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海艷
繼東芝、夏普、索尼、日立發布2011年業績后,松下也公布了第三財季和2011財年業績情況。近日公布的這一系列數據顯示,日系電子企業集體陷入業績下滑的低谷。財報顯示,松下凈利潤預計達到7800億日元,創該公司史上最大虧損紀錄。
伴隨著不利財報數字,日企也開始了一輪架構調整和換帥運動。不過業內人士分析指出,這一輪調整并非僅由業績引發,近兩年日企先后轉型,調整可看作是轉型期的戰略調整。“2012財年,日企的數據或許會更差,但是下日本制造已經敗北的結論還為時過早”。
虧損紛紛創歷史新高
松下提供的數據顯示,2011年4月至12月的9個月凈利潤虧損3338億日元,上年同期則為盈利1147億日元。由于第三財季業績惡化,松下下調了2011財年的預測,預計銷售金額將從8.3兆日元下調至8兆日元,上年同期為8 .7兆日元;凈利潤從虧損4200億日元下調至虧損7800億日元,上年同期為盈利740億日元。
松下方面表示,2011年10月發生的泰國大規模洪災對供應鏈造成了廣泛的影響,加之歐洲債務危機引發的全球性經濟后退等原因,以數碼商品為中心,銷售額預計將大大減少。盡管針對上述緊急狀態進行了固定費的徹底削減,但是仍然不能彌補銷售額降低的影響,預計會減少收益。此外,松下在稅前利潤中計提了包括收購資產減值損失等額外增加的事業構造改革費用等。
虧損創新高的不僅是松下,夏普也預計2011財年虧損2900億日元,將出現自1912年公司成立以來最嚴重的年度虧損,創百年之最。索尼2011財年第三季度就虧損了917億日元,全年預虧2200億日元。日立盡管扭虧為盈,但是在第三財季凈利潤為342 .8億日元,與上年同期的620.9日元相比大幅下滑45%,2011財年凈利潤預計為2000億日元,同比下滑16%。東芝第三財季虧損106億日元,并將2011財年全年運營利潤預期從此前的3000億日元下調至2000億日元。
至于虧損的原因,幾家巨頭均提到了日元升值、全球經濟衰退和自然災害的影響。
家電行業資深專家羅清啟表示,日企業績集體衰退的原因首先當屬日元高匯率,其次是全球經濟大衰退,再就是日本大地震和泰國洪水等災害沖擊,而后是韓中企業帶來的競爭壓力。
判定日本制造敗北尚早
在不利業績披露的同時,日企也宣布了架構調整和人事重整計劃。日立宣布,將于2012年4月1日起進行組織結構重新整編,將把旗下業務范圍重組為5個集團,分別是基礎設施集團、信息技術集團、電力系統集團、建筑機械集團和高功能材料集團,并新設“日立集團中國亞太區總裁”一職,由日立現任執行役副社長、集團國際業務負責人森和廣擔任。日立希望將通過新經營體制的建立及其后的持續改革,實現經營效率的大幅提升。此前,日立已決定將停止電視機生產業務,并將所有電視機生產業務外包出去。
索尼則提出換帥,2005年起開始執掌索尼的洋帥霍華德·斯金格被日本人平井一夫取代。
松下公司社長大坪文雄則宣稱,將以改革低迷的電視業務為中心重振業績。按計劃,松下今年4月1日將完成松下電器、松下電工和三洋的一體化整合工作。
羅清啟表示,日元匯率問題短期難以解決,而2012年需求疲軟的大勢不會改變,這種情況下,上述調整難以使日企業績在2012年有立竿見影式的改善。
事實上,在惡化的運營環境中,日企也正堅定不移地推進轉型。過去一年,日立努力從傳統的消費電子產業向電力、鐵路系統和信息技術等社會基礎設施領域轉移,日立認為這些領域更加具有發展潛力。而松下更是加大了以能源為基礎的產業規劃,明確將生活電器、元器件和系統解決方案作為三大支柱產業。
羅清啟表示,恰逢業績低谷,日企這一輪調整容易被誤讀為業績不利帶來的,“這只能是部分原因,但是這一輪調整顯示,其措施并非僅僅是降低成本。目前全球產業板塊在進行調整,傳統電子產業運營壓力增大,日企的調整是轉型期的戰略選擇”。
羅清啟還特別強調,日企業績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難有質的改善,但是其研發體系、技術體系的根基未發生變化,不能就此判定日本制造被擊敗。“日立、索尼、夏普等企業,尤其是松下推進的轉型使其運營體制發生變化,經濟環境轉好后,這將具備很好的想象空間。”
觀察
日企“式微”為轉型
邱江勇
近來,有關日本家電企業紛紛退出或者弱化家電業務的消息甚囂塵上。曾風光無限的東芝、日立、先鋒已先后退守零部件業務;大金、三菱電機、三菱重工等專業空調制造商,除了大金在家用中央空調上有較好表現外,其他企業均是“綠葉”。日本手機更是經歷了夢魘,NEC、三菱、東芝、松下先后從中國市場上消失。近期有關日本家電企業“式微”的觀點頗為流行,也引起不少人的關注。
日本企業在家電市場上“由攻轉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部分企業經營不善、市場戰略有誤、應用和核心技術研發停滯不前等,處于高成本區內的部分日本企業已經難以控制傳統家電產品的制造成本,只好一“售”了之。
然而,更多日本企業則是主動選擇了放棄傳統家電產品的生產制造。如日立計劃將所有的電視機制造業務外包給海外公司,投身于開發并有效利用能源、循環利用資源、防止全球變暖等“社會創新事業”。索尼提出“環境零負荷”的藍圖,借助新能源戰略規劃,電池業務成為集團的三大增長引擎之一。松下此次出售三洋電機白電業務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為了今后專心投入蓄電池等方面的業務。
從日本企業紛紛投入新能源和綠色環保產業的“懷抱”可以看出,他們已經開始向高附加值、低碳的綠色能源和環保行業轉型,正在從單純的生產制造商向環境友好綜合管理解決方案提供商轉變。再看如今為外界看低的日本家電企業,其黑電企業至今掌握著全球黑電產業的諸多關鍵技術及核心資源,主導著產業技術的升級。在彩電領域,日系企業仍然掌控著這一產業發展的關鍵資源——面板,而面板占彩電整機成本的60%-70%,誰控制了面板資源就意味著誰掌握了彩電價格的定義權。
從日本企業身上,我們看到,他們的發展目標和戰略方向始終圍繞著把握產業和市場發展的主動權。正因為如此,多年來日本企業一直雄踞“微笑曲線”中利潤最豐厚的環節;同時,通過強大的全產業鏈調控能力,建設從產業最前端的核心部件到最末端品牌影響力的產業鏈通路。日系企業在家電部分領域的戰略性收縮,對中國企業來說可能是個機會——競爭對手減少,填補市場真空。但與此同時,同樣面對經營壓力的中國家電企業也應該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增強自身拓展新業務的敏銳性和判斷力,不要亦步亦趨,一味采取跟隨策略。
推薦閱讀
《海盜寶藏3》拿鑰匙尋寶藏 開啟探險新旅程>>>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日系電子巨頭巨虧 業務調整如箭在弦
地址:http://www.oumuer.cn/a/danji/20120221/32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