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北京,乍暖還寒。當月26日,邁克爾·戴爾來到北京,展開一年一度的例行訪華行動。這次,戴爾公司創始人除了向中方產業界公布2008年業績,還扮演起了產品經理人的角色,熱情地介紹戴爾的最新產品,與大家分享戴爾公司的技術革新和未來的發展策略。
盡管戴爾訪華已經形成年度慣例,但有觀點認為他此次中國之行的意義與往年均有所不同。去年,戴爾公司中國的采購額為230億美元,成為中國最大的電子產品和貨物采購商。截止到今年1月30日的2008年第四季度財報也顯示,該公司在中國區的出貨量已經增長到28%,是行業增長率的四倍。業界就此指出,中國顯然成為了戴爾公司的避風港,同時也是其轉型計劃中必不可少的一站。
值得注意的是,在來北京之前,戴爾曾閃電到訪了東京和我國臺灣。在臺灣他分別跟廣達、鴻海、仁寶等配件廠商進行溝通,商討下一步的戰略規劃。在東京,他還透露了公司正在關注小型移動設備的消息,以此正式確定了業界沸沸揚揚盛傳的“戴爾研發智能手機”一事。
窮則思變
與新品發布會顯露出來的熱情洋溢不同,戴爾呈上的最新業績單讓人興奮不起來。
財報顯示,2008年第四季度戴爾的凈利潤為3.51億美元,同比下滑48%,銷售額也同比回落了16%,僅為134億美元,低于此前有分析家預測的142億美元。
自從在2007年年底,PC霸主的地位被惠普搶走后,戴爾公司的銷售業績就一直不見起色。2008年,他們在全球PC市場中的占有率由2007年的14.8%下降到13.2%,惠普份額則從18.5%上升至19.1%,進一步拉大了兩者之間的差距。更為不妙的是,前面強敵越跑越遠,后面的追兵卻越追越近,宏碁在一鼓作氣收購了美國Gateway和歐洲PackedBell兩PC企業后,市場占有率一路猛追到12.3%,緊逼戴爾的步伐。
面對競爭形勢的持續惡化,這家昔日霸主的日子越來越艱難了。就連曾經成就戴爾輝煌的直銷模式,也隨著市場的變化和全球經濟危機的到來而鋒芒不再。
這一輪金融風暴對PC行業的洗禮中,相比以商用PC為主的企業,在消費類市場擁有更多話語權的廠商們日子反而好過一些。在2008年第四季度全球排名前三位的PC廠商中,惠普和宏碁的產品銷量分別增長了3.5%和25.3%,戴爾卻下降了6.3%。
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戴爾公司在商用市場和直銷模式上的優勢,如今卻成為自己的絆腳石。
“直銷是一種創新模式,但不是信仰。”在2007年致雇員的電子郵件中,戴爾的這番話意味深長。在過去,他的公司始終堅守直銷模式,對于其他銷售渠道,他本人也一度不屑一顧。然而,市場的瞬息萬變令這家公司不得不一改往日的傲氣,放下架子,終于松口要同其他PC廠商一起加入分銷陣營。
2007年9月24日,戴爾牽手國美電器,正式入駐國美店面,標志著該公司結束了在中國一成不變的直銷模式。此后,戴爾相繼逐步走入蘇寧、宏圖三胞等的多家店面,與零售渠道商進行全面接觸。
類似這樣的一系列舉動同樣也在全球范圍內展開,繼進駐美國沃爾瑪后,戴爾陸續在日本、英國與BicCamera公司、CarphoneWarehouse這兩家零售巨頭展開合作。據悉,在全球,戴爾已經進駐了13000多家零售店面。
除了在銷售模式方面體現出新貌,在今年的訪華活動中,戴爾還效仿喬布斯親自進行產品推廣,攻擊目標也直指對方——一款被戴爾稱為“全球最輕薄”的筆記本融入了時尚、輕巧等多種與自身傳統企業形象毫不沾邊的元素,業界認為這體現了戴爾與蘋果叫板之意。
不僅如此,戴爾還花大價錢購買了adamo.com域名,進一步宣傳和推廣此項產品。有業內人士稱,戴爾是欲借Adamo進行“時尚轉身”,擴大在線業務以彌補商用PC銷量上的下降。
事實上,除了改變直銷模式、涉足高端產品,戴爾早已悄然試水其他領域,把觸角伸入多個陣營。3月27日,英特爾公司宣布將推出英特爾次世代服務器芯片組,稱這一新款微處理器目前已被多家PC廠商指定為新開發產品的關鍵組件。
據本刊記者了解,前述的“多家PC廠商”其中就有戴爾公司。自2008年5月推出服務器快照以來,戴爾在該領域就一直表現活躍。在軟件、服務器方面積極投入,表明了這家企業欲在服務器領域分一杯羹的野心和欲望。
不再崇尚直銷模式,進軍服務器領域,涉足高端產品,以及在智能手機領域的躍躍欲試,為了收復失地,戴爾可謂大興土木。
劍走偏鋒
在過去,人們談及戴爾公司必言直銷,然而近兩年無論是業內還是戴爾公司本身,都很少再提及直銷模式了,就連此次在戴爾的訪華過程中,也無人在公開場合言及該話題,這與當初戴爾興盛時期的狀況形成了鮮明對比。取而代之,這位CEO近幾年熱衷向外界推崇的是消費類PC產品、服務器領域、虛擬化,直至創新,而這些領域恰恰都是戴爾的短板。
就戴爾所謂的“全球最輕薄的筆記本”來說,早在幾年前,蘋果、聯想等公司就已經嘗試過了,無論是從發布時間還是從時尚設計元素來看,戴爾引以為傲的產品都沒有多少優勢可言。即使是按照他本人的說法,“不追求銷量,面向的是時尚的高端用戶”,但是在目前大環境惡化的嚴峻形勢下,戴爾在急需尋找增長點的時候,投入如此大的精力推出一款不能給自身帶來銷量突破的產品,業界表示對此難以理解。
在服務器市場,戴爾公司要想做到“后來者居上”,也并非容易的事情。多年以來服務器領域的絕對份額就一直被IBM、惠普等企業占領,在提供更多軟件和產品服務方面,戴爾并不是它們的對手。同時,新競爭者思科也發布了統合運算系統,在數據中心市場向其他服務器廠商宣戰并且來得兇猛。而說到創新,人們更多想到的會是IBM、惠普、蘋果等這樣的企業,戴爾甚少被業界將之與技術和產品的創新聯系在一起。
“相比之下,戴爾的優勢并不是在這里。”一位參加了戴爾訪華媒體見面會的資深人士對《IT時代周刊》說。他認為,傳統上的供應鏈管理、成本控制及在直銷渠道方面積累的多年經驗,這些都是戴爾公司的優勢所在,但在如何把握消費類PC市場和如何創新上,戴爾及其公司都還是“新人”。渠道運作方面,該公司與足跡行遍全國的聯想、惠普等廠商之間仍然存在著差距。
在渠道銷售方面,本土的聯想就顯得頗為老練。聯想CEO楊元慶曾表示,任何一個模式的建設都不是一天兩天的,“如果說沒有做過直銷的企業要去做直銷不是件容易的事,那反過來也一樣”。聯想用了五年的時間才把關系型業務做扎實,而戴爾要做新的模式改變,除要解決新老模式間和諧共存,時間成本是需要嚴肅對待的一大問題。
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尼科拉齊·希格考說,“戴爾電腦已經偏離了其原先的路線,戰略重新定位意味著戴爾要拋棄原先的成功經驗。”
“戴爾真正有的,其他廠商真沒有”
戴爾公司沒有產品和技術層面的創新,那它究竟是不是一個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呢?當然是!他的創新優勢,并不在于技術和產品層面,而是他的營銷模式——直銷。
自公司創建以來,憑借直銷低價的優勢,戴爾曾稱霸PC市場多年。盡管在PC戰場上不乏強勁的競爭對手,但獨特的運營模式給該企業帶來了高額的利潤回報,同樣在服務器市場,戴爾公司也曾以直銷模式得到了價格上的優勢。雖然之后不少企業紛紛效仿,但成效都遠不如戴爾公司。戴爾公司前CEO羅林斯曾為此驕傲地說,“在這一點上,我們不懼怕任何對手。”
然而,近幾年隨著家用電腦市場的迅速發展,“PC即辦公設備”的定位已逐漸被顛覆。NPDGroup的報告顯示,最近一兩年越來越多PC需求的增長來自于個人消費者。IDC同樣認為,到2010年,消費者對筆記本電腦的需求可能將超過企業。同時,伴隨著經濟危機的到來,直銷模式的邊際效益開始呈現出負面效果。
盡管戴爾已經開始極力扭轉衰退的業務模式,但最終是否能夠成功仍是未知數。華爾街分析師對戴爾的渠道變革深感不滿,他們用“步伐慢得像蝸牛一樣”來形容其戰略轉變的速度。
在低谷時期進行變革和不同渠道的嘗試,要實施起來會是困難重重。畢竟直銷模式對戴爾公司來說,已經滲透到了企業的每一個領域,牽一發而動全身。券商W.R.Hambrecht的馬修·凱瑟在一份報告中指出,戴爾公司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學會如何管理新的銷售渠道,“而它的金融模式還不足以應付各方面的問題”。
“在不擅長的領域摸索探路,不如把更多的精力放回自己熟悉的直銷模式上。”高盛分析師表示,更何況從戴爾公司目前的銷售業績來看,直銷模式仍是該公司目前收入和利潤的主要來源。“戴爾公司現在所做的,其他廠商都在做,甚至做得更出色;而戴爾公司真正擅長,其他商家無可比擬的,卻是該企業目前疏于做的。”該分析師說。
高盛分析師最后指出,落潮總有漲潮時,金融危機過后,商用PC市場的回暖是必然的事情。(編輯:王小凡)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Windows7優化大師(Windows7Master),基于成熟完善的Vista優化大師最新版本發展而來,Windows7系統優化中的瑞士軍刀,國內第一個專業優化Windows7的超級工具包! Windows7 RC即將來臨,而Windows7優化大師的第一個公開>>>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oumuer.cn/a/xie/20111230/204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