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2日,《紐約時報》網絡版刊登了題為《英特爾AMD傷痕依舊》的文章,透露吵鬧了整整30年的Intel與AMD和解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層浪,號稱“硅谷最長久的積怨”以這種形式畫上句號,迅速引發了各界的極大關注——媒體要求采訪的電話蜂擁而至,導致公司總機一度癱瘓;產業伙伴紛紛表明立場,形成態度鮮明的“挺和”派和“倒和”派;甚至連紐約州政府都發出聲音:和解并不會影響到正在進行的針對Intel的反壟斷調查。
芯片雙雄的言和,是因為Intel開始厭倦千篇一律的反壟斷訴訟,還是AMD三十年來持續努力的成果?抑或是因為外部環境突變迫?一紙協議的背后,有著怎樣讓人猜不透的原因?
英特爾CEO歐德寧:小不忍無以成大謀,這次我忍!(設計臺詞)
握手言和的“老冤家”
這是一個令大家都沒想到的結果。
11月12日,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英特爾與AMD突然召開電話會議,宣布將達成和解條款,停止訴訟。
根據和解協議,英特爾在30天內支付12.5億美元,以換取AMD撤銷對英特爾目前在全球范圍內當地監控部門提出的所有訴訟。雙方還達成了為期5年的專利交叉授權,英特爾同意AMD使用多種代工廠和全球鑄造廠。另外,英特爾還同意遵守一系列商業操作規程,保證不再以雙方協商認可為濫用壟斷地位的方式進行市場推廣。
事發突然,甚至內部員工此前都沒有聽到任何風聲。這不由得讓人猜測,AMD是否掌握了一些關于反壟斷有利的證據,迫使英特爾進行“緊急和解”?
繼5月13日歐盟對英特爾開出的10.6億歐元的天價罰單后,6月7日,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也展開了針對英特爾的反壟斷調查。據知情人士透露,此次調查得到FTC新任主席威廉·科瓦希奇的高度重視,AMD在督促、協助調查的過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從時間節點上來看,近期FTC可能會公布一系列調查結果。如果美國政府掌握的證據不利于英特爾,不僅可能面臨天價罰單,本土品牌影響力及市場份額也可能受到影響。如何迅速“拉攏”重要證人AMD成為英特爾面臨的難題。
和解協議顯然是最重要的砝碼。知情人士透露,雙方的和解協議談判最早始于今年4月份,近期談判的節奏明顯加快,“甚至有點匆忙”。雙方的談判中,爭議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英特爾的市場開發基金的使用問題。AMD指責英特爾利用這筆資金強迫PC廠商棄用AMD處理器,如果PC廠商提出異議,將會被扣留部分甚至全部返利。但英特爾表示從未排擠AMD。另外一個爭議焦點在于AMD子公司的專利賠償。雙方曾一度僵持在這些分歧上。
不過,近期明顯加快的談判節奏迅速促成了和解,雙方在兩天的時間里進行了長達11個小時的馬拉松談判會議后,在美麗的夏威夷島簽署了這個來之不易的和解協議。
在AMD及英特爾中國區公司,對此事諱言莫深,拒絕對和解一事發表任何看法。
AMD表面上獲得勝利
很顯然,在這一次的交鋒中AMD取得了不小的勝利——至少從表面上是這樣。
和解協議中,英特爾不僅承諾支付12.5億美元,還以書面文件的形式與PC廠商作出了承諾:不再以產品折扣為條件,要求下游廠商簽訂只能使用英特爾處理器的協議;不再要求下游廠商推遲采用AMD產品,或者在市場推廣或廣告活動中不得宣傳AMD產品;如果有廠商采用了AMD處理器,英特爾不得扣留應給予該廠商的相關費用。
AMD首席執行官德克梅爾在電話會議上表示:“處理器業務的運營環境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還需要一定時間才能顯現出來。但可以肯定,它們一定發生了變化。”
不僅如此,和解還可以為AMD分拆其芯片制造分公司GlobalFoundries鋪平道路。
AMD在轉向芯片外包業務模式后,英特爾在3月份威脅要撤回讓電腦廠商更容易開發出基于雙方處理器產品的交叉許可協議。AMD現在可以讓獨立運營的GlobalFoundries來為它生產芯片,這樣它每年就可省下數百萬美元的制造成本。英特爾則可以利用交叉許可協議繼續在其產品中使用AMD的芯片技術。
“錢和技術從來就不是大問題,關鍵在于市場。能否還我們一個公平健康的市場是我們最關心的事情”,AMD全球行政法律副總裁湯姆麥考伊表示,12.5億元和交叉專利許可協議都只是附加的條件,“糾正不當的競爭模式”才是此次和解達成的關鍵點。
雖然這樣的說法有點“得了便宜還賣乖”之嫌,但雙方達成和解的關鍵點也在這樣不經意的表態中顯現出來。
“英特爾拉攏OEM的手段主要是返利、報銷廣告費用,如果OEM采用AMD處理器,返利和廣告上的優惠可能會被克扣或取消”。
記者查到2004年七喜電腦在國內中小企業板上市的一則公告,側面披露了這樣的事實——2003年七喜電腦25%的利潤來自英特爾的返利。享受全額返利的重要一個條件自然是:不得采用AMD的產品。
從今天開始,英特爾必須按照新的競爭法規來培訓他的銷售團隊。雙方將每月進行一次會談,討論雙方的爭端;而且雙方都必須遵守解決雙方爭議的中介作出的裁定。
賠償、承諾……盡管作出退讓,但英特爾仍然不承認壟斷。
“我們認為英特爾的行為并未違法,這一立場從未改變,但退讓一步尋求和解是明智的。”歐德寧表示,英特爾作出和解協議主要是出于商業利益的考慮。如果AMD對英特爾發起的反壟斷訴訟按照其時間在明年春天開庭,屆時情況對英特爾不利,最終英特爾將面臨三倍的賠償。
英特爾反復強調和解協議的簽署因為疲于應付反壟斷訴訟,但這樣的說法卻顯得有些蒼白無力。
“反壟斷案件過于復雜。隨著庭審日期的迫近,案件的復雜性會日益增加,我們不得不交換了2億多頁的文件,進行2200多個小時的證詞陳述,再準備數千頁的專家觀點。”英特爾首席執行官歐德寧曾經如此表示。
猜測:誰是和解協議的受害者?
1980年開始,AMD一共對英特爾提起了6次訴訟,基本都是圍繞反壟斷及不公平競爭等問題的,雙方矛盾白熱化。
不少人還記得這樣一個小花絮:2005年3月,在英特爾的IDF開發者大會上空,AMD的飛行表演隊以飛機拉煙的方式寫下了“AMD Turion64”的字樣。就是這樣水火不容的兩家,居然達成了和解,除了英特爾的官司纏身和AMD的債務危機,不得不聯想到另一個事實:雙方都有各自新的目標要對付,換言之,有人可能會成為和解協議的受害者。
這個敵人是誰?或者說,誰可能是和解協議的受害者?顯然不是威盛或龍芯這些微處理器產業的邊緣人物,英特爾與AMD合起來占據了傳統個人PC處理器市場份額的98%強,能使其側目的只有來自其他領域的強敵。不妨猜測,是移動處理領域的ARM,或圖形處理領域的NVIDIA。
市場調研公司Gold Associates的創始人Jack God說,“和解之后,英特爾可以集中精力去應付長期威脅了,我指的長期威脅當然不是AMD,而是ARM。”
相關數據顯示,目前98%的移動設備內置ARM構架的處理器。在手機領域獨占鰲頭的ARM開始把觸角伸到上網本市場。今年上半年,ARM宣布進軍上網本,年內將推出6款新品,要在2010年達到20~30%的市占率。
在英特爾一家獨大的上網本市場放出狂言,ARM必是有備而來——其產品有著更低的功耗,這意味著更長的電池續航時間,這對上網本而言顯得彌足珍貴。ARM具有強大的號召力,包括高通、德州儀器、飛思卡爾等一大批芯片廠商都購買了ARM的專利技術許可證。連全球風靡的iPhone都未能免俗,采用ARM的處理器。當這樣一個巨人開始頻頻在自己后院點火時,英特爾不得不重新審視與老冤家AMD的關系,退而求其次。通過一紙協議,從與AMD及全球各國反壟斷機構的斗爭中抽身出來,英特爾有了更多的精力去對付ARM。
另外一種猜測是圖形計算領域的爭斗延緩了AMD和英特爾的爭端。近年來,隨著動畫制作、大型游戲的盛行,GPU開始承擔越來越多的計算任務,除了圖形處理,也涉及到一部分常規運算——這部分之前是CPU的“地盤”。當NVIDIA和他的GPGPU理論開始不斷攻占輿論輿論制高點時,英特爾開始感受到一絲寒意——畢竟,他不像AMD還有圖形處理作為后盾,英特爾自家的圖形芯片組更多地集中在低端整合市場。當GPGPU理論再度來襲時,英特爾需要全力以赴,捍衛CPU的榮譽與利益。
雖然不是和解協議的直接相關者,威盛與龍芯等也從兩家的握手言和感到了一絲寒意,并認為英特爾假和解,無誠意。
“英特爾的壟斷行為是有目共睹的,但和解過程中,我們并沒有看到英特爾對壟斷行為的正式承認,也沒有看到英特爾承諾要做出什么改變”,威盛集團全球副總裁徐濤認為,兩家的停戰是建立在“合作壟斷”的基礎上的,對產業中其他成員將造成巨大打擊。
OEM對此次和解做出了中性表態,“一方面英特爾放寬了對使用AMD處理器的限制,我們有了更多的選擇;另一方面,和解也可能造成處理器價格的上揚”,一位OEM商表示,長期來看,上游芯片行業的“自由競爭”對OEM無疑還是利大于弊的。
和解之后,AMD能否如愿得到公平健康的市場競爭環境?
“當然,美國的法律不是鬧著玩的,一旦簽訂這方面的協議,就必須遵守,否則將面臨巨額的罰款”,專門關注知識產權爭端的游云庭律師說。而一些業內人士則傾向于認為,AMD和英特爾的火藥味會漸漸淡下去,各自尋找更適合發力的細分市場。
“比如AMD近期一直在強調游戲功能,即3A平臺,這是他的優勢所在;英特爾則更多地關注上網本、超輕薄”,一位OEM商的部門經理對記者表示。
法律解讀
和解并不意味著萬事大吉
電腦報:此次和解來得太突然,一向強勢的英特爾為何作出如此退步?與其所處的美國本土的司法環境是否有關?
游云庭:應該說內外部都有壓力,是多方合力促成這次和解的,我傾向于認為是英特爾的一種特殊手段。
今年5月歐盟剛剛對英特爾作出10.6億歐元的反壟斷處罰決定,英特爾還在上訴;最近宿敵AMD又提出了反壟斷訴訟,美國政府也在進行相關的調查。這么短的時間內一旦本土的壟斷行為被定性,就很可能形成一種延續效應,接下來,中國、印度、南美可能全球都會上演相同情形,相信這是英特爾所不愿意看到的。花一點錢,犧牲一點利益,安撫一下AMD,變被動為主動,是非常值得的。
電腦報:獲得12.5億美元補償、新的5年期的交叉專利授權協議、英特爾承諾放棄非正常市場競爭手段……對于AMD而言,這次和解是否有百利無一害?
游云庭:短期來看是這樣的,AMD一定是覺得有利可圖才會做這單“買賣”。但兩家形成一個短期的合作聯盟后,可能會威脅到產業鏈上的其他成員的安全。
因為從商業歷史看,兩家主導市場的企業的攜手往往會消滅他們共同的競爭對手,并抬高產品價格和行業利潤,我們也不能排除這兩家美國公司的和解協議中含有損害第三方利益的內容,比如排除其他競爭對手、限制競爭和卡塔爾協議等。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X86專利的交叉許可無法惠及聯盟外的其他成員,這對于其他處理器生產商如威盛、龍芯是不公平的。如果因為這個和解的存在,致使一些市場成員的死亡,這就成了一種陰謀操縱市場論。為了保護民族產業和信息安全,中國商務部有必要對該和解協議及其牽連的交易進行審查。
電腦報:那審查的依據主要是什么?
游云庭:《反壟斷法》,因為兩家共占市場份額超過95%,雖然不是合并,有卻是具有聯手操縱市場嫌疑的一次交易。
《反壟斷法》第六條規定,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不可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競爭。雙方和解簽訂的具有排他性質的專利授權協議就很明顯地帶有限制競爭的意思。
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兩家控制市場主要份額企業達成的協議都會被進行審查,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存在他們共同控制產品價格的卡特爾嫌疑。如果該和解協議涉及此內容,個人電腦生產商和最終消費者的利益將受到損害。
電腦報:OEM商和消費者利益由此會受到損害嗎?
游云庭:就PC制造商而言,原本兩家芯片公司進行的市場競爭使得他們可以獲得相對低廉的CPU采購價格,而抑制、削弱競爭,或共同控制市場的和解一旦達成,很有可能影響兩家公司原有的競爭策略。
如建設或取消各種形式的報銷廣告費和返利等,使得PC制造商的成本被增加,利潤被稀釋。同時,采購成本上漲迫使PC制造商提高個人電腦銷售價格,消費者需要付出更多購買費用。在這樣一系列鏈條中,只有兩家CPU生產商獲得了利益,其他各方的利益卻被損害。
記者手記:和解協議并非萬事大吉
英特爾承諾“不在競爭中使用破壞性戰略”,但究竟怎樣的行為才算得上“破壞性”?協議中并沒有明確的定義。加之英特爾CEO歐德寧在公共場合反復強調廣告返款和銷售返款不是違法行為,只是“商業行為”,具有一定的合理合法性。
這說明英特爾本身并不打算放棄這種渠道控制的模式。雖然損失了一些現金,通過種種返款行為,英特爾依然可以有力控制下游廠商,壟斷依然實際存在。AMD手握一張巨額的“空頭支票”——除了12.5億美元的補償和技術交叉許可協議,AMD最希望得到的“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依然離他很遠,壟斷將會長期存在。
從法律層面來看,一紙協議并不能改變什么,依然存在大多模糊的東西。比如,“對于不配合英特爾限制AMD的廠商,英特爾不得加以威脅”,怎么界定“威脅”和“勸說”之間的區別?這就是一個足以又打一場官司的問題。
更為關鍵的是,PC產業本身的特殊特點,決定了總有一兩家上游廠商處在金字塔的最訂單,擁有最強大的市場權力。這種權力也導致了會有層出不窮的市場壟斷話題出現。
可以預見的是,AMD和英特爾的戰斗仍在持續,只是可能更多地由明轉暗。這一次小小的交鋒中,AMD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而長遠來看,因為壟斷的持續存在,英特爾才是最大的贏家。
小貼士:和解協議中英特爾的“六不準”
日前曝光的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 K8文件顯示, 英特爾需遵守6個不準:
1. 英特爾不得向客戶提供任何好處,以換取客戶協議,承諾只購買英特爾處理器。
2. 英特爾不得向客戶提供任何好處,以換取客戶協議,承諾限制或推遲購買AMD處理器。
3. 英特爾不得向客戶提供任何好處,以換取客戶協議,承諾限制推廣、生產或經銷使用AMD處理器的PC機。
4. 英特爾不得向客戶提供任何好處,以換取客戶協議,承諾放棄或推遲參加AMD的產品發布、廣告或其他推廣活動。
5. 英特爾不得向零售商或經銷商提供任何好處,以要求他們限制或推遲購買或經銷基于AMD處理器的PC機或其他平臺。
6. 對于不配合英特爾限制AMD的廠商,英特爾不得加以威脅。
上述6條對于英特爾的限制期為10年。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谷歌在上周首次展示了基于Chrome瀏覽器的ChromeOS系統,在接下來的數周內,Mac平臺的Chrome測試版也將正式發布。值得注意的是,Mac版Chrome也具備插件支持功能。 Google昨日宣布,Chrome正式推出擴展支持功能,目前已>>>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兩個芯片巨頭英特爾AMD江湖和解 受害者多了ARM
地址:http://www.oumuer.cn/a/xie/20111230/197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