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3月11日,已經和伙伴們奮斗了1年多的“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鄧中翰,焦急地等待著委托加工的中國首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百萬門超大規模數字多媒體芯片“星光一號”從首都機場被接回。晚上11時,當這款芯片終于通過實驗設備清晰地呈現出數據圖像時,整個實驗室沸騰了:“我們成功了!”
這一天,“星光中國芯”徹底終結了中國無“芯”的歷史,實現了幾代IT人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夢想。
10年前,中國的電子工業高速發展,已成為國內第一大支柱產業。可是,從超級計算機到信息家電,中國每年數以億計的微處理器芯片卻都依賴國外市場,“空芯化”成為中國信息產業的切膚之痛。“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我們的信息產業大廈就如同建立在沙灘上。”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曾為中國IT產業的“芯”病發出如此感嘆。
“那時候的電腦、手機又大又笨又貴,更重要的是,沒有自己的芯片,我們的國防信息安全就無從談起。”鄧中翰說,我國半導體芯片產業雖然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已經起步,但直到20世紀末,整個產業仍落后于西方國家15至20年。
因為“不甘心在硅谷、在別人的地盤上干一輩子”,作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130年來第一個橫跨理、工、商三科的畢業生,鄧中翰應中國科協原主席周光召院士之邀,說服楊曉東、金兆瑋等人一起回國主打攻“芯”戰。為了回國,鄧中翰放棄了自己市值已超過1.5億美元的集成電路公司和大好前程,毅然回國白手起家。
1999年的國慶節,受國務院之邀回國參加新中國成立50周年慶典之后,31歲的鄧中翰和伙伴們在長城上留下誓言:用海外學到的知識和經驗打造中國自己的芯片,建設中國芯片的長城。這一年的10月14日,中星微電子公司在北京中關村一間倉庫里成立,“星光中國芯工程”也隨之啟動。
“那個念頭來得如此迅猛和強烈,讓人難以招架。”回憶起那段時光,面前的鄧中翰依然心潮澎湃。如今,當年那張以閱兵車隊為背景的照片就懸掛在中星微北京辦公大樓里。照片上的鄧中翰雙手抱臂,躊躇滿志,傳遞著“做大事業者”特有的沉穩和自信。
在冬天,為了節省資金,“倉庫公司”里暖氣不足,員工的手都凍裂了。創業初期,公司資金緊缺,幾名骨干成員抵押了自己的房產和股票才渡過難關。
“很艱難也很幸福。”回顧中星微的10年,鄧中翰說,在美國可以做同樣的工作,但在祖國感覺意義不一樣,因為我們所做的任何一個“中國芯”的自主知識產權都屬于自己的國家。
在為“中國芯”的誕生而激動的同時,市場也給他們帶來了新的挑戰。因為在當時沒有人相信最先進的數字多媒體芯片會出自中國。
2001年,一次在數字多媒體領域老大——索尼總部的經歷觸動了鄧中翰。“原定1個小時的會談,只談了5分鐘。”鄧中翰回憶說,“當時索尼主管一聽說我們是做圖像芯片的,馬上就說,索尼的視頻處理技術是世界上最好的,歡迎你去參觀一下我們的展廳。”
望著那個高傲的背影,當時鄧中翰只說了一句:“I will be back.(我會回來的。)”4年之后的2005年夏天,中星微的“星光5號”芯片已經裝在索尼新一代筆記本電腦的攝像頭里。“在擁有多達幾千項專利的這個鼻祖面前,我們作為中國人站了起來。”鄧中翰說。
2005年12月28日,備受矚目的“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大獎”頒給了一個帶著濃濃書卷氣的年輕人——37歲的鄧中翰。這一年的11月15日,他率領的中星微作為我國電子信息產業中真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芯片設計企業首次登陸紐約納斯達克,完成了中國企業在原始創新、發展核心技術、走向世界的標志性動作。
索尼、蘋果、羅技、惠普、三星、飛利浦、富士通、聯想……如今,即使你使用的是“純正的”國際知名品牌電腦、手機,它們都有可能懷揣一顆“中國芯”。在高懸著18位諾貝爾獎大師畫像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網站上,中國校友鄧中翰被這樣描述:“他的企業,成功占領了計算機圖像輸入芯片全球市場份額的60%以上,位居世界第一。”
“路才剛剛開始。”鄧中翰這樣評價自己和中星微共同經歷的10年,“我國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產業與國外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而信息化將滲透到每個人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這一步伐還沒有停止。只要人的每一步都能向前走,你就能做得很好,因為每一步都能看見新的東西。” (編輯:王小凡)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惠普“監聽丑聞”事件的起因是2005年惠普董事會討論撤換當時的CEO卡莉·菲奧麗娜時,有人將消息泄露給媒體。2006年初,惠普雇傭私家偵探調查泄秘事件,希望找出泄密者。 8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曾經轟動一時的>>>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oumuer.cn/a/xie/20111230/201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