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訊】知情人士日前向《IT時代周刊》報料:2008年度國內空調行業仍遺留庫存1270萬臺,另有850萬臺積壓在渠道。由于制造空調的重要原材料——銅的價格一跌再跌,已從近7萬元一噸跌至近期的2.7萬元一噸,1P機的成本降低150~200元,2P柜機的成本也降低了350~400元。相關市場研究機構據此估算,整個空調業因庫存而蒸發的市值至少是40億元!
“目前,大宗原材料交易價格的下降趨勢依然很強,勢必擴大這一價值‘黑洞’。而隨著金融危機的進一步惡化,空調企業的資金鏈也開始接受考驗。”諸多市場分析人士指出,僅是既有的庫存,一線品牌的資金沉淀就超過了210億,加上渠道商為規避風險,紛紛采取“少量多次”的進貨方式,空調企業的經營風險空前巨大。
“這或是新一輪洗牌的開始。”以上分析人士如是說。
未來更加艱難
空調行業的高庫存情況近幾年一直存在,但從未像現在這樣嚴峻。
據本刊記者了解:2006年底國內空調總庫存為1500多萬臺,次年10月下降至1300多萬臺,2007年底再次漲至1700多萬臺,創下歷史新高后,2008年10月,這一數字減為1200多萬臺。單從數量上比較,目前超過2000萬臺的庫存(加上渠道存貨)空調消化壓力遠遠大于以往。
對于空調行業面臨的空前困境,行業分析人士歸結了三點:首先,2008年,國內大多數地區的天氣較往年溫和,傳統的空調銷售旺季由此“遇冷”;其次,國內房地產市場的深度調整和萎縮導致空調交易量減少;最后是下半年宏觀經濟環境突變,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風暴,出口受挫,內需也沒有放大。加上原材料價格在2008年上半年大幅上漲后,下半年急劇回落,庫存產品的高成本成為事實。
“以前我們還期待旺季,但現在我感覺整個市場就像是一塊冰,大家的錢袋子都被凍結了。”現在,幾乎所有的空調經銷商都會這樣抱怨。而不久前國家信息中心資源開發部發布的一份白皮書也顯示,2008年冷凍年度(2007年9月-2008年9月),國內空調零售市場的規模為2450萬臺,與2007年2630萬臺的需求相比減少了9.31%,也是近5年來國內空調市場下滑幅度最大的一年。與此同時,一直是中國家電出口大類的空調產品也出現了低迷狀態。
據海關最新的統計數據,2008年前三季度,國內共出口家用空調器2944萬套,同比僅增長1.87%,增幅遠小于2007年數據。尤其是在去年第三季度,450萬套的出口量同比下降了10.3%。反映在具體的出口市場上,一直占據空調總出口30%左右的美國,到第三季度結束時同比已經下降了18.38%。香港地區則出現了高達56%的萎縮,前9個月的出口總量僅為91萬套。
2008年9月底,2009冷凍年正式開盤。照理說,新的市場希望正在升起,但市場研究機構中怡康的經理施婷認為,由于天氣的原因,7、8月和“十一”空調銷售旺季沒有真正熱起來,元旦和春節更不可能出現銷售高峰。2009冷凍年,空調市場整體銷量一開鑼即出現下滑,加上房產行業有后延性,現在的不景氣將使空調零售市場在2009年和2010年更加艱難。
無力的辯解
自空調價值“黑洞”的問題被曝光后,相關企業幾乎一致否認自己與此有關,并強調對自己當前的庫存保持樂觀態度,這不免讓人大感意外。
海爾空調一位負責人表示,公司一直采用“人單合一”的經營模式,始終保持最低庫存水平;格蘭仕副總經理俞堯昌則聲明:“格蘭仕空調以銷定產,幾乎沒有庫存的壓力。”被業界認為受成本“黑洞”影響最大的兩家企業,格力、美的分別承受著471.34萬臺和320.34萬臺庫存壓力,它們也一樣表現得若無其事。
2008年12月8日,格力否定了媒體報道“格力空調庫存300萬臺左右,按照工程機每臺成本1000元左右計算,格力有30億元的資金沉淀”,以及“目前格力正在河北、廣東等地以700元左右的價格清貨,按照每臺虧損300元計算,將虧損近9億元”的內容。格力董事會秘書劉興浩同時表示,截至2008年9月30日,格力空調存貨較年初和2007年同期分別下降了35.31%和14.54%。而從公司2008年前三季度的財報也可以看出,雖然應收賬款同比增長20%,但主要是出口部分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其言下之意,格力沒有庫存壓力,也不可能有清倉拋售的舉動。
至于美的,該公司家用空調市場部部長張治國也出面澄清,美的的空調庫存相對業務的銷售和預期增長規模是良性的。他批駁了媒體關于“美的因儲備銅原料導致巨額虧損”一事,并稱公司此舉是為了控制經營風險,外界所說的虧損只是浮動虧損,不可能達到“億元”。值得注意的是,美的高層近日在回答空調庫存質疑時還特別強調:“如果競爭對手有任何動作,美的都將奉陪到底!”
“這足以解釋,為什么這兩家空調巨頭會否認自己存在庫存壓力過大的問題了。”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認為,由于格力與美的在行業中的領軍地位,它們的產品價格將直接左右國內空調市場的價格走向。一旦一方從價格因素上動腦筋消化庫存,另一方必將跟進,從而使整個空調市場的價格走低且難于在金融風暴結束之前挽回。這樣,對整個空調行業而言無異于一場更大的災難。
“顯然,誰也不愿加重損失,不排除它們是在角力。”以上分析人士指出,雖然格力與美的都在努力證明自己可以“獨善其身”,但從雙方2008年第三季度財報來看,其利潤增速放緩的跡象比較明顯。
2008年第三季度,格力凈利潤為4.44億元,同比增長54.99%,而其上半年利潤的同比增速超過100%;美的凈利潤為2.62億元,同比下降了24.35%,而其上半年利潤的同比增速達到40%。
另外,作為深交所的上市公司,格力在澄清事實時也存在諸多疑點:首先,根據深交所2008年10月1日實施的《股票上市規則》,格力有義務對媒體所關注的公司事件在交易所或指定媒體發布澄清公告,但實際上它并沒有這樣做;其次,格力的解釋引用財報數據截止到9月30日,媒體報道的新增存貨壓力則包括了10月和11月。格力的解釋不能讓人信服。不僅如此,有人還從格力2008年前三季度的財報中找到了其整體庫存過大的跡象。
截至2008年9月30日,格力有46.74億元的存貨,6月末為65.35億元,2007年同期是54.70億元。該數據反映格力的庫存是不升反降的。但另一方面,該公司第三季度的應收賬款為17.34億元,6月末是39.31億元,2007年同期為14.47億元。到第三季度結束時,格力的預收賬款升至48.85億元,6月底為11.49億元,2007年同期為44.13億元。此外,格力第三季度末的應收票據升至118.77億元,6月末是45.89億,2007年同期只有66.75億元。面對全面上漲的應收賬款、預收賬款和票據金額,格力解釋:第三季度報告期末應收票據和應收賬款較該年初增長60.28%、93.84%,分別是受到國內經銷商的承兌匯票增加和出口銷售增長,尚未收回的貨款增加所致。對此,業內人士指出,格力是將產品壓給了渠道。
消化是個超大難題
積極降低庫存,這是所有空調廠商在響應國家“家電下鄉工程”時首先打定的主意。但國家有關空調行業的節能政策猶如一道鐵閘,幾乎斷了他們的念頭。
知情人士透露,在2008年6月國家標準化委員會下發《房間空氣調節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級》征求意見稿,將空調能效標準門檻從現行的5級(能效比為2.6)提高至2級(能效比為3.2)后,同年12月4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再次批準成立相關的分技術委員會,并將組織制訂變頻控制器標準。
據介紹,變頻空調具有突出的節能優勢。如果將國內目前近2億臺能效比為2.6的空調都換成符合國家標準的變頻空調,按每天10小時,一年120天開機計算,每年可節約電1300億度,超過了三峽水電站880億度的全年發電量。因此,國家決定把推廣變頻空調的政策在近期予以實施推廣。然而,各大空調廠商的庫存產品中,低能效比的產品仍然占據絕對份額。即使是從2008冷凍年國內市場售出的2450萬臺空調產品來看,國家信息中心監測數據標明,符合新能效比要求的只占20.04%,即490萬臺。
盡管有空調廠商認為,國家推行新的能效比標準只會禁止廠商類似產品的繼續生產,而不會干預其庫存的銷售,但還是有不少分析機構猜測,國家可能在2009年3月就禁止生產低于3.2級能效比的空調,2009年9月禁止銷售所有的不符合條件的空調。
“這短暫的10個月時間根本不可能清理掉2千多萬臺存貨,因為消費者也想選擇低能耗的產品,即便廠商最后拿出一向屢試不爽的‘撒手锏’——低價。”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經濟咨詢中心副主任陸刃波說。據他估計,要消化掉這批不符合國家節能新標準的老式產品,全行業普遍需要兩年以上的時間,“在這過程當中,一些實力不濟的企業將被淘汰出局,預計2009年后市場活躍廠商數量將不超過10家。”
另據國家信息中心的監測數據,在2008冷凍年度,重點城市市場的品牌淘汰率已明顯高于2007年,2007冷凍年中的52個品牌數在經過2008冷凍年的沖刷后,減少為34個,18個品牌被淘汰。且在這存活的34個品牌中,銷售量占有率高于1%的品牌由25個降至18個,前5大占有率品牌的銷售量較2007冷凍年前5大品牌高出4.28%,市場資源更加集中。
這似乎也在顯現著未來空調市場進一步優勝劣汰的發展趨勢。(編輯:Kobe)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新上任的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柳傳志接受了CBSI中國媒體總編劉克麗的獨家視頻采訪。在采訪中,柳傳志表示,“聯想集團中國在全球的營業比例為45%,這個比例并不高。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聯想中國的營收比例應該再高一些>>>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空調成本“黑洞”鯨吞40億 國家節能新標延長行業霜凍期
地址:http://www.oumuer.cn/a/xie/20111230/207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