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訊】2009年2月18日,國務院審議并原則通過《電子信息產業調整振興規劃》(下簡稱《規劃》)。業內人士認為,通過《規劃》的標題可以看到,“調整”已經成為電子信息產業振興前的一個重要鋪墊。而上海半導體行業近來的一系列動作似乎正印證了這一點。
1月9日,華虹集團旗下子公司上海貝嶺在上交所發出公告稱,已選舉趙貴武為公司第四屆董事會董事長。趙貴武的到來是由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公司(以下簡稱CEC)指派的,他的另一身份是CEC的規劃計劃部總經理。同月22日,該集團另一子公司華虹NEC亦傳來人事變動的消息:原總裁兼CEO劉文韜正式卸任,接替他的是半導體產業明星——邱慈云,后者曾就職于臺積電、中芯國際等著名代工企業,是發展12英寸生產線的高手。
產業調整還在繼續。2月13日,與華虹NEC近在咫尺的上海宏力半導體制造有限公司在其員工大會上公開宣布,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原主任傅文彪已于1月19日正式擔任該公司的新董事長。
在半個月內,上海的三大半導體企業接連發生重大的人事更迭,令業界震驚。在專家們眼里,這一系列的人事調整當然不是巧合,箭頭指向同一事件——剝離華虹集團旗下的設計業務,交由上海貝嶺身后的CEC接手,同時整合華虹NEC與宏力半導體的代工業務,成立一家新的大型代工企業,并上馬12英寸生產線。三企業密集換帥正是為了上海半導體產業的整合而鋪路。
令人深思的是,不過是兩家企業之間的整合,何以產生這么大動靜,甚至連上海市政府官員都參與在內?
捏出一個“骨干”
華虹集團是國家集成電路產業重大尖端科技項目——909工程的主體單位,成立于1997年,主要從事芯片設計、代工等業務。旗下的上海貝嶺先期成立于1988年,是國內最早的中外合資集成電路制造企業,此后于1998年9月成為上市公司。華虹NEC也于1997年7月成立,是國內率先擁有8英寸線的半導體代工工廠。宏力半導體則是于2003年9月開業,擁有1條8英寸生產線。
早在幾年前,華虹NEC與宏力半導體就已經傳出了整合的消息,但一直都是只聞打雷不見下雨,原因是“雙方股權結構復雜,整合困難重重”。如今,在行政力量的主導下,這重重困難似乎突然迎刃而解了。顯然,有關方面十分迫切地想要促成此姻緣。
業內有觀點指出,這與《規劃》中提到的一些政策有絲絲關聯。首先,集成電路產業是今年國家啟動實施的六大重點工程之一,支持優勢企業并購重組是十項扶持措施之一。其次,《規劃》還特別指出,“依托骨干企業重點項目,提升工藝水平,實現先進12英寸生產線規模化生產,達到90至45納米技術能力。”國家在“依托”骨干企業的同時,當然會給它們資金和政策方面的扶持,而這無疑是在寒風中煎熬著的半導體企業的重要機遇。
然而,抓住重要機遇的條件是先成為“骨干”企業。“華虹NEC和宏力雖然是上海規模較大的兩家半導體企業,但和中芯國際等其他代工大廠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以目前產業最主流的12英寸生產線為例,中芯擁有4條,而華虹和宏力都沒有),兩者合并方可成氣候。”上海一半導體企業的負責人表示。他還指出,華虹和宏力國家都想扶持,不可能厚此薄彼,但如果分開扶持,成本就會大大增加,合并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
事實上,國內不乏與華虹和宏力規模相當的半導體企業,為什么國家要重點支持它們并購重組?對此,一位業內人士認為認為,華虹和宏力的主要股東均為國資背景,政府對整合之后的新公司擁有控制權,這符合《規劃》中所提到“逐步建立自主可控的集成電路產業體系”的政策。iSuppli分析師顧文軍則認為,兩家企業資源結構互補、地理位置相近也是整合的重要優勢。
在采訪中,有消息人士還告訴《IT時代周刊》,今年國家將對2000年出臺的《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簡稱“國務院18號文”)進行修訂或重擬,這也會給半導體骨干企業帶來重大利好。
各項政策已經到位,只欠一個符合條件的“骨干”。
盤活“12英寸生產線”
據本刊記者了解,華虹NEC與宏力半導體整合之后將準備上馬12英寸生產線。目前,“華虹集團12英寸生產線”已經在國家發改委正式立項。1月14日,信息產業電子第十一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對其環評工作做了首次公示,稱其屬于909工程升級改造項目。至此,擱淺已久的華虹12英寸生產線終于開始大步前進。
知情人士指出,當年,為了讓這條生產線順利投產,909工程的倡導者、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胡啟立親自找到美國應用材料公司原總裁王寧國,后者在半導體設備行業擁有豐富的資源。事實上,王寧國在華虹12英寸生產線上確實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他的撮合下,華虹與國外設備供應商達成了類似于“分期付款”的協議,為華虹減輕了不少資金壓力。然而,當時投資一條12英寸生產線需要15億美元,對年銷售收入僅幾十億元人民幣的華虹集團而言,資金缺口太大。
為了籌集大額資金,華虹NEC曾幾度計劃赴海外上市,卻一次次“流產”。據了解,2007年的時候,華虹NEC已符合香港上市的財務條件,至于為何仍然沒有上市,個中原因不得而知。據悉,華虹和宏力都曾找過中芯國際,希望與其整合。不過,考慮到各方面因素,尤其是兩者復雜的股權結構,張汝京暫時沒有參與整合的打算。
資金問題解決不了,再加上技術來源上的難題,最終,原本打算安置12英寸生產線的廠房卻住進了8英寸生產線。
但隨著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目前國際上主流的芯片尺寸已經是90納米了,而華虹NEC和宏力生產的芯片還在130納米以上。對芯片代工企業而言,產品越低端利潤就越薄。眾所周知,90、65、45納米的芯片都只能在12英寸生產線上生產,因此,上馬12英寸生產線已迫在眉睫。
業內認為,華虹NEC和宏力的整合將對華虹12英寸生產線產生很大的利好,因為華虹本身沒有12英寸廠房,而宏力原有的3座12英寸廠房都可為新公司所用,這樣能夠大大節省基礎設施的成本。不過,也有人士表示,可能會在宏力北邊新建一座12英寸廠房。
另據悉,呼之欲出的“華虹集團12英寸生產線”總投資約22億美元,有望在合并后獲得部委層面的助力。消息人士透露,22億美元主要來自于政府,包括國資委、上海市政府等,具體比例尚不清楚。這條生產線有望在今年第三季度開工,并且2-3年后可達到月產能3.5萬片的規模。
暫別IDM模式
在打造12英寸生產線的同時,華虹集團計劃將剝離出來的設計業務交由大股東CEC接手,代工業務則與宏力半導體整合成立新代工廠。對此,業界認為華虹集團將設計業務和代工業務一分為二,證明其將暫時放棄向IDM(垂直集成器件制造)模式轉型的計劃。和12英寸生產線一樣,IDM模式也是上海半導體行業的一個隱痛。2005年的時候,華虹集團曾對外宣稱,將由“代工+設計”的模式轉型為IDM模式,并為此做了不少工作。那么,現在為何決定放棄了?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向本刊記者指出,目前在上海發展IDM模式根本就不現實,因為IDM模式通常是自己設計、自己制造然后貼上自己的標簽銷售,實行這種模式的企業(如英特爾和三星)一般不可能接到其他設計公司的代工定單(對方會擔心自己的核心技術被抄襲)這就要求企業自身有充足的定單量,才能保證制造部門的資源不被閑置浪費,“只有品牌知名度夠高,芯片設計能力夠強,才可能拿到源源不斷的定單”。
上述分析人士認為,上海的半導體企業(包括華虹在內)目前還沒有一家的芯片設計能力達到這種水平,因此,上海恐怕只能暫時放棄IDM模式,“但從長遠角度考慮,IDM模式仍然是一種趨勢,尤其是對芯片需求量異常龐大的中國而言”。
普華永道2008年11月發布的《中國對半導體行業的影響:2008最新分析》顯示,中國的半導體消費量占全球1/3以上,而產量卻不到1/10,中間有一個600億美元的市場鴻溝。專家們認為,如果國內半導體企業能夠多制造一些自己設計的芯片,那么,在此次金融風暴中,中國半導體行業所受到的影響將很小,因為有龐大的內需市場支撐著。而由于國內目前芯片設計的實力較弱,代工企業主要從國外獲取定單,因此,從2008年第三季度開始,其出貨量普遍大幅下滑。
不過,通過一系列整合,上海的芯片設計產業將有望做大。據悉,華虹集團旗下的設計業務(“南華虹”、“北華虹”、上海貝嶺)極有可能實現合并,同時交由CEC控制。趙貴武從CEC空降上海貝嶺就正是落實這樣的計劃。此外,上海貝嶺和上海先進半導體之間也會有進一步的合作。
去年9月1日,上海先進半導體的董事會就出現過劇烈的人事變動。坊間曾有傳言,先進半導體“高管地震”的背后隱藏著上海貝嶺即將入主先進半導體的影子。據悉,兩家上市公司都已經做好換股準備,接下來將完成換股,屆時雙方旗下資產將重新整合。
至于上海何時會重啟IDM模式的發展計劃,業內人士一致表示難以確定。(編輯:Kobe)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近日,有消息稱,清華同方指責惠普電腦下鄉涉嫌違規——惠普DX系列臺式電腦為商用產品,不符合招標要求的“家用”規定。清華同方正聯合其他PC廠商向相關部門投訴惠普。PC廠商難道要起內訌?對此,IT商業新聞網記者向>>>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政府主導華虹NEC宏力聯姻 上海能否做大半導體前景未明
地址:http://www.oumuer.cn/a/xie/20111230/206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