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綜合】(記者 易水寒)繼近日阿迪達斯證實將關閉其在華唯一一家直屬工廠可能轉遷東南亞后,不少中國制造商也開始把產能分向海外。
香港貿發局認為,隨著中國轉向生產高增值產品,廠家把部分低增值生產活動轉移到其它亞洲新興供應地,此舉可視為區域生產鏈的延伸。中國人社部勞動工資研究所基礎理論研究室主任馬小麗認為,簡單的加工業外流有一定好處,這種流動也是產業結構的調整。
凡客總裁陳年日前表示,他最近幾次南下拜訪制造企業,發現有些企業的未來布局正悄然發生變化:一個數萬人的工廠,2015年左右會把百分之五十的產能都搬到越南去,百分之二十以上去印度或斯里蘭卡,中國剩下不足30%。
事實上,自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制造一直在陸續外遷。此前,已有涉及家電、電子、建材、玩具、食品等行業的數十家跨國公司關停或轉移中國工廠。另外,從香港工業總會、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以及香港貿發局針對在內地的香港企業跟蹤調查來看,近年來每年都有企業將部分產能轉遷到國外。
香港工業總會今年5月在會員間進行的“珠三角港資企業現況與前景”調查顯示,受訪企業中表示會搬遷到外省和中西部地區的占15%;到東南亞或其它地方約占一成。
從上述調查來看,制造商目前主要是將生產基地外遷,其主要動因是尋求更廉價的生產成本。相較之下,近年來中國制造包括勞動力、原材料等在內的成本不斷攀升,且勞動力短缺問題突出。
“對未能吸納所有上漲成本的生產商來說,較高的出口價格可以發揮緩沖作用,讓他們繼續支持一段時間。”香港貿發局研究人員指出,“不過,在一個全球化的生產環境里,競爭極為激烈,即使是成本條件稍有轉移,也可能導致中國的競爭狀況改變。”
而且,發達國家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也促使制造商將部分生產外遷。香港貿發局研究人員分析,中國不再是美國普及特惠稅制的受惠國,而歐盟普及特惠稅制也把多種中國產品拒之門外。目前仍然享有普及特惠稅制優惠(GSP)的發展中國家,例如孟加拉和柬埔寨,已成為更受歡迎的服裝采購市場。
香港貿發局指出,其他因素如供應鏈效率和產品安全等,也是比較不同國家競爭力的關鍵要素。中國的出口表現,反映它在勞力密集制造領域仍有競爭優勢,同時也能處理較高增值的工序。因此,內地進行創新和升級的能力,將決定生產力的增長幅度,長遠有助抑制單位勞動力成本上漲和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影響。
推薦閱讀
三星才是RIM的救星,他在報告中表示:“根據RIM高管最近的表態,RIM已經意識到華爾街一段時間以來的觀點:RIM規模不足,急需一家合作伙伴。我們認為,RIM在試圖恢復與三星有關黑莓10操作系統授權的談判。” 投資公司>>>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國轉向高增值產品 代工企業悄然分兵海外
地址:http://www.oumuer.cn/a/xie/20111229/144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