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中國內地最大的芯片代工企業中芯國際宣布,公司CEO張汝京由于個人理由離職,該職位將由曾任華虹集團CEO的王寧國接任。從2000年創辦中芯國際至今,張汝京已經執掌帥印長達9年。這也意味著,在掙脫全球芯片代工龍頭臺積電束縛后的第9個年頭,他再度折戟沉沙,敗下陣來。
11月10日晚些時候,中芯國際向《IT時代周刊》發來董事會公告,稱已與臺積電達成和解協議,雙方將解除所有訴諸待決訴訟的指控。同時,中芯國際將向臺積電支付共2億美元現金并轉讓約8%的公司股份。此外,臺積電還將獲得對方的認股權證。交易完成后,臺積電至少將獲得中芯國際約10%的股份,成為該公司第三大股東。這項交易需取得必要的政府及監管部門批準。
至此,海峽兩岸芯片代工工廠之間長達6年的訴訟案終于塵埃落定。臺積電此前曾向美國加州地方高等法院提起訴訟,指控張汝京違反與臺積電在2005年簽署的協議,并要求中芯國際賠償其超過10億美元的利潤損失。臺積電辯護律師查寧說,本案涉及65項商業機密,這是他所遇到的規模最大的商業間諜案。
11月3日,加州地方高等法院陪審團最終認定中芯國際敗訴,稱該公司侵犯競爭對手專利并非法盜用其商業機密。法院法官史蒂芬·布里克當時表示,將評估臺積電的損失,判定是否永久禁止中芯國際在美國境內銷售存在爭議的相關產品。
參與此案的中芯國際律師稱,張汝京的離職并非和解協議的一部分。但業界普遍認為,這位中國“芯片之父”敏感時期掛冠而去應該與此訴訟案的判決結果有關。
拖沓的訴訟案
中芯國際與臺積電之間的官司已經持續多年。
003年12月,臺積電針對中芯國際提起了一系列法律訴訟,指責其采取雇用臺積電前員工的方式竊取自己的技術專利。臺積電方面稱,在2000年,中芯國際雇用了約180名曾在臺積電工作過的員工,并要求他們帶回老東家有關設立基金、制造芯片及其他設計原則的相關文件資料。
2005年1月,中芯國際與臺積電達成一紙協議,同意6年內向臺積電支付1.75億美元的費用,同時移交問題文件,停止使用涉案的技術與制程,并不再公開其商業機密。臺積電稱,當時他們還給予中芯國際6年的專利使用授權,但前提是對方須遵守和解協議內容。
然而,后來的事態發展就像當年業界預測的一樣,協議并未維持太久。2006年8月,臺積電再次對中芯國際提起訴訟。查寧律師稱,中芯國際并未歸還涉嫌商業機密的相關文件,并繼續不正當使用其商業機密。
這次訴訟激怒了張汝京,中芯國際開始反擊。2006年9月,中芯國際在同一法院反訴臺積電,指稱對方違反合約及違反真實公平交易原則。隨后,雙方又在大陸展開了司法拉鋸戰。同年11月,中芯國際向北京市高級法院提起訴訟,指責對方不但違反早先的和解協定,而且“違背誠實信用原則、使用商業詆毀的不正當競爭侵權行為”,要求臺積電賠償并做出公開道歉。
今年6月,北京市高院一審判決,不支持中芯國際對臺積電的訴訟請求。于是中芯國際又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上訴。但未及最高法院二審開庭(原定于11月25日),兩家芯片代工大廠冰釋前嫌,握手言和,而張汝京的退位也可能從此終結他與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之間長達數年劍拔弩張的對峙。
張汝京與張忠謀曾共事多年,兩人間的恩怨也由來已久。1977年,29歲的張汝京加入美國德州儀器(TI),當時張忠謀是德州儀器全球資深副總裁,也是張汝京的大老板。1987年,張忠謀回臺灣創立臺積電,開辟了將芯片設計和生產分離的“專業芯片代工”這一全新商業模式。
1997年,張汝京也提前從德州儀器退休,創辦了臺灣世大半導體公司,自任公司總經理,并在短短三年時間帶領公司實現贏利。2000年1月,在張汝京不知曉的情況下,世大大股東中華開發將該公司以50億美元的高價賣給了競爭對手臺積電,張汝京認為是張忠謀伙同中華開發盜走了世大,“兩張”從此結怨。
張汝京負氣出走到大陸二次創業。2000年4月,他在上海創辦了中芯國際,并從臺灣挖來一大批技術骨干,其中不乏前臺積電員工,這給張忠謀留下把柄。在此后的訴訟中,臺積電認為張汝京從創立開始就一直利用臺積電前員工非法盜用其知識產權。
中芯國際的敗局
本刊記者獲得未經證實的消息稱,張汝京離任后,可能接受朋友的建議去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比如教教書或者投身慈善事業,他還會以顧問的身份繼續為中芯國際提供幫助,但中芯國際的張汝京時代將一去不復返。
一些人認為張汝京是被趕下臺的,“我甚至不能稱之為‘辭職’”,一位分析師這樣評價他的離開。也有消息稱,張汝京3個月前就曾萌生去意,因為中芯國際董事會內部不接受他希望與臺積電和解的主張。
不過,臺積電訴訟案的敗訴也許只是壓垮張汝京的最后一根稻草。從2005年起,關于張汝京將離任的傳言就已經在坊間流傳開來。由于公司業績持續下滑,這位欲做行業顛覆者的代工狂人遭遇來自于股東方面的強大壓力。
近年來,中芯國際的財報均不好看,過去17個季度有16個季度處于虧損狀態。今年第三季度公司營收3.234億美元,同比下滑14.0%;虧損額擴大至6930萬美元。此外,截至9月底中芯國際的現金資產僅有5億美元,卻背負著11億美元的債務。自2004年3月在港交所上市到今年11月4日停牌,其股價已累計下滑83%。
在10月底的電話會議上,張汝京曾樂觀預測,由于折舊費用的大幅下降及客戶訂單的增加,公司有望在明年第三季度實現盈利,2010年全年將達到盈虧平衡。然而,他終究未能等到這一天的到來。野村證券分析師徐成說,早在一年前,作為中芯國際大股東的中國政府就已經對張汝京的領導失去耐心。
實際上,張汝京一直在產量上為公司做加法。自2000年創立以來,中芯國際已建成7座芯片生產基地,并快速成長為全球第三大芯片代工工廠,這種產能擴張令人吃驚。而張汝京的這種建廠速度,早在10年多前業界就領教過。在任職德州儀器時,他曾在短短幾年時間里連續建了10座工廠,因此得到“建廠高手”的稱號。
中芯國際過度倚重規模增長遭非議。蘇州和艦總裁徐建華就曾公開表示,中芯國際過度擴張,將使產業陷入惡性循環。雖然成長速度遠超對手,但中芯國際技術研發能力一直未有大的提升,其研發積累被認為是全球前四大芯片代工廠商中最弱的。新加坡大華投資分析師說,他們在技術方面仍然落后,無法與一線廠商競爭。
中芯國際不斷地擴張,這使公司財務支出居高不下。去年11月,它引入了國資背景的大唐電信作為戰略投資者,后者擁有中芯國際擴大股本后的16.57%,成為第一大股東。當時有觀點認為,和大唐電信的合作,中芯國際有望搭上3G浪潮的第一班快車,但也沒有什么效果。而在今年初,業內亦有消息稱,該公司向國外的幾家主要合作伙伴尋求戰略投資,其中包括英特爾,但談判最終沒有下文。
“老謀”深算
2000年,那樁兵不血刃的離奇收購案著實讓張汝京倍感恥辱;9年后,張忠謀再度將這位老對手推入無比尷尬的境地。
全程關注兩家公司恩怨的業內人士認為,在訴訟時間選擇上,張忠謀拿捏得十分準確。2003年12月,中芯國際準備上市之時,臺積電在美國對該公司提起侵犯專利權并竊取商業秘密的訴訟,此舉導致張汝京不得不推遲上市計劃。2004年3月,張汝京先后讓中芯國際在香港和納斯達克掛牌上市。一周后,臺積電向美法院提交新證據。
近幾年中芯國際年年虧損,但張汝京仍頂著財務壓力完成北京、上海、武漢、廣州的菱形產業的基本布局,擁有相對完善的生產線資產;另一方面,一直拖累中芯股價的巨大數額折舊明年將計提完畢,這意味著連續多年虧損的中芯國際明年有可能開始實現盈利。臺積電選擇此時重提舊案,時機也剛好。
不過,臺積電似乎并不急著置對方于死地。分析人士指出,拖拖拉拉長達6年的拉鋸戰或許意味著雙方在意的未必是官司結果。據悉,雙方的分歧主要集中在部分相對成熟的芯片制程工藝。由于該領域毛利率較低,已成為各芯片廠家眼中的雞肋。業界估計,即使和解破裂,中芯國際在美國市場遭遇禁令,也只會影響其5%左右的業務,不會大傷元氣。
目前,中芯國際的本土訂單增長迅速。公司第三季度業績中,來自大中華地區的銷售收入環比增長33.5%,遠優于北美地區的市場表現。今年6月,62歲的江上舟接替王陽元擔任中芯國際董事長。這一人事變動被解讀為中芯國際未來將得到中國政府方面更多的支持。江上舟曾任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前不久當選為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理事長。
與國資背景深厚的中芯國際進行利益上的博弈,張忠謀可謂煞費苦心。一位分析人士稱,其實中芯國際對臺積電構不成真正的威脅,臺積電要的是內地市場,公司希望在訴訟案中占有話語權,但其底線是不要過度激怒對方。張忠謀也坦言,臺積電想和解已經有一陣子了,并不想為難競爭對手。
“臺積電選擇獲得中芯國際股份是為支援內地產業發展,而不是為了破壞它,”查寧聲稱,這一結果對雙方來說都是好事,臺積電也可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以保護知識產權之名壓制競爭對手已成為芯片行業巨頭手中的一大利器。2001年,英特爾就曾指控臺灣威盛電子侵犯其奔騰處理器專利,該案數年以后和解告終。
合作的可能性
張汝京的繼任者——63歲的王寧國曾任全球頂尖半導體公司應用材料(AppliedMaterials)全球副總裁兼亞洲區總裁,他還擔任過大陸芯片公司華虹NEC董事長,后因12英寸生產線項目擱淺而離開。
外界猜測,中芯國際希望與競爭對手合并以擴大經營規模,同時引進更多的戰略投資,而張汝京的反對是最大障礙,此次人事調整可能是在為重組鋪平道路。目前上海正著力整合芯片產業,之前傳出華虹NEC要和宏力半導體合并以壯大規模。
11月11日,中芯國際復盤首日股票大漲73.68%,創下公司上市以來日漲幅最高紀錄。江上舟表示,股票市場的表現說明投資者認可董事會的這項決定。
資本市場也看好這次合作。匯豐銀行給予中芯國際“增持”的評級。該機構分析師史蒂文·佩拉約說,你可以看到投資者對中芯國際上市以來的表現有多失望,新CEO可能會引入自己的團隊,而此舉也有望重新提振投資者的信心。業界盛傳,現任華虹NECCEO的邱慈云與特許半導體首席技術官楊士寧被王寧國挖角,此二人曾擔任中芯國際要職。
對于臺積電來說,此次達成和解協議使其獲得曲線布局大陸市場的絕佳機會。據臺灣媒體報道,臺積電副董事長曾繁城已飛赴上海洽談,雙方達成共識,未來臺積電將參與中芯國際的認股計劃,取得共計至少10%的股權,讓臺積電成為中芯國際的最大股東。報道透露,未來兩方還將促成進一步的合并。今年6月張忠謀復出時,投資圈也傳出風聲,稱北京方面希望臺積電未來能主導中芯國際營運。
對此,臺積電方面表現謹慎。張忠謀回應稱,取得中芯股權完全是被動的,自己目前并沒有打算與中芯合作,也不抱太大的希望。根據協議,臺積電將不參與中芯國際董事會,不參與對方日常運營。有分析指出,臺積電入股中芯國際仍受限于臺灣地區的現行法令,能否達成認股計劃還要看臺當局兩岸政策的未來發展。
最后一層窗戶紙尚未被捅開,但已經透出微光。
因為受臺灣投資政策的限制,臺積電無法大規模向大陸轉移芯片生產線。自2003年在上海建造了一條8英寸生產線后,該公司就沒有得到更多機會。與此對應的是,臺灣另一家芯片巨頭聯電申請合并蘇州芯片代工廠和艦一案,卻已獲得臺灣“經濟部”原則上的同意。有分析稱,正是看到聯電投資和艦進展順利,張忠謀才有了在大陸布局的想法。
海峽兩岸芯片代工龍頭若改變內耗的現狀,走向聯姻,來自產業層面的變革或能得到進一步深化。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金山軟件副總裁、總經理肖玢表示:WPS在海外主要是在日本有非常好的業績,在日本已經達到幾千萬,從10月份已經超過了國內的銷售。 12月14日消息,金山軟件內部人士透露,WPS在日本銷售達到幾千萬,從10月份已經超過國>>>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張忠謀欲擒故縱征服中芯國際 張汝京內外交困敗走麥城
地址:http://www.oumuer.cn/a/xie/20111230/196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