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退民進”的股權變更動作背后,聯想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聯想控股”)也在積極地醞釀著一次華麗轉身。
2009年8月7日,中國科學院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科院國資公司”)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出讓聯想控股29%股權,標價27.55億元。作為股權出讓方,中科院國資公司規定受讓方必須是以金融、能源和房地產為主營業務的內資企業,并提出了包括注冊資本、凈資產和近三年凈利潤在內的多個具體要求。此消息被公開后,屈指可數的幾家企業成為“緋聞主角”。
“這種苛刻的股權出讓要求其實與內定沒有太大差別。”市場分析人士如是認為。然而,聯想控股內部對此卻有其他解釋。
該公司一位不愿具名的高層透露,新股東的產生將按照中科院國資公司與北京交易所協定的流程選定,如果在規定的20個工作日內有兩家或兩家以上的企業角逐,新股東將通過招投標形式最終確定。他說,此次售股有利于優秀社會資源進入聯想控股,從而促進其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此外,聯想控股已經確定了新的發展戰略,未來新股東帶來的資源和價值將直接服務于公司需求。
目前,聯想控股新股東的身份仍未公開,而業界對此次交易也存有諸多猜疑。
一切為錢?
《IT時代周刊》了解到,聯想控股旗下擁有聯想集團、神州數碼、融科置地、弘毅投資、蘇州信托和聯想投資等幾家控股企業。上世紀八十年代,中科院計算所出資20萬元,包括現任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聯想控股總裁柳傳志在內的11名科研人員參與建立了聯想控股。及至2008年結束,聯想控股已實現1400億元的營業總額,資產高達651.38億元。
目前,中科院國資公司共持有聯想控股65%的股份,聯想控股職工持股會持有35%股份。如果售股順利,前者仍將持有聯想控股36%的股份,但僅比職工持股會多出1個百分點。中科院國資公司為何要出讓聯想控股的股份?
不少分析者剛開始幾乎一致認定是“為錢”。因為聯想控股近期的資金鏈狀態并不穩定,中科院或是在“賣血救子”。而新近有分析表明,子公司聯想集團被認為是導致聯想控股出現“險情”的深層次原因。
持上述觀點的人士指出,今年初,聯想集團公布了2008-2009財年的第三季度財報,當季虧損9000多萬美元,這也是它11個季度以來的首次虧損。關于這次虧損,有分析者將其歸因于聯想集團4年前對IBMPC業務的并購,認為那筆交易雖然讓聯想集團迅速拓展了PC市場版圖,同時也壓垮了它的財報。
在該次交易中,聯想總共向IBM支付了12.5億美元,并承擔了后者大約5億美元的債務。至2007年2月,IBM減持聯想股票,大股東聯想控股又收購了其中的5000萬股。盡管金融危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但鑒于聯想集團在2003年第二季度(當時也是SARS疫情最嚴重時期)仍創造出2.78億港元的利潤,2008-2009財年第三季度的財報還是讓人再次反思并購IBMPC業務的財務弊端。
2008年下半年,聯想控股的資金短缺跡象再次顯現。它于當年10月6日表示,將發行總額為20億元的7年期無擔保公司債券,所募集資金用于銀行貸款置換、通過弘毅投資旗下的人民幣基金進行股權投資、收購兼并及補充營運資金等。同月29日,該公司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旗下全資子公司石藥集團100%的股份,作價6.315億元,并且承諾未來5年對石藥集團投資50億元。而實際上,這些股權是聯想控股在2007年6月才買下的,當時它付出了8.7億元。
業界認為,聯想控股以低于購入價2.4億元的價格轉手股權,若非急需資金且無處可籌,顯然難于解釋。而最新數據也顯示,2008年全年,聯想控股營收1152億元,虧損4.3億元。今年第一季度,它雖有191億元的營收,卻又虧損20億元。
幾乎與此同時,今年2月份剛剛重掌聯想大權的柳傳志表示:“聯想相當部分的市場在國內,我們希望能夠在國內股市發行股票。”他說,聯想是否回歸A股市場還要等待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批準。
另一種解釋
關于此次售股,中科院國資公司總經理助理周傳忠日前表示:“聯想控股表示完全理解和支持。”而面對外界盛傳的“聯想控股資金鏈不穩”的說法,中科院國資公司于8月10日再次發布澄清公告。
公告稱,聯想控股目前并不存在資金缺口問題,其各項業務也運轉正常。此次股權轉讓主要基于以下幾點原因:首先,中科院減持聯想控股股權是中科院企業社會化改革整體戰略安排的一部分,并非只針對聯想控股一家。中科院曾在2004年8月和2006年3月曾先后發布了《中國科學院關于加快院、所投資企業社會化改革的決定》、《中國科學院關于進一步推進研究所投資企業社會化改革工作的意見》,用意就在于引進先進的社會資源,幫助企業繼續做大做強。按照計劃,到2010年,所有院、所投資企業中,院、所持股比例都應降至35%以下;其次,新股東的到來可以實現對相關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使聯想控股的股權結構更加均衡和社會化;第三,中科院可以利用轉讓股權所得資金,加快科研成果向現實產品的轉移轉化,從而促進中科院的發展。
事實上,對聯想控股的股權改造并不僅僅是中科院的計劃,國資委也早有類似的打算。知情人士告訴本刊記者,2003年6月,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公開表態:要將聯想控股、方正等企業納入國資委的監管范圍,這一被質疑是“圈地”的聲音讓柳傳志深感不安。
自2004年起,柳傳志極力推動聯想控股由“資產管理”向“投資控股”的角色轉變。但直到2005年初,他才親往國資委與李榮融見面,很含蓄地提出希望“多點自由”。是時,李榮融提醒他務必在一些敏感問題上妥善處理好與中科院、財政部的關系。接近柳傳志的人士后來透露,李榮融的這番點撥讓柳傳志基本打消疑慮。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科院國資公司對聯想控股股權減持被當作內部機密,業界無人知曉。到了2007年11月,在國資委的一份規范國有企業員工持股的修訂文件中,關于聯想控股的改制消息才被完全公開。但到底應該轉讓多少股權,中科院高層也糾結了很久,股改時間一推再推。
聯想控股旗下的5家企業目前主要涉足IT服務、PC制造和房地產投資等領域。在此次轉讓聯想控股股權行動中,柳傳志表示,對新股東主營業務的限定就是為了幫助聯想控股拓展新的業務。“投資將是聯想控股以后的重要方向。”他說,聯想投資與弘毅投資目前已經開始這方面的操作,尤其是后者已投資了包括濟南汽配廠、中聯重科和中國建材集團旗下的巨石集團等20多家企業,涉及金額達100多億元。
而就在8月15日,聯想控股剛剛宣布與高原資本共向網絡安全管理廠商網康投資300萬美元。此次投資由聯想控股的投資管理部負責。消息人士透露,聯想控股將于9月份推出聯想直投公司,即目前的投資管理部。其直投業務將分為兩部分:一是市場前景廣闊、發展空間較大的中小型企業;二是比較傳統的、能對沖風險的成熟企業。
更多猜想
究竟誰將成為聯想控股29%股權的新擁有者?
從轉讓規定的條件來看,新股東須成立滿20周年,實繳注冊資本不低于40億元,2008年度審計后的資產總額不低于350億元,凈資產不低于100億元,且近三年的凈利潤不少于8億元。不僅如此,受讓企業還要在金融、能源和房地產三個領域平均至少有20億元的投資額,且至少在一個領域須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包括意向受讓方的二級、三級公司)。此外,未來5年內,新股東不得更改聯想控股既定的發展戰略和各項業務規劃,包括相關財務安排,不得建議改組公司管理層和轉讓自己持有的聯想控股股權。受讓方要在資格確認后3個工作日內繳納5.51億元保證金。協議簽訂后,還必須在7個工作日內一次性付結轉讓款。
業內人士告訴本刊記者,如果完全按照以上要求,國內企業只有中石化、中石油和萬科等為數不多的大型企業可以滿足。但由于有“去國有化”的前提,中國泛海集團成了最熱門的候選者。
中國泛海控股集團創立于1988年,注冊資本為40億元,以房地產、金融、能源和綜合投資為主要業務,并積極向IT產業滲透。該公司在2008年曾與聯想控股有過合作,且其近期似乎也正在為收購作準備——就在8月12日,泛海建設宣布公司大股東泛海建設控股質押給中信信托的4400萬股股票(占泛海建設總股本1.94%)已解除質押。隨后,泛海控股將這些股份質押給北京國際信托。
聯想控股的轉股門檻被稱為專為泛海控股“量身定制”,而此前,曾有傳言稱泰康人壽股份有限公司也能滿足參與競爭的條件,但該消息很快就被否定了。因為泰康人壽成立于1996年,并不滿足成立20周年的條件要求。而入股受讓資格最終被確定之前,若還有其他競爭者殺入,9月3日后,產權交易所將通過招投標的方式決定最終受讓方。
據悉,新股東確定后將向聯想控股派駐董事。屆時,董事會結構將因此改變,現任聯想控股董事長曾茂朝或會退休。人們猜測,柳傳志接任聯想控股董事長一職并無太多懸念。(編輯:王小凡)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并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金怡濂二十一日說,中國完全有能力采用國產CPU(中央處理器)芯片,在短期內完成國家千萬億次巨型計算機的研制任務。 中國工程院當天在北京組織舉辦中國工程科技六>>>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科院股權轉讓內定泛海控股 聯想新戰略引發業界猜想
地址:http://www.oumuer.cn/a/xie/20111230/200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