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低成本,控制風險,資產證券化或成緩解之道
屈麗麗
在“三年考核大限”將至的“第三年”,央企卻已經連續8個月利潤下滑,這讓國資委副主任邵寧當年“央企做好三年過冬準備”的預判幾乎成為現實。
財政部9月17日公布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經濟運行情況稱,今年1至8月國有企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1.38萬億元,同比下降12.8%。在財政部公布這一數據的同時,一些央企正在緊張推進“證券化”的工作,以期盤活自身龐大的資產,增加流動性,抵御利潤下滑帶來的業績壓力。
某位央企負責人向《中國經營報》記者透露,“雖然國資委目前并沒有明確的硬性指標要求,但到2015年達到‘資產證券比率80%’卻是不少企業心目中設定的門檻。”這意味著到2011年證券化率尚只有68%的中央直屬企業,在包括資本市場在內的證券化渠道中,仍將會有“大動作”。
80%證券化?
目前已有多家中字頭企業完成整體改制,只差臨門上市一腳,但低迷的股市卻讓企業不得不在門外徘徊。
來自央企內部的人士告訴記者:“資產證券化率80%是國資委在李榮融時代定下的目標,到了王勇時代,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加上王勇本身低調的風格,這一目標就很少再被提及,但一些企業制定的“十二五”規劃中卻仍然保留了這一指標。”
不過,來自國資委的內部人士則告訴記者,“無論是李榮融時代還是王勇時代,中央國資委都沒有對資產證券化率下達過明確的硬性指標,鑒于企業的實際情況千差萬別,有些企業整體上市,資產證券化比例肯定會高,但有些企業只是下屬一兩家子公司實現了上市,資產證券化比率則很難達到80%”。
在公開資料中,除了一些地方國資委有對資產證券化率的目標設定,記者未能看到中央國資委對企業在這方面的硬性要求。
然而,不管有沒有硬性的指標要求,資產證券化卻成為了推動國企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在當下階段,更成為提升企業業績的一個有效手段。
而盤活資產的重要方式就是要將資產證券化,通俗來說,資產證券化是指將缺乏流動性、但具有可預期收入的資產,通過在資本市場上發行證券的方式予以出售,以獲取融資,以最大化提高資產的流動性。
在今年兩會期間,國資委主任王勇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117戶央企凈資產的68%均已上市,要繼續推動央企股份化和證券化。”
這意味著,目前央企資產證券化的比例已經高達68%,而8年以前,國有凈資產額證券化比率只有36.7%。而3年之后,也就是2015年,這一比率有望被提高到80%以上。
對于資產證券化的好處,王勇表示:“央企上市、資產證券化以后,激發和促進了企業的活力,建立了更靈活的機制,同時接受社會各方面的監督,包括各種數據報表和內部運行情況。這樣,促進企業運行更符合國際規律,企業是市場主體,參與國際競爭,更符合國際化。”
而在當前形勢下,資產證券化更被賦予了多重意義,《中國會計報》今年8月24日撰文《不缺錢的央企為什么關注資產證券化》,其中就提到,“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上半年央企利潤全面下滑,經營業績、現金流量、績效考核等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然而,在其資產結構中,投資大、回收期長的重資產占比最大,折舊折耗的剛性增長對業績形成嚴重拖累,因此,國資委鼓勵央企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以提升企業業績。”
然而,就是資產證券化這一對于企業業績提升的便利捷徑卻因為國內外股市的低迷而遭遇阻滯。
為國企上市提供過大量審計服務的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的安永大中華區首席合伙人吳港平告訴本報記者:“目前大量欲上市公司在證監會排隊,不排隊也沒有辦法,股市不好,很難融到目標的資金額。”
而據記者調查了解,目前已有多家中字頭企業完成整體改制,只差臨門上市一腳,但低迷的股市卻讓企業不得不在門外徘徊。
風險巨大
資產證券化有很多好處,但也蘊涵著巨大的風險,稍有不測,資產證券化帶來的后果很可能就是國資縮水。
經濟學家、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企業發展戰略專家委員會委員金思宇告訴記者:“資產證券化有很多好處,但也蘊涵著巨大的風險,當前央企在資產證券化方面的人才儲備還稍顯不足,加上市場環境的影響,企業在信息披露、資本運作等方面稍有不測,資產證券化帶來的效果很可能就是國資縮水。”
對于資產證券化達到的具體目標,來自某央企的財務部負責人李紅(化名)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企業情況千差萬別,固定的數字過于絕對化,一刀切,而且大量中字頭企業整體上市,股市能否承接是個問題。”
盡管如此,李紅所在企業的資產證券化步伐卻沒有絲毫的停止,而他本人也在與會計師、律師密切接觸以完成企業的改制進程。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考核辦法》”),2012年是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第三任期的第三年,而按照國資委規劃,三年為一個任期,(國資委以出資人身份對央企負責人進行考核始于2003年,過去已完成兩個任期),而任期期有間,績效薪金的60%在年度考核結束后當期兌現;其余40%根據任期考核結果等因素,延期到任期考核結束后兌現。
這也就是說,2012年的業績考核結果出來后,將直接關系到央企負責人近一半的績效收入。而2015年則是央企負責人業績考核第四任期的最后一年,資產證券化的目標顯然意義非凡。
不過,資產證券化并非盤活資產的唯一方式,國資委研究中心企業研究部部長王志鋼指出:“企業要降低成本,抵御寒冬,一方面可以把閑置、低效的資產進行提升,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央企資產整合的力度。由于外界環境的變化導致了產業鏈發生了變化,所以一部分資產可能會轉讓出去,讓社會資本進行管理,這樣可以增加央企在資產管理上的彈性,有進有出,進出結合,而過冬的時候,國有資本應該進行適當的收縮,把資源集中在優勢領域,也可以更好地控制國家經濟命脈。”
成本之壓
控制成本成為了央企過冬的關鍵詞。如何降本增效成為央企這一個時期最大的管理課題。
盡管今年央企不斷傳出利潤下滑的消息,但如果仔細關注,就會看到央企的利潤雖然呈現下滑的態勢,但是央企的營收卻是在不斷增長。
推薦閱讀
記者從鐵路上海站獲悉,今年中秋、國慶假期網絡購票量猛增,約占全部預售車票量的40%,其中,出行高峰9月28日至10月1日4天網絡預售票達到40萬張。但截至23日中午12點,仍有近30萬張車票尚未取出,鐵路部門建議網絡購>>>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央企“考核大限”遭遇利潤持續下滑
地址:http://www.oumuer.cn/a/05/20120924/86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