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歲的“小米豆”,到30歲的“大萌子”,北京女孩趙萌萌的身邊,總有父親的陪伴,她的母親則用相機記錄了父女倆的30年。近日,趙萌萌將她和父親每一年的合照上傳網絡,時光變遷下的父女情感動了無數網友。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面對同樣的照片,不同的觀者,也會有不同的解讀。不論是對家庭的留戀,還是對親人的思念,抑或是對時光變遷的感慨;一張張超越時空的照片,將過去和現在有機地連在一起,呈現在公眾面前的,是塵封歷史的重量,是沉淀情感的味道。
30年父女萌照的走紅,是由于擊中了人們的情感軟肋,重新喚起人們對家庭、親情的思考。伴隨著社會流動的加速,家庭規模的小型化和“空巢化”,親情互動的缺失正逐漸成為一種社會現象乃至社會問題。這里面,既有客觀上的異地生活、經濟窘迫的束縛,也有主觀的交往異化和情感迷失的羈絆。
對于有些人來說,“常回家看看”是一個難以實現的親情夢。不論是路途遙遠,還是囊中羞澀,抑或是時間短缺,堅硬的現實,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親情互動的空間。對于另外一些人來講,即使和父母同在一個屋檐下朝夕相伴,“網絡依賴癥”也好,“下班沉默癥”也罷,迷失在虛擬世界和封閉空間的人們,“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正如中央民族大學人類學教授蘭林友所言,親情的缺失讓30年父女合影具有了示范效應。這些照片猶如一股清新劑,滋潤了人們疲憊的心田。因為稀缺,看似稀松平常的照片,卻在大家眼中顯得彌足珍貴。或許,看到這些照片,人們也聯想到了自己和自己身后的父母、家庭與成長記憶,以及更深層次人與人、家庭與社會、情感與生活的關系。
“大萌子”是幸運的,在她三十年的成長歷程中,父親一路相伴;但透過這面鏡子,每一個人都會發現,原來我們可以做得更多。用一位媒體人的話說,“只要有心,海角天涯也能朝發夕至;若是無意,近在咫尺也難得上門。”很多時候,親情互動缺的不是能力和渠道,而是動力和意愿。
推薦閱讀
登錄政務網,點擊網絡監管項目一欄——嘉定區項目建設、干部管理、資金使用、政策制度等各類信息一覽無余。不久前,嘉定區網絡監管平臺與嘉定區檢察院職務犯罪預測預警平臺順利實現聯網對接,職務犯罪預警信息收集渠>>>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30年父女合照的親情互動
地址:http://www.oumuer.cn/a/05/20120827/82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