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此事的關注,也可以窺視到未來十年移動互聯網的潮流方向。
有利益關系的兩個人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朋友。
如今這句話正在被蘋果、谷歌這兩家公司印證。隨著蘋果市值超過谷歌、蘋果全面封殺谷歌產品、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8月3日辭任蘋果董事等一系列事件出現,這兩家科技巨頭已顯露出開戰跡象。
化友為敵
8月12日,根據美股收市股價計算,這一天,蘋果市值為1480.87億美元,而谷歌為1451.73億美元。
這雖然已經不是蘋果第一次超過谷歌,但與此前持續時間不長且斷斷續續相比,這一次市值超越自7月22日以來一直延續至今,已打破最長時間紀錄。
而這只是蘋果和谷歌交惡的開始。8月3日蘋果宣布,鑒于蘋果與搜索引擎巨頭谷歌公司在核心業務上競爭漸增,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已決定辭去兼任的蘋果董事職務。
蘋果CEO史蒂夫喬布斯在8月3日的聲明中說:“為了避免潛在的利益沖突,埃里克不得不回避一些大型會議。因此我們都認為,現在是他辭去蘋果董事的恰當時機。”
蘋果拒絕的不僅是來自谷歌的董事,還包括后者一系列的產品。包括谷歌為iPhone發布的兩項新功能:谷歌縱橫(Google Latitude)與谷歌語音(Google Voice)。前者能顯示你的朋友在地圖上的位置;后者能通過互聯網豐富手機的通話功能。
7月底,蘋果全面封殺谷歌語音,把谷歌擋在蘋果應用軟件商店(App Store)的大門之外。不僅屏蔽了所有基于谷歌語音的軟件,而且連官方谷歌語音程序也被刪除。在給谷歌的那封毫無感激之情的致信中,蘋果說拒絕谷歌語音是因為“它與iPhone的自帶軟件功能重復”。
然而,在過去的許多年中,蘋果和谷歌曾是非常親密的盟友關系。他們基本不存在利益沖突,共同的敵人是都不信任的強大的微軟。
2001年開始擔任谷歌CEO的埃里克施密特,2006年8月出任蘋果董事,當時兩家公司在多項產品上都進行了合作,比如蘋果在其暢銷手機iPhone上就使用了谷歌地圖。他給蘋果董事會帶來了網絡搜索與廣告方面深厚的專業知識。且由于埃里克施密特同時在谷歌和蘋果的特殊身份,兩者曾經達成互不挖角對方員工的協議,并得到了嚴格遵守。
兩者之間共享董事會成員還不僅于此。前美國遺傳技術研究公司的CEO列文森依舊同時擔任蘋果和谷歌的董事,以及前美國副總統戈爾也在擔任蘋果董事的同時兼任谷歌的高級顧問。
這樣的董事關系使得這兩家公司的差異一直都被掩蓋起來。
競爭路線
計世資訊曲曉東認為,隨著埃里克施密特去職,谷歌與蘋果攜手對抗軟件巨頭微軟公司的聯盟出現明顯裂痕。
某分析人士指出,兩家公司的董事會成員“都是聰明人,不可能對兩家公司利益沖突日漸加劇這一顯而易見的事實裝作視而不見”。那么這些利益沖突究竟在哪里呢?
喬布斯表示,“不幸的是,隨著谷歌越來越多地進入到蘋果的核心業務之中,包括之前的Android和現在的Chrome OS,埃里克作為蘋果董事的效果已經大幅降低。”
谷歌是網絡標準開放世界里的“旗手”,它堅持認為,大部分計算任務都將會發生在云中——互聯網上的一些數據中心存儲著用戶的數據、文件,然后人們通過軟件隨時隨地的訪問和運行這些數據。
這也正是谷歌公司不遺余力地開發Android智能手機軟件系統和Chrome操作系統的原因。他們期望這兩套系統能夠取代蘋果公司的操作系統和微軟的Windows操作系統。不管在哪種情況下,Android和Chrome最主要的功能都是提供云服務的接口,以及在用戶無法與網絡連接時提供足夠的本地計算能力。
相比于谷歌而言,蘋果公司不喜歡開放。其一直保持著獨特的軟件開發環境:開發人員認真修改并且小心翼翼地維護著軟件,緊緊控制著哪些程序能夠在iPhone上運行。
因此,蘋果公司過濾了很多不合格的應用程序,它也拒絕在iTunes網店銷售與它自己以及iPhone無線運營商美國電話和電報公司(AT&T)的產品重疊或競爭的第三方應用程序,包括谷歌的谷歌語音。
蘋果和谷歌對待計算機硬件的態度也不相同。谷歌會主動同許多硬件廠商合作,開發基于Android操作系統的手機和其他產品;蘋果則從未讓其他廠商生產Macs、iPod或iPhone。蘋果深信,他們可以一直制造世界上最好的產品——制作精美、功能強大、利潤超高,并將強大的計算能力放到用戶的口袋中(iPhone)、公文包中(Macbook)或者辦公桌上(iMac)。
事實上,蘋果拒絕谷歌語音進駐iPhone應用商店,或許也希望借此阻擊谷歌大舉進軍中國智能手機市場。
一位IT資深人士表示,谷歌和蘋果沖突背后的原因都與中國有關。谷歌方面,中國移動準備發布基于Android的3G手機OPhone。而中國聯通已與蘋果就iPhone入華一事達成協議。中國的3G盛宴讓這兩家美國公司躍躍欲試,戰火已經燒到了中國。在開發下一代移動電話和個人電腦軟件這場生死攸關的比賽之中,蘋果和谷歌在移動電話軟件、瀏覽器以及在線視頻等業務領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重疊:移動應用平臺領域的競爭;谷歌Docs和蘋果iWork競爭;谷歌Android系統與蘋果iPhone OS操作系統進行直接的競爭;谷歌Chrome OS操作系統盡管還未發布,但是直指蘋果的Mac OSX和微軟的視窗系統;谷歌Chrome瀏覽器和蘋果Safari瀏覽器競爭,兩者甚至比微軟的IE8瀏覽器在速度方面快了5倍之多。
記者觀察VIEW
誰是未來王者?
對于蘋果和谷歌之間“理不清”的利益關系,易觀國際總裁于揚做了一個頗為形象的比喻。蘋果的iPod、iPhone 和Macs都是跑在高速公路上的車,而谷歌所有的應用服務就像是貨物,通過蘋果的終端提供服務。在此前雙方和諧的狀態下,等于是蘋果的車載著谷歌的貨物。
畢竟用蘋果的車會涉及到價格問題、走什么通路的問題等。隨著谷歌的貨物越來越多,它開始考慮的問題是,為什么不自己造車呢?于是谷歌開始涉足手機終端的操作系統。
而僅僅有車的蘋果也感到,無論運什么貨物都按一定數目收費似乎很虧,何不自己生產貨物?于是有了蘋果的軟件商店,且實現了上網功能,iTunes也有了應用服務。就這樣,原本生產硬件的蘋果公司已經越來越像互聯網企業了。
而兩者的野心不僅于此。谷歌已經在加利福尼亞為市政府提供接入服務,儼然一個運營商的角色。運營商就是高速路,這相當于已經開始自己建路,對路上跑的車收費。蘋果將來有一天建立接入的網絡也不新鮮。
一方是互聯網巨頭,一方是電子消費行業翹楚,都是過去10年里最成功、最有影響力的技術公司,在電腦行業未來10年的發展中,誰將成為真正的王者?
有人認為,谷歌更為強大,門檻更高。它擁有搜索技術,在歐美勢力龐大,并在顯示廣告領域來勢兇猛。而蘋果未來的市場份額勢必會遭到蠶食:蘋果遭唱片公司打壓,用戶購買第四、第五部iPod的可能性越來越�。籭Phone手機盡管目前銷量可觀,但在一向以“割喉戰”聞名的手機行業,蘋果并不擁有在其他領域的控制權;且如果云計算日趨強大,蘋果iMac的重要性必將下滑,操作系統的地位更會一落千丈。
但另一種聲音似乎更為看好蘋果,他們認為,谷歌主要收入來源為搜索業務所附加的網絡廣告,在其他互聯網服務中,盈利者可謂寥寥無幾。谷歌占據了美國網絡廣告產業70%的份額,其增長空間已經不大。
與此相反,蘋果絕大部分業務都能實現盈利。這些業務不但包括蘋果硬件和軟件產品,還包括該公司推出的配套互聯網服務。蘋果在美國計算機產業總收入的比例僅為10%左右,手機業務相應比例僅為8%左右,這兩項業務都具備巨大發展空間。
目前谷歌面臨的競爭壓力巨大,像微軟雅虎的合作、來自社區等新興互聯網的應用等。其未來會輝煌多久很難說,但不會像此前那么萬眾矚目。谷歌最巔峰的時刻已經過去了,其商業模式適應的是互聯網時代,而下一個十年將是移動互聯網的時代。由于是不同的技術,很難平移到手機上,谷歌在傳統互聯網時代的優勢不再。
與谷歌相比,蘋果的收入來源似乎更具抗擊市場風險能力。其在全球擁有數百萬忠實“粉絲”:他們不但會購買蘋果的Mac個人電腦、iPod音樂播放器和iPhone智能手機,而且還會使用蘋果的iTunes音樂商店服務,從蘋果應用程序商店購買iPhone應用程序。
蘋果的成功帶有靈感成分,是靠天才的創新成果,此前還讓人擔心如果喬布斯這個靈魂人物退出,其輝煌是否可以持續�,F在隨著iPhone不斷鞏固,且產品+內容的模式擴展到了手機模式上。讓人看出,蘋果確有后勁。(編輯:王小凡)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如今微軟手中上有2355項產品或技術涉及監管部門的調查,這也意味著公司如果真想完全自由,必須要在2011年之前解決這些問題。 8月17日消息 作為軟件市場獨一無二的制造商,微軟帝國一直麻煩重重,2002年就爆發的反壟斷>>>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蘋果谷歌緣盡情斷:科技巨頭顯露開戰跡象
地址:http://www.oumuer.cn/a/xie/20111230/201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