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時代,我們獲取、聯接以及吸引候選人的方式時刻都在變化,招聘渠道正在更加傾向于社交網絡——較低的支出、快速的反應能力和高度的靈活性、縮減未來招聘時間、提升候選人的應聘經歷……據調查顯示,70%的企業已經開始利用社交網絡進行招聘,近有60%的受調查者表示他們已經有了通過社交網絡成功招聘的經驗。
利用社交網站進行招聘,招聘的過程似乎也沒那么嚴肅和刻板。社交網不只是把簡歷放在網上,而是把興趣、經驗與交往的圈子展現在對方的面前,心儀的工作單位可以更快捷地尋找到你,并迅速進行對話。有人提出,登陸社交網站,就不需要花高價去到MBA課堂上結交人脈。
在信息時代,社交網絡的功能本質是降低管理和傳遞信息的成本,即減輕信息的流動成本,降低人們獲取信息的成本。據英特爾的一位招聘人員估計,企業因使用LinkedIn而不是獵頭招聘高級經理,每年能節省數百萬美元。相對于傳統的招聘網站,商務社交網站用于招聘,其主要特點是信任傳遞和細分的用戶群。由于可以部分傳遞信任,對于招聘和被招聘方,都更容易檢驗核實一些信息。用戶群相對細分,對于招聘方來講,可以提高招聘的成功率。
通過了解一些內置的工具,人力資源專家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使用不同的社交網絡頻道來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目標。例如:Facebook是一個將自己企業的招聘行為“品牌化”的最佳工具,同樣它也是為大型企業提供中低端人才的工具。只是,目前無法在國內登陸。而國內的金融圈與LinkedIn較為類似,吸引了大量金融用戶。能夠在公告中會顯示招聘需求的企業情況,提供免費信息。
中國網絡招聘市場營收近6億元 社交招聘值得關注
LinkedIn一直被譽為是一個可靠的獲得高品質求職者的重要渠道——尤其是那些被動求職者,它不僅有良好的求職者與職位的匹配功能,同時還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搜索渠道。在中國還沒有成功的LinkedIn,與LinkedIn模式相當接近的是,國內專注于金融行業的SNS社交網金融圈(http://www.jrq.cn)。在金融圈網站上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招聘、人脈搜索功能,同時還可以進行商務探討以及企業相關動態披露等。目前其用戶結構已經分為三部分,企業高管,行業專家,及普通人才。
俗語有云: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周圍的朋友決定了你自己的地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和經驗,但在當今職場上尤為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善于借助人際網絡中他人的能力、經驗及智慧。人們總是致力于拓寬自己的交際圈,并與有能力提拔自己的人建立聯系。對應到網絡世界,這一規律依然存在。LinkedIn的發言人Kay Luo說,“人們傾向于邀請職位高于自己的人加入圈子。”
越來越多的企業采用社交網站招聘的方式,但在這個過程中,失敗的情況屢見不鮮。“他們僅僅依賴于自己的招聘團隊的有限資源,在社交網站上刊登招聘信息,然后盡可能多地聚集有潛力的候選人,進而對已建立起的人脈網絡不斷進行后續跟蹤和聯絡,并重復著這樣的循環。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感到壓力重重的原因有很多,如內部招聘人員在有限的時間里難于管理這樣大量的人群,并且缺乏職位相關的知識,獵頭技巧,以及持續的動力(源于獎勵和激勵),有效的競爭情報,等等。”筆者認為,企業需要通過公司全員參與來增加社交招聘的投資回報。若是所有的員工都能參與幫助公司鑒別有潛力的候選人、建立關系、優化企業雇主品牌,將大大提升招聘得有效性。
社交網絡是將線下的社會信息逐步轉移到線上。專業網絡使人們能夠很容易的維持這些現有關系并建立新的關系。例如,LinkedIn已經擁有超過50萬個專門主題的團體,人們可以加入這些團體分享觀點并建立新的聯系。新用戶建立連接時候的有優先情節,更傾向于與活躍用戶建立連接。建立一個屬于你公司的圈子、積極地進行發言或參與到不同的圈子社區中,建立并不斷擴大與潛在的候選者之間的社區關系,不失為吸引“職業潛水艇”的良方。
推薦閱讀
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走進位于中關村的創新工場北京公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公司LOGO下面一個關于孵化器的創意。一個大雞窩里盛放著二十多枚電子雞蛋,雞窩上面是一行醒目的大字:這里孵化的不僅僅是項目。 這>>>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互聯網凝聚人脈 社交網絡助力企業招聘
地址:http://www.oumuer.cn/a/xie/20111028/13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