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消息,國家知識產權副局長張勤、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科技部知識產權事務中心副主任楊林村等昨日下午在接受騰訊科技采訪時,圍繞創新和發展等議題,縱論國產軟件的現狀和未來戰略。
國產軟件仍待破除信任危機
張勤表示從他個人看來,中國自主創新軟件產業面臨很大的問題就是市場的驅動還不夠。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政府部門還是比較傾向于采購外方的軟件,對于自主的民族軟件好像有一點心存疑慮,第二,社會公眾也存在這個問題。”
“宏觀原則都定得非常好”,張勤說政府本應對國有軟件持支持的態度,但實施過程中仍有尚不到位的情況,“這是對我們的軟件產業發展有不小的影響”。
倪光南院士說自己完全同意張勤的看法,“對中國軟件制度創新最重要的驅動不僅是國家科技支持、經費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市場”。
顯然目前情況已經有了改變。倪光南表示通過國務院的三令五申,“能用國產就用國產的”這個觀念應該說越來越明確了。“政府采購早就規定是這樣子,過去不夠明確”,倪光南指出近期國務院、財政部業已出臺相關規定進一步加強政府采購管理。
操作系統研發需繼續堅持
在科技部工作了二十多年的楊林村副主任,一直持續跟蹤國產軟件的發展狀況。
回顧國產軟件的發展道路時,楊林村表示國家一直在安排一些基礎性軟件的研發,希望解決一些軟件方面的基礎性問題,“但是最后能夠形成產品,能夠占領市場的寥寥無幾,確實給我們很深刻的教訓”。
“但是不能放棄一些基礎軟件的研發,必須有一支研發隊伍跟蹤”,楊林村說盡管社會上存在著基礎軟件研發“老是白花國家錢”的看法,這部分工作還是有必要繼續做下去。
楊林村以操作系統和數據庫舉例說,這方面的研究必須堅持下去,“哪怕沒有很明確的產品出來”。同時他補充道,如何去做、怎樣和企業結合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討,“希望業界和政府部門多交流”。
“核高基”五年投入超300億
國產軟件的創新和發展并非沒有亮點。楊林村說在辦公軟件領域,“五六年下來以后,到現在就有一定的效果了”。
與此同時,張勤也指出在微軟等軟件已成事實標準的情況下,國產軟件要想獲得好評必須兼容國外軟件。他表示在這種不公平的評判標準下,國產軟件做的和國外軟件一樣好都不行,必須得更進一步“做得比國外的軟件更好”,才能把市場拿回來。
楊林村坦言我國族軟件產業都集中在國外大公司覆蓋不了的領域,主要是依托中文的應用軟件、語音的、字庫等,但“這些企業就是我們國家軟件產業發展的起點,未來都是它們的”。
張勤在談到國產軟件未來的發展時表示,盡管科技部、工信部、發改委等部門對軟件開發的支持力度很大,但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從需求方面進行拉動。
“大家知道有一個‘核高基’”,楊林村表示這樣的重大科技專項課題,“一個五年計劃都是三百億以上的投入,還是很有力度的”。楊林村說希望政府和業界一起推動,讓重大專項能夠發揮出應有的效果。(編輯:王小凡)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上網本市場的異軍突起給Linux的桌面化帶來了新機遇 ,在日前召開的Novell數據中心創新大會上, Novell東亞區總裁張先民說,特別是NOVELL與英特爾合作推廣的MOBLIN平臺計劃,將通過上網本和Moblin2.0在桌面上發揮巨大>>>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專家縱論國產軟件現狀:信任危機仍待破局
地址:http://www.oumuer.cn/a/xie/20111230/203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