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SNS在全球火熱異常。雖然競爭者眾,但是社交網站的表現形式卻非常單一。在早期,幾乎所有的中國本土的社交網站都是在模仿國際上做得比較成功的MySpace和facebook。比如校內網就笑稱為facebook中文版。隨后,隨著51.com、校內網等一批本土網站相繼獲得風投,它們又成為別的本土社交網站學習和模仿的對象。
這種“拿來主義”的做法直接導致了各個社交網站產品的高度趨同化。只要同時打開facebook、海內、校內和占座網這幾家網站對比,就會發現,無論是網站構造還是使用功能,都大同小異。
不過,這并不妨礙業內人士對社交網站的一直看好。在觀察家們看來,與傳統的新聞門戶網站不同的是,社交網站擁有極強的互動性。由于其大量的用戶互動特性,導致每個用戶所創造的瀏覽量遠高于傳統門戶網站,而更可觀的是由于每個人都在線關注好友,導致平均在線時長更長。很多用戶在下課或下班后就泡在上面,一直泡到快睡覺才下線。相比傳統新聞門戶,由于互動性,社交網絡的用戶顯然更具黏性,忠誠度更高。
更忠誠的用戶、更長的在線時間、更強的互動性,社交網絡顯然滿足了廣告主對于網絡廣告所需要的一切。社交網絡也紛紛把盈利的法寶押在廣告上。然而,令社交網站們所尷尬的是,龐大的注冊用戶以及由此帶來的巨大流量,并沒能給網站帶來很好的廣告業務。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的社交網站都處于虧損之中。
當然,這種尷尬并非是中國的特例。雖然MySpace全球會員數量已經增至1.18億,但是包含MySpace在內的新聞集團互聯網業務部門卻沒能完成全年10億美元的營收目標。為了更好地實現商業化,MySpace甚至還將對網站進行改版,新版網站將重新設計導航條、搜索以及視頻播放器,預計整個改版工作在秋季初期完成。新版MySpace首頁在設計上不再像原來那樣雜亂,并迎合了廣告商的喜好。銷售MySpace的個人及群組頁面廣告并非易事,社交網絡是一種“全新的網絡活動形式”。
這種模式在面對廣告主的時候遭遇了麻煩。由于目前社交網絡服務在廣告 CPM(千人印象成本)或者CPC(千人點擊成本)價格上尚無法與門戶網站競爭,活動效果又無法有效衡量。如果以活動效果計價,并沒有行業標準,參與程度有深有淺,其衡量方式并不如 CPM或 CPC來得直觀。
沒有引進風投的社交網站,需要短期的持續的盈利來維持公司的正常經營;吸收了風投資金的社交網站也得不斷地在投資人面前證明網站的價值所在。因此,長期以來,對于盈利模式的探討,社交網站主們似乎就從來沒有停止過。這其中,尤以騰訊的Q-zone的“個人增值服務”模式較為成功。
不過,像騰訊Q-zone這樣定位于年輕一族的社交網站畢竟是少數。從目前來看,絕大部分的社交網站都定位于城市白領一族,乃至城市中產階層。如國內定位于金融專業人群的社交網站“金融圈”(http://www.jrq.cn),其根植于金融行業,主要用戶為金融企業及金融相關人才。金融圈屬于定位高端的商務社交網站,主要利潤則是通過企業招聘、品牌打造及金融合作的方式來達到,完全區別于以年輕用戶為主的部分社交網。
另外有人認為可以將電子商務與社交網絡相結合。一個是被譽為互聯網的發展新方向的社交網絡,一個則是被稱之為目前互聯網領域最賺錢的商業模式。自從Fanista把當今互聯網的兩大熱門詞匯相結合之始,業界也對這一組合就抱著極大的興致。
確實,在電子商務領域,最大的困惑還在于誠信。而目前在線銷售企業花最大力氣的工作也是在建立一套對交易雙方有效監督的“誠信”機制;對于社交網絡而言,最大的優勢就在于“熟悉”,每個用戶都擁有一個彼此間真實牢固的關系網——熟人的口碑和推薦,顯然更易于引起消費者的購買行為。
建立社區電子商務,從用戶交易中獲取提成,在不久的將來,任何一家社交網絡平臺商都可以從中獲取到收益。但是這種模式是否真的適合國內SNS發展,還有待觀察,社交網絡正確的道路,仍然需要不斷探討。
推薦閱讀
最近一段時間在研究站群這塊,但并非是我們常說的自己建站組成站群,而是利用免費博客來組建。前段時間在搜索關鍵詞時發現,很多非常熱門的關鍵詞都來自中金博客,看似一個簡單的博客,里面其實隱藏這許多不可告人的>>>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oumuer.cn/a/xie/20111207/17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