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家電連鎖行業,無論從深度、廣度、競爭強度來看,還是從對“資金、技術和人力資源”的復合要求來看,都顯示了極其復雜的特性。然而,蘇寧電器卻在這個行業里一直保持著穩定的發展態勢——規模擴大同時效率提升。蘇寧電器總裁孫為民回顧了蘇寧的發展歷程,以及中間的種種戰略抉擇。在他看來,蘇寧的經營哲學很簡單,他們認為自己只是在不斷地適應市場的變化。
Q蘇寧成立以來一直持續增長,成長性非常好,您覺得主要原因是什么?
A企業的成長,實際上有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們剛剛創業經營空調的時候,空調絕對是一種奢侈品,是控制銷售、控制使用的商品,國家機關、各部門都不能隨便采購,需要審批,都是給計算機房、醫院或者一些研究機構配置的,所以那時候要做這種產品的生意,只能夠主動出擊,到市場上做工程、做項目;后來空調市場開始普及了,我們又利用和上游建立的聯系,開始做大量的批發,為低端市場供貨,批發量一上來,銷售就會倍增。但是一旦市場進入供大于求,行業利潤率下降以后,批發這個環節馬上就不穩定了,利潤萎縮;這個時候我們又開始轉型做零售,擴大品類,搞連鎖經營。所以很多變化,在最初的過程中,都不是一夜之間拍腦子出來的,往往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演變,是水到渠成的漸進式推進。當我們向綜合電器零售轉型的時候,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剛剛開始確定轉型全國連鎖的時候,面臨著兩大困惑——第一個就是這種模式在行業里并沒有成功的先例,對這種模式能不能成,包括供應商、輿論、消費者以及同行,大家心里都有一個問號。第二,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在剛剛起步在做連鎖拓展的時候,正是行業的毛利率最低的時候,甚至是全行業的虧損。因為從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供大于求的格局在中國顯得非常明顯,各個行業都有這樣的情況。但實際上辯證地來看,任何事情都有兩個方面,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由于家電這個行業毛利率比較低,就導致了一個有利的因素,就是較少的競爭,新的投資少,已有的從業者再固守這個領域的也較少,大家都萌生退意了。這給了我們很大的機會,我們就在很短的時間里,也就是五六年的時間,一下子就把全國的框架拉起來了。這在全球商業市場都是難以想象的事情——中國這么大的市場,相當于歐洲好幾個國家的市場規模,我們能夠這么快就把全國框架搭起來了。這恰恰就是由于這個行業的利潤低,市場上缺乏競爭。我們現在回過頭來說,歷史是不可重復的,我們從1999年開始起步,到了2005年就做起來了。不是我們把人家打垮了,而是很多人不想在這個行業里固守。
Q上市后怎樣平衡來自資本市場對短期利益的要求,以及企業長期發展之間的壓力?
A我們的觀點就是,尊重不迎合。就是說尊重投資者的關于成長的嚴苛要求,甚至是把我們放在同行業、同業態里去比較,按照最高標準要求我們,這是我們能夠接受的。哪怕我做不到,但我認為這個要求是合理的。但是怎樣實現,那往往不會按照投資者的希望來做。因為投資者的預期,有一個長期和短期的問題。在中國,普通投資者持有1年股票就很長了。但是對于我們來說,那是遠遠不夠的,這個行業的發展實際上是沒有終點的。我們就是想適應這個行業,不斷地延續業務,要考慮到整個公司的安全發展問題�,F在對我們來講,成長的速度固然重要,但是穩健的成長發展是更重要的。過去企業的發展,機會為導向居多,國家近七八年、十來年的經濟發展,實際上對各個行業的帶動性都是非常巨大的,這在未來的10年里是不可重復的。
什么叫做適應市場?適應市場就是看市場機會的問題。我們上市以后,尤其是到了2006年以后,已經進入到規模化發展的階段了,在這個階段,競爭對手的沖擊帶來的影響變得越來越小。企業發展的好與不好,完全是取決于自己的控制。從2006年以后,行業里面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更加注重后臺的建設、人才的積累、長遠的品牌塑造以及信息流、物流的投入。在這個過程中,行業中的對手更是加快了擴張,除了自己的擴張,還做了很多并購和整合。當時我們也在思考,怎么去應對,要不要針鋒相對地去爭奪。最后的結論是,從短時期來講,并購確實有整合效應;但從長遠來看,磨刀不誤砍柴工,像蓋樓一樣,最開始蓋樓的時候,都是向下走的,挖地基的。大半年的時間里,高樓大廈都是沒有影兒的。但地基挖得越深,樓就蓋得越高。
投資者有時候會認為,蘇寧上市了,有錢了,為什么不去并購?快速的并購,這是很多人傾向的方式。其實我們并不是排斥,但要有具體的情況分析,我們認為自身的整合能力并不強,在這個行業里,我認為大家都不強。所以雖然有一定的資本支撐,但是管理體系的搭建只有幾年的時間,后臺實力也不具備,想具有很強的整合能力,是不現實的,所以快速整合和并購可能產生的協同效應,有的時候是有限的。另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我們思考過這個問題——不用這種方式會不會錯失機會?這個機會的成本到底如何?當我們2005年規劃公司發展的時候,我們認為我們每年開150家-200家店,從人員、管理平臺和成本的支持上,并不困難。如果能夠1年開這么多店,并購不并購就不重要了�;ㄉ洗蟀肽甑臅r間去做并購,那還不如集中精力去做點自己的事情,不會錯失什么機會。但如果說市場的發展已經到達穩定期,那么戰略考量又不一樣了。因為中國的市場,像我們這種業態的企業,最初是一級市場,然后是二級市場接著是三級市場,始終是在一個能夠復制的過程里。但是進入成熟的國家和地區市場的時候,情況就不一樣了,一個店可能已經有了二十幾年的積累,這個時候我們再建設零售門店,往往就不是最好的方式,因為你的起點和別人不一樣。
Q蘇寧的規模很大了,對于未來的發展,你有什么思考?
A公司的成長,概括起來就是3條路:第一條路就是把現在經營的業務規模能夠再擴大一點,這叫內涵式的增長。第二條就是開拓更多的市場空間,把這種模式再放到更多的市場空間去復制、去發展。第三條就是通過效率的提高,把成本做的更低一點。
在當前階段,中國會出現一些大企業,以后的經濟發展其實就是大企業不斷成長的問題。這個問題,我們也在思考�;旧弦彩�3個套路,一個套路就是國際化,第二個套路就是多元化,第三個套路就是資產運營。國際化、多元化實際上與在國內的發展沒有什么本質上的區別,需要多考慮的是在業務運營的基礎上怎么創新商業模式的問題,就是資產的運營方式。像麥當勞的擴張,用特許經營的方式,把快餐業務模式變成了一個融資模式,除了業務的增長,同時還有資產控制的收益。沃爾瑪自己擁有5000多家門店,這些資產還能有很大的想象空間,同樣可以進行很多資產運營。企業成長的問題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很難說哪一個是對的,哪一個是錯的。只要匹配好資源和能力,實際上任何問題都能夠解決。其實很多事情的想法、路數,不可能有多大的差異,任何事情都決定于人為的運作,運作實際上就是外部條件和企業資源的配置,合適了就能夠走下去了,一旦不協調了,好的模式也難以維系。
Q從財務數據看,金融危機對蘇寧的影響不大,蘇寧是怎樣對抗經濟周期的?
A我認為不能這么去看待這個問題,這說明中國的經濟要在一個更高的平臺上去發展,在我看來,所謂更高的平臺就是資源利用集約化、環境互動友好化、人員之間和諧化。從企業這個層面來講,實際上也要去想這個事情,就是我們怎樣建立架構能夠支撐整個企業未來的發展,在新的環境下企業成長的模式問題。
Q從什么時候開始,蘇寧開始意識到危機的來臨?
A由于我們的公司是在不同的地區,這種感受實際上很明顯的,最早是從2008年年初的時候,廣東、深圳這些地區的增長就開始放緩,一些大城市的這些地區開始變慢了,但是中部和西部地區還是熱火朝天。到現在為止,整個中西部的地區沒有受影響,增長速度還是非常快。這次金融危機,客觀上是有一些變化的,但是我們在內部開會的時候從來不拿這個來說事兒,我們認為市場環境有一些不景氣,但是我們在這個市場的占有率并不是很高,如果我們的管理能力、經營能力和我們的經驗再強一點的話,還是能夠克服這些不利影響的。從客觀上講,企業這幾年發展得也比較快,我們現在感到最大的瓶頸,就是人員的經驗和運作能力的成熟度的問題。過去不提這個問題,我們靠系統跟進,但是再先進的系統也靠人來指揮。人的主觀能力還是一個長期積累的問題,一個人的領導能力取決于他的個性和對企業價值觀的陳述理解,同時還需要他有一定的行業的經驗積累,這是個時間問題。我們現在管理人員的年齡,很多是27-28歲,有的還沒有結婚,說不定明天談戀愛,談得不愉快,都可能會影響工作。
Q和高速發展時候的戰略相比,金融危機來臨的時候,蘇寧的戰略部署做了哪些調整?
A我們沒有做大的調整,其實從2006年以后的發展戰略,就說要穩健高速發展。2005年是一個轉折點,我們從2005年開始實施新的系統,全國的管理平臺已經建立起來了,雖然網絡的速度還不夠,但管理平臺已經全部覆蓋了。到2006年上半年,我們規劃的未來發展組織架構,把穩健擺在第一位。那時候,我們考慮的是企業成長沒問題,但是在收入增長、利潤增長的同時,成本也保持很快地增長,甚至是我們凈利潤的兩三倍。這樣的情況,實際上非常危險。這個時候要把穩定排在第一位,控制不好成本,馬上問題就會來,而且無法挽回。所以一定要把穩定擺在第一位,在穩定的基礎上我們再提出高速發展。2006年,我們定的計劃是,每年要有150-200家店左右的擴張,2008年的時候,沒怎么調整,2009年的時候,也是基本控制在這個范圍,但內控指標做得更嚴一點。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鴻海筆記本電腦出貨約400萬臺,不足仁寶一個月出貨量。仁寶總經理陳瑞聰曾表示,鴻海明年接單會遇鐵板,其筆記本電腦元年還需在等兩年。并表示,如果鴻海筆記本電腦代工殺價太兇,將會殺它的零件。 12月9日 據臺灣地>>>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孫為民:以適應求增長
地址:http://www.oumuer.cn/a/xie/20111230/197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