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PC老大要擠進手機市場并沒什么優勢,不但不會對其復興有幫助,反而可能會拖業績的后腿。
戴爾真的進軍手機市場了。11月23日,戴爾在北京發布了首款手機產品Mini 3i。自兩年前戴爾空降前摩托羅拉執行副總裁羅恩·加里克斯負責其消費市場業務后,有關戴爾將開發智能手機的傳聞就此起彼伏,而最終傳聞變成現實,還是出乎筆者的意料。因為手機市場已經擁擠不堪了,而昔日PC老大要擠進這個市場,并沒什么優勢。
1. 戴爾在消費市場資歷淺,經驗少。戴爾兩年前才成立消費業務部門,進入零售市場。目前戴爾80%的收入還集中在企業客戶上。戴爾是IT廠商,不是消費電子廠商。傳統上的供應鏈管理、成本控制及在直銷渠道方面積累的經驗,才是戴爾的優勢,這些優勢基本上不適合手機等消費電子業務。
2. 缺乏品牌優勢。戴爾長期在IT市場上樹立的低價、高性價比品牌形象,不一定適用于手機用戶。與企業用戶注重的耐用、易用和性價比偏理性的需要不同的是,個人消費者更注重個性張揚和感性需求,而戴爾卻很樸實很平民——這可以打動企業客戶尤其是低端客戶,但對大眾消費者不靈光。戴爾手機的官方正式零售價格是3980元,也與平民形象的戴爾不符,難讓消費者接受。
3. 缺少研發積累。今年3月份曾有國外媒體報道:由于戴爾的智能手機原型毫無新意,導致戴爾智能手機計劃推遲。雖然從兩年前戴爾創始人邁克爾·戴爾復出擔任CEO后,戴爾開始更加注重產品設計,并大量招聘設計人員,但其在研發上的投入一直小于惠普等競爭對手。設計上的積累和投入不足會導致產品難以吸引客戶,在成本上也沒什么優勢。
4. 戴爾太“硬”。現在整個手機市場的競爭環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只“硬”不“軟”越來越沒有競爭力了。隨著蘋果iPhone、黑莓等廠商憑借“終端+應用”的一體化模式大行其道,傳統的只賣產品不提供應用的手機廠商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摩托羅拉等傳統的手機終端廠商已經走向沒落;手機市場的老大諾基亞也已經認識到手機必須捆綁應用和業務才能吸引用戶注意,并開始向互聯網轉型。戴爾如果還以手機產品提供商的身份進入這個市場,就顯得落伍了。而且,如果僅賣手機硬件產品,還是和賣電腦一樣,利潤像紙一樣薄。
實際上,戴爾曾經推出過一款基于Windows Mobile系統的PDA產品Axim,但以失敗告終;戴爾也曾推出了MP3、液晶電視等消費電子產品,但最終因為拉低了整體利潤率,不得不收縮或退出。因為消費電子產品的競爭激烈程度不亞于電腦產品,利潤率也不比IT產品高。
那么,戴爾為什么還要冒險進入手機市場?原因在于近兩年來業績一直萎靡不振,曾是最大的個人電腦制造商的戴爾,如今已經滑落到第三位。戴爾在尋求“東方不亮西方亮”。戴爾近日發布的截至10月30日的第三財季業績又表現不佳:凈利潤同比下滑54%、銷售額同比下滑15%,明顯低于華爾街預期。然而,基于以上幾點因素,戴爾進軍手機不但不會對復興有幫助,反而可能拖業績的后腿。
不過,戴爾也不是不清楚自身處境,戴爾選擇在中國和巴西等新興市場推手機更多是探路性質,如果不成功,就會立刻止損退出這個市場。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11月份,XP市場份額為69.05%,Vista為18.55%,Windows7則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達到了4.0%的市場占有率。在操作系統市場,MacOSX份額出現了些微下滑,下跌了0.16%至5.12%。Linux則為1%。 根據權威市場調研機構Net Appli>>>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戴爾做手機沒優勢可言 可能拖業績后腿
地址:http://www.oumuer.cn/a/xie/20111230/197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