過去40多年里,美國的硅谷一直是全球信息技術創新的“領路人”。可自從網絡泡沫破滅后,那里陷入沉寂。
硅谷是否正在失去往日的魔力?抑或新一代核心技術已經存在,只是外行人對此全然不知?帶著這些問題,美國《商業周刊》記者斯蒂芬·漢姆走訪了硅谷的新老“梟雄”。
失寵于風險投資
Transmeta公司一度被視為美國硅谷夢的代表。1995年啟動之初,它籌集到3億美元,用于便攜式電腦中央處理器的開發,一時風光無限。 然而近幾年,它逐漸陷入困境。去年11月17日,它被一家名不見經傳的競爭對手收購。
像Transmeta這樣迅速崛起又轟然倒下的公司,在硅谷并不少見。它反映出信息技術領域的資金流動已然發生巨變。上世紀90年代,風險投資機構對于高風險的大宗交易情有獨鐘,如今卻避而遠之。有專家說,像Transmeta這樣的公司,如果在今天,根本就不可能啟動。
梅菲爾德基金經理納文·查打說:“如果用1億美元來啟動一個公司,你基本上不可能得到風險投資公司所期望的回報。”他認為,資本密集型這種投資模式已經“破產”。
風險投資機構不愿投資新科技公司,原因多多,比如科技公司很難上市等。它們更看好投資較少、風險不大的生意,比如社交型網絡新貴Facebook、Twitter、Yelp和“掘客”等。這些所謂的Web2.0公司正在創造一種社交、娛樂和信息共享的新模式。
但也有一些人心存疑慮,認為這些公司難以做大,無法創造巨大生產力,也不可能產生新的核心技術。英特爾公司前首席執行官安迪·格羅夫說,今天的新公司都在做“修修補補”的工作,沒有“突破性”可言。
短視的“撤離戰略”
自上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國家大幅削減對計算機科學和電子工程研究的投入。同時,美國攻讀計算機學位的人數也陡然下降。不少大型科技公司不再強調基礎科學研究,而把關注焦點集中在如何盡快獲得回報。
網絡界巨頭Cisco公司前技術總監朱迪·埃斯特林說:“我們失去了平衡。每個人都著眼于短期目標。”
格羅夫對于硅谷的短視一直耿耿于懷。他至今仍為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將電腦電池市場拱手讓給日本而感到遺憾。他不贊成當下流行的“撤離戰略”,即許多公司負責人琢磨著把公司以最高價賣出,而不是踏踏實實地把公司做大、做強、做長久,最終成為某一領域的“大哥”。
“英特爾公司從來沒有想過"撤離戰略",”格羅夫說,“而今,一沒資金,二沒技術,人們考慮的都是如何追逐眼球,如何賣廣告,然后把公司賣掉。你不可能指望這樣就建造一個帝國。”
過去40多年里,硅谷一直是全球信息技術創新的“領路人”。可如今,埃斯特林、格羅夫等“硅谷元老們”越來越擔心,硅谷的生命力將迅速衰竭,整個美國技術界面臨危機。這對于美國未來的生產力、就業率和國家競爭力都將產生深遠影響。這些問題其實早已存在,之所以今天才引起關注,是因為金融危機將其放大了。
但也有人不同意這種判斷。畢竟,蘋果公司推出了iPhone,使手機變得像電腦一樣;谷歌成為計算領域的先驅;英特爾公司在微處理器設計中加入了封裝。
“硅谷元老們”并不否認這些亮點,但他們仍堅信,美國技術界需要一場“大變革”。他們呼吁政府出臺稅收優惠政策,鼓勵長期投資,以期取得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呼吁大型科技公司重拾基礎科學研究;希望風險公司能恢復勇氣,像從前一樣大膽投資新技術公司。
“新貴”的軟肋
今天的網絡“新貴”能否與當年的硅谷巨人相提并論?它們中是否會出現下一個英特爾、Cisco、惠普、甲骨文、蘋果或者谷歌?
國際知名分析公司福里斯特研究公司分析員納文·拉吉歐說:“這些Web2.0公司都是在"沖舊浪",它們不可能成為下一個巨人。”
但也有人不以為然,他們以Web 2.0最杰出的代表——“掘客”為例,認為它開創了一種嶄新的“群眾外包”概念。
“掘客”由內華達大學輟學生凱文·羅斯于2004年10月創建,是世界上第一個digg網站。它的核心思想是發動大眾挖掘新聞,由網民來評判新聞、圖片、視頻的好壞,決定網站
推薦閱讀
如今技術行業出現了一股新動向,有望消除不少上述棘手問題,那就是“云計算”。到現在,許多人已經聽到過這個大肆炒作的術語,但依然心存疑問:云計算到底是什么?它對我們的將來又意味著什么。本文給出了一些答案。>>>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美《商業周刊》記者走訪硅谷:硅谷怎么了?
地址:http://www.oumuer.cn/a/xie/20111230/207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