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科技訊(Kathy)北京時間5月1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圣何塞州立大學的商業教授,著名專欄作家蘭德爾·斯特羅斯(Randall Stross)近日發表文章,介紹了鄰居社交網站Nextdoor,以下為全文摘要:
可能是由于我天生比較害羞,很多鄰居我都不認識。直到我加入了以居民區為基礎的社交網絡Nextdoor.com,這種情況才發生了變化。即使像我這樣害羞的人也覺得Nextdoor是一個舒適的所在。
社交網絡Nextdoor.com為居民區提供了論壇以及能顯示一棟棟房子的地圖。它用不同的顏色顯示成員和非成員的家。
用不同的顏色顯示成員和非成員的家(騰訊科技配圖)
Nextdoor總部設在舊金山,其首席執行官尼拉夫·托利亞(Nirav Tolia)說:“隨著你的年紀增長,對你而言最寶貴的社區就是你居住的居民區。你在這里買房置業,你的孩子在這里上學,你的大部分現實生活都在這里發生。”
Nextdoor上的地圖可以顯示會員的房屋,但你可以選擇不標出自己的名字 。它還有一個張貼興趣話題的論壇,出售或免費贈送東西的分類目錄,以及本地服務數據庫。
該服務于去年10月推出,目前已經在全美建立了2000多個這樣的社區,每個社區大約包含500至750戶人家。Nextdoor主要使用地理數據供應商Maponics定義的居民區地理邊界。
跟其他一些“鄰居”網站不一樣,Nextdoor的內部網頁是私密的。在Nextdoor上,包括成員目錄在內的一切東西都只有成員才能看得見,所以營銷人員無法從這里收集你的姓名和地址。而且這些信息也不會出現在搜索引擎結果中。
為了避免破壞分子闖入,Nextdoor需要新成員證明他們確實居住在他們所說的居民區。你可以用綁定到你地址的信用卡劃賬1美分,或是讓一位現有成員為你作擔保等方式來驗證身份。
在驗證了地址之后,你就可以查看地圖,看看還有哪些鄰居已經加入這個服務。目前舊金山郊區附近的住戶有20%都是Nextdoor的成員。
你可以選擇用電子郵件接收帖子,這樣你無需訪問Nextdoor網站就能看到它們了。帖子可以隨到隨收,也可以每天接受一次 ;如果有緊急提醒,它還會給你發送短信。
廣告問題
Nextdoor的服務是免費的,至少迄今為止沒有任何廣告。該公司在“常見問題”頁面聲稱將邀請本地商家為成員提供獨家優惠。這意味著該公司將幫助“本地商家,強化它們自己的社區。”
與此同時,該公司將依靠從Benchmark Capital 和Shasta Ventures籌集的資金維持經營。
托利亞說:“在Facebook上,你會在宣布結婚的信息或假期照片旁看到廣告,這種感覺不太對味。”他表示,在Nextdoor上,本地水電工的廣告將恰如其分地顯示在用戶尋求推薦的帖子旁邊。
但Nextdoor成員們可能會把廣告看成是一種“入侵”。上周,在我自己的Nextdoor居民論壇上,一名成員請大家給他推薦一個好花匠,結果卻引發了一場熱鬧。有些成員很樂意地給他推薦園丁,但有個人莫名其妙地貼了一份本地保險代理證明書。有幾名成員認為這是廣告,并表達了自己的失望之情。
一名成員說:我們這里完全不應該允許有廣告。另外幾個人則發誓說,如果Nextdoor允許廣告進入,他們就要離開這個網站。這表明大家非常注意保護居民區的空間,無論這種空間是現實的還是虛擬的。
鄰居社交網絡的創業空間
鄰居身份并沒有被互聯網摧毀。哈佛大學社交學教授羅伯特·J ·桑普森(Robert J. Sampson)說:“很多人都有一種誤解,以為技術將不可避免地導致本地社區的衰落。我不贊同這種說法。實際上你可以利用技術來促進本地交往。”
桑普森教授對避免夸大鄰居關系的親密程度十分注意。鄰居關系不是像友誼那樣的密切關系,也不是匿名的。它形成了一個熟人網絡,桑普森教授把它定義為人們分享了一種信任,盡管他們不是好朋友。
桑普森教授在他的新書《偉大的美國城市:芝加哥和持久的鄰里效應》中表示,擔心所謂的城市社區衰落并不是什么新鮮事。早在1938年,社交學家路易斯·沃思(Louis Wirth)就把“匿名”和“泛泛之交” 的社交關系作為城市的基本要素。但桑普森教授認為這種說法忽略了城市是由特色各異的社區形成的。
Facebook最早就是圍繞著一個獨特社區(哈佛校園)建立起來的社交網絡。它使用哈佛分配給大家的電郵地址來驗證居住地。
但是當Facebook超出校園范圍時,它就把居民區這個單位拋在了一邊。這給Nextdoor等初創公司創造了機會,讓它們可以創建Facebook不再提供的東西:由現實生活毗鄰度定義的網絡生活。
推薦閱讀
騰訊科技訊 (中濤)北京時間5月1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德國安全公司Avira(小紅傘殺毒)周一向付費版用戶發送一個存在缺陷的升級程序后,該升級將大量關鍵Windows系統程序和第三方軟件視為惡意程序,導致這些用戶>>>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oumuer.cn/a/kandian/20120516/60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