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釣魚島更難登的,是12306訂票網站,逢節就崩。”國慶、中秋雙節將至,瘋狂點擊之下,鐵道部的訂票網站“12306.cn”無法登錄、超長排隊、支付失敗……一系列在春節期間出現過的問題再次暴露。
輿論怒火一經點燃,便成燎原之勢。據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觀察,自9月15日“12306.cn”系統升級完成接受訂票起,截至27日,相關的文章及網絡轉載量,竟有萬余篇。事實上,今年春節的時候,類似的質疑已經出現,議題、解答都頗為相似。關于“12306”的爭議,自這個網站上線之日起就不曾消停過,微博上討論的帖子數就已是百萬級別。
時隔近十個月,而公眾的疑慮仍舊沒有消失,問題仍舊沒有解決。大量的社會資源和社會情感被浪費了,這是公眾的無知,媒體的無奈,還是當局的無能?那么,這一次輿論的槍口,是否真的對準了靶心?那些滾燙的詬責與辛辣的諷刺,于最終解決問題有何裨益?2013年春運,同樣的情境是否還會再次輪回?
輿情的幾度峰回
鐵道部的網上訂票系統于9月14日完成了系統升級,升級之后,加入了一個新的“排隊系統”。而之后兩天,就有《瀟湘晨報》、《東方早報》等媒體援引網友和購票者的抱怨,說訂票系統“打烊”、“卡殼”。不過,這兩天正好是周末,這兩篇報道也未引起較大的輿論熱議。此時網絡媒體主要還在轉載系統升級之后各種便利的消息。
17、18日,訂票的人數驟增,問題凸顯。媒體紛紛祭出《12306還坑爹嗎?比登天還難的訂票體驗》、《12306訂票排隊系統效率低下被指存在多處漏洞》等標題。《京華時報》在19日刊登《鐵道部網上訂票強制排隊等半小時告知失敗》,盡管晚了數天,卻因這家報紙本身的影響力,以及輿論情緒的積蓄,引起了強烈反響。此時,媒體的焦點和網友的吐槽,尚集中于抱怨12306訂票系統的本身。有人揶揄:12306的系統真厲害,完全模擬現場買票環境。有人擔憂:排隊也不行,難不成要搖號?
而真正觸動輿論“G點”的,則是19日晚上新浪平臺上一個草根賬號所發的一條微博:“你們知道新一代的12306.cn開發費用是多少錢嗎?1.9億(實為1.99億,筆者注),對,沒錯,你沒有看錯,1.9億!!而且這僅僅是一期的費用!太極計算機股份有限公司宣布他們以1.9億中標鐵道部新一代客票系統一期的工程項目。”且不論其說法是否是事實全貌、是否負責任,這一條極具煽動性的微博,已足以讓輿論槍口迅速轉向鐵道部招投標的過程——巨額的投入和現實體驗的極大反差,人們開始各種聯想和想象。
而由于上市公司太極股份被卷入,更直接導致相對專業的財經類媒體大舉殺入,如《每日經濟新聞》、《21世紀經濟報道》等,連續刊發多篇跟蹤報道和評論,氣勢洶洶。財經媒體們援引太極股份的公告,證實了那條微博所言屬實,卻也援引“知情人”的話說“在太極股份中標之前就知道了中標的消息”。在這一過程中,另一個上市公司同方股份1.3億元的中標也被曝光,此前曾被質疑的網宿科技再次被波及。
這時,鐵道部不再無動于衷,通過新華社記者為12306的問題致歉,同時也澄清:“招標是依法合規公開進行的,目前系統建設還在進行中,待工程完工之后,系統功能會進一步強化和完善。” 原本已為訂票系統抓狂的人們,面對此情此境,如何不怒?這一句“依法合規”,也能算澄清么?需不需要花這么多錢?錢都花在哪里了?這其中是不是有暗箱操作?是不是有貪污腐敗? 于是,包括一個大學女生在內的多人給鐵道部去信,要求公開招標信息。媒體人周筱赟在他的認證微博上“八問鐵道部”,連發多條微博,打定了心思向鐵道部質詢到底。而這些舉動,被認為是“公民意識的覺醒。”
困惑與出路:公開信息
當然,輿論浪潮中,也有不同的聲音。一些專業的媒體和個人開始討論:問題出在哪里?該怎么解決?有人為鐵道部叫屈說,3.3億(太極股份的1.99億+同方股份的1.3億)并不貴,理由是“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民營經濟報》還提醒道,鐵道部的客票系統并不是12306系統,12306只是客票的前端渠道而已。而根據鐵道部9月初的表態,新客票系統的建設為期3年多,要到2015年年底,整個工程才能全部建成。
那現階段出現的問題怎么解決?事實上,購票難,不僅僅是技術的問題,更有制度、管理,甚至面對公眾的姿態與理念的問題。有人說,火車票這種業務,尤其是網售火車票,應該說電商純粹的市場化企業更有運營的優勢,網售火車票這一塊有必要向市場、民營資本放開,“像飛機票網售業務實際上早已對民營網站放開了,火車票為什么不能呢?”
另一方面,鐵道部的麻煩,并非只出在訂票系統上。某種意義上,人們對整個訂票系統的不滿,不過是對公權力的處事理念、管理方式等等的集中爆發。鐵道部作為一個政府部門、一個企業,卻并沒有建立起現代的企業、政府組織所應具備的理念。“之所以會如此,根源還在于傲慢”(劉遠舉)。縱觀鐵道部一直以來在輿論中的形象,這是其久治不愈的“重癥”。而要平息眾怒,獲得輿論的理解,唯有公開信息一途。恰如新華社《每日電訊》所提出的警告:拒絕公開信息是沒有出路的,“困獸”的結局只會成為笑柄。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
27日下午,鐵道部通過中國廣播網發布聲明,公開了招標的過程。聲明列舉了招標項目的主要內容、投標人的條件等,但對于輿論聚焦的“需不需要這么多錢”、“怎么花的”,卻并未言及。有網友評論說這是“答非所問,自欺欺人”。盡管這個聲明并未完全解答輿論的質疑,但至少是一個開始。
推薦閱讀
日本“購島”使中日關系迅速惡化,一直保持熱度的商業領域也未能幸免。在華日企紛紛關門停業,一些中國企業則以“愛國”的名義營銷。更有人提出,要對日本發動經濟制裁。但在全球經濟互相依存的今天,這注定是一場雙>>>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oumuer.cn/a/05/20120928/87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