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陸所期待的5億元項目貸款在經歷秋去冬來仍未能落實。他是四川省一家多晶硅港資企業財務部門負責人。2009年9月,他告訴記者,已經向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提交貸款申請。最近他得到明確答復,短期內肯定沒法獲得貸款。
從他遞交貸款申請以來,在不少場合均能聽到中央有關部門關于多晶硅產能過剩的提法。2009年12月23日,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金融服務支持重點產業調整振興和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提出將在信貸、直接融資兩個方面,對包括多晶硅在內的過剩產業進行抑制。
近日,記者以四川省為調研范圍,遍訪銀行、風投、地方政府官員、企業家等,追問多晶硅的行業現狀以及各路資金對其的態度。
在采訪中,不少企業、政府官員表示,雖然國內多晶硅價格已經跌至50—55美元/公斤,但企業成本為40美元左右,仍然有不少盈利空間。
不過,一位業內權威人士則表示,“單算原材料、綜合電耗、機器設備折舊三項最大成本,目前多晶硅的價格已非常接近企業成本線。”
作為高投入行業,多晶硅這幾年能風起云涌,與銀行的支持密不可分。然而,雖然前兩年多晶硅就一躍成為暴利行業,但從記者了解的情況看,當時對其信貸投放的態度,就已逐漸分劃成旗幟鮮明的兩派,一種是積極參與,另一種則是保持謹慎。而在去年底國家出手調控后,原本積極參與的銀行也變得更為謹慎。
“之前也有不少這方面企業找過我們,洽談貸款的事情,但最終還是沒有做。”浦發銀行成都分行一位人士告訴記者。
隨著產能過剩、產品價格暴跌、行業信貸緊縮三重致命利空疊加于多晶硅產業,是否迎來了風險投資的入場時間點?
“我非常贊同產業低迷時,是風險投資進入的良好時機。” 國內一家大型保險公司負責股權投資的高層稱,“但這個決策的前提是,認為這個行業還有前景,能在未來的某個時間看到光明,但是現在多晶硅還沒有這樣明朗的趨勢。”
該人士直言,除了價格趨勢難以明朗外,國內企業大部分未掌握多晶硅核心技術、下游市場需求何時復蘇均是擔憂的關鍵所在。
盈利空間迷霧
“現在我們的多晶硅出廠價格是在45萬元/噸(含稅)(即65美元/公斤左右),還是有利潤可賺。”老陸告訴記者。而與記者交流時,樂山市經委的官員也表示,即使多晶硅價格目前下跌厲害,但仍具備盈利空間。
不過,上述業內權威人士將多晶硅的生產成本進行了拆解。他說,多晶硅的成本主要有三大塊,即:原材料,每產出一噸多晶硅,需15—18噸三氯氫硅,三氯氫硅目前的市場價約為9000元/噸。
其次是綜合電耗。目前國內項目的綜合電耗一般是200度—250度/公斤,電價每度0.6元,每公斤的電耗成本為120-150元。第三塊成本是機器設備折舊。一般而言,年產1500噸的多晶硅項目投資總額在12億元—15億元之間,折舊年限按照10年計算,每年為1.2億—1.5億。
如果按正常項目的進展,前兩年達到100%產能利用率完全不可能,因為除了固定的每年大約一個月的設備檢修期外,新設備由于需要調試、磨合,在前兩年需耗費不少時間,此外還可能因電、氣等問題產生停產風險等。
“之前有報道稱,工信部調研顯示,盡管多晶硅規劃產能超8萬噸,但產能建成率卻僅有55%左右,實際產能利用率則可能更低,甚至可能低至25.8%。”該權威人士說。
他表示,完全拋開產能利用率低、其他廢料處理、人工成本等方面成本因素不計,即使按照年產1500噸規模計算,僅就上述三項成本而言,如果取最低成本計算,多晶硅生產成本也在49美元/公斤左右。
中金公司一份研究報告認為,目前假設2010年—2011 年多晶硅均價分別為55 美元/公斤和50 美元/公斤,該假設有下調空間,擺在中國多晶硅企業面前的迫切任務是降成本。
“作為多晶硅業內人士,我很奇怪,為什么到現在還有人說多晶硅的盈利空間還不小?!”該人士說,“如果非要找出一種解釋,那就是他們想營造一種有利于行業前景的氛圍,如果都說多晶硅行業虧損,還有哪家銀行愿意給他們貸款呢?
該人士表示,以1000噸的規模為例,市場價格保持在目前水平,很難盈利的。換句話說,多晶硅的市場價格保持在73美元/公斤或以上,才能使行業步入良性發展。
3000噸以下:“銀行說不”
老陸所提到的5億元貸款,原本計劃是其二期項目所需資金的一部分,該項目預計年產多晶硅3000噸以上,目前正在報四川省發改委審批。
眼下,其一期項目的產能僅有600噸,據老陸介紹,該項目也在上半年向當地的市屬商業銀行貸款4000萬元。“評估土地和機器設備時,銀行將評估總額給打了6折,但利率則上浮了20%—30%。”老陸稱。
不過,籌劃已久的二期項目想獲得貸款目前看來,已經十分困難。
三家銀行在2009年的冬天明確答復老陸:今年國家對多晶硅的調控比較嚴厲,銀行必須在貸款規模上進行控制,2009年肯定是無法安排貸款,得看看2010年的情況如何。
“2007、2008年上馬的多晶硅項目獲得銀行貸款都比較容易,那時國家未開始調控這個行業信貸,也沒有設立準入門檻。”某大型國有銀行樂山市分行的高管說。
上述業內人士透露,上馬多晶硅項目,一般需要30%項目資本金,背景實力強的企業,有20%—25%的項目資本金,銀行也會發放貸款。
不過,時過境遷。
在今年9月底下發的《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通知”)中要求,新建多晶硅項目規模必須大于3000噸/年。
“如果新建項目達不到這個規模,銀行肯定不支持。比這個規模小的,如果原來已經簽定貸款合同,且工程尚未完成,銀行將繼續提供支持,否則就成了半拉子工程,已經談好的擔保條件,一般也不會改變。”上述大型國有銀行高管說。
該人士表示,“多晶硅產品價格的大跌肯定會給銀行貸款帶來壞賬風險,但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對銀行這類業務的負面影響還沒有很明顯顯現出來。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項目建設周期比較長,二是從建設完成到最后達產也還有一定的過程。”
記者曾采訪的多家銀行也表示,不會下調整個多晶硅行業貸款的評級。
“國家對多晶硅產能過剩的調控,讓銀行這個行業的風險更加關注。現在整個行業已經價值回歸,就得看具體貸款客戶的成本控制能力是否能抵御價格波動的風險。”東部一商業銀行四川分行授信處負責人說。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部分銀行對多晶硅保持了冷靜。
“我們都沒有做這塊的貸款,一個是覺得對這個領域不熟悉,二是當時多晶硅行情好時,也覺得市場太瘋狂了,反而不敢做。”建設銀行樂山分行一位高管說。
上述浦發銀行成都分行高管也表達了同樣的想法,“從現在監管部門的態度來看,當初的選擇還是正確的,起碼可以不用太擔憂貸款風險問題。”該人士說。
風投“躲貓貓”
在銀行信貸緊縮、股市融資受限的情況下,資金量需求大的多晶硅項目是否會成為一向“熊市進、牛市退”的風投眼中的獵物?
2009年8月,不少風投人士向記者表示,正在考察多晶硅項目,可能會趁行業低迷時進去,但猶豫再三,4個多月過去,終究還是沒有出手。
2008年底,美銀基金的項目經理王清海曾與樂山的一個多晶硅項目有過接觸。該項目準備通過收購其他企業的廠房和設備,上馬3條多晶硅的生產線。
“當時,對方的想法是讓我們投資10多億元,持股50%左右。”王清海說。但幾番考察下來,他所在的機構最終放棄了這次投資機會。
王表示,接觸后不久,感覺多晶硅的價格可能會進一步下跌。之后,不少投資者也接觸過該項目,但都沒洽談成功。
上述民生銀行成都分行人士也表示,四川省內的多晶硅項目還沒看到出現并購重組的現象。“現在估計大家比較謹慎,得看到趨勢明朗后才會出手。”他說。
“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我們就陸續看了幾個多晶硅的項目,但是最后也沒有投。”國內一家大型保險公司的股權投資部門高層說。
該人士表示,除了市場價格逼近乃至低于國內企業的成本線外,還有幾個問題尤其值得注意,首先就是核心技術都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
上述權威人士透露,此前,國內多晶硅產業的大躍進,導致人才技術難以支持發展。目前除了峨眉半導體和洛陽中硅外,其他的企業基本都是從國外一個個系統的技術設備引進,然后東拼西湊組成一個技術團隊,再慢慢調試,然后再生產。
“1000噸以上規模的技術,中國目前也還沒完全掌握,尤其是其中的很多技術細節。”該人士說。
上述國內一家大型保險公司的股權投資部門高層表示,規模也是一個關鍵的因素,起碼應該年產1000噸才具規模效應,但是國內的項目中,能超過這個規模的項目屈指可數。
但也有人看好這個行業,“我認為光伏產業的前景還是很大的,隨著金融危機的過去,新能源戰略會大大提振經濟發展,國外也會提高補貼,海外市場也可以跟著起來。”樂山市某經委官員稱。
上述保險公司的股權投資部門高層則認為,從未來10年至20年的角度是看好的,如果這樣,投資人要經歷多長時間的黑暗期呢?能否堅持到那個時候,使得錢才不打水漂呢?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CDC軟件預計,2009年第四季度,有60萬美元的授權營收來自該季度完成的3筆收購。除去通過這些收購獲得的收益之外,CDC軟件預計有機授權營收環比增長仍將達到兩位數。 CDC軟件(Nasdaq:CDCS)今天宣布,根據初步的財務估>>>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銀行惜貸風投觀望 多晶硅業遭遇融資寒流
地址:http://www.oumuer.cn/a/xie/20111230/196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