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開篇就寫道:“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像電影與文學,原本是繆斯的一對雙生子,文學給電影提供養分,電影則用蒙太奇的手法將文學故事更加生動地演繹出來。但他們的關系卻十分微妙,有時親密無間,有時若即若離。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第五代導演在國際影展上頻頻拿獎,張藝謀、陳凱歌等因此蜚聲國際。而值得一提的是,第五代的崛起恰好趕上國內文學創作的一個高峰期,他們取得的輝煌,離不開劉恒、余華、蘇童等作家的幫助。這些作家或提供原著小說以供改編,或直接參與電影劇本創作。以張藝謀為例,回溯他《英雄》之前的電影作品,除了1988年拍攝的《代號美洲豹》外,其他的如《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菊豆》、《秋菊打官司》、《活著》等電影都是以文學作品為藍本的。尤其是《活著》,電影劇本對原著的改編較少,它的成就可以說是站在文學原著的肩膀上獲得的。而那時的導演,很注重從文學作品中汲取養分。
隨著電影行業市場化進程的開啟,電影票房逐年攀高,電影導演的收入和名氣也不斷增長,漸漸成長為可以與作家齊名,甚至是比作家更有名的名人。于是,他們在電影創作中有意無意地希望擺脫作家的“束縛”,與作家文學脫離關系。當時幾乎每個名導演麾下,都養了一個編劇班子,他們專門負責根據導演的個人意志編故事。《英雄》、《十面埋伏》、《無極》就是這個時期的產物。編劇班子依附于導演而存在,這就注定他們的創作難以超越導演的個人思維。這樣做的優點和缺點都十分明顯:優點是可以把導演的個人風格展現得更為強烈、更為徹底;缺點是在敘事上毫無創意,甚至錯漏百出,許多情節都難以自圓其說。就像王朔曾經指出的那樣,《英雄》編劇班子里的王斌、李馮跟作家劉恒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王朔認為《英雄》的劇本如果擱在劉恒手里,就算主題還是宣揚權力崇拜,表現手法也要高明得多。當然,在名導光環的“庇佑”下,這類主題先行的電影作品在市場上很是火了一陣子,而后才漸漸被觀眾識破其外強中干的本質,各位大神級名導也在觀眾的罵聲中褪去光環。至此,中國電影在創作上的軟肋完全暴露了出來。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現在的電影導演紛紛轉向文學作品尋找故事和靈感。從茅盾文學獎得主到當紅網絡小說,接連被搬上了大銀幕。譬如現在正在熱映的陳凱歌新作《搜索》,就改編自網絡小說《請你原諒我》;陳嘉上執導的《四大名捕》改編自溫瑞安的同名武俠;8月即將上映的諜戰電影《聽風者》改編自麥家的小說;9月上映的《白鹿原》改編自陳忠實的同名小說;而年底即將上映的馮小剛新作《一九四二》則改編自劉震云的《溫故一九四二》……兜兜轉轉到如今,若即若離的電影與文學再度燃起了激情,再度“聯姻”。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那次“聯姻”中,第五代電影導演是主導,作家只不過是提供故事的陪襯。而這次的“聯姻”則不同,電影界急缺優秀的劇本,作家手里掌握著資源,當然比上次“聯姻”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和選擇權了。
作家們的選擇性“觸電”
被觀眾罵了多年“不會講故事”之后,中國電影界終于洗心革面,決心拋棄草臺班子,轉而向專業寫故事的人“求”故事。每年開拍的電影很多,好故事 卻難求。這樣的市場供求關系下,寫出好故事的作家突然發現自己多了很多選擇:既可以出售改編權,自己做甩手掌柜;也可以參與電影劇本改編,最大限度地保證 電影忠實于原著;甚至還可以跨界做導演,把自己的小說搬上大銀幕。不管怎么選,他們都認同一點:從文學作品到電影,改動是必然的,怎么改則體現了編劇和導 演的見識。
放心大膽型 甩手掌柜做到底
代表人物:溫瑞安
武俠小說家溫瑞安,在文學界早已功成名就。他的多部作品被改編成影視劇,包括現在正在熱映的《四大名捕》和即將開拍的《四大名捕2》,改編權收 益不菲。他曾透露,《四大名捕》中的每個名捕都給他帶來超過300萬港幣的版權收入。近年來,溫瑞安因視網膜脫落做過兩次手術,現在被家人嚴格控制上網時 間,因此他更傾向于把有限的時間用來寫作。至于電影改編,出售改編權給信得過的公司或者導演就好,自己不去操心,做個“甩手掌柜”。
當然,再信得過的導演,都未必能領會到作者原著的精神。溫瑞安就曾直言,《四大名捕》之前被改編過十多次,沒有一次使他感到滿意。“大多數都改 得支離破碎,面目全非。即便是有過硬的交情,當時談劇本改編的時候如何的言之鑿鑿,后來還是始亂終棄,甚至將劇本,整個公司轉手給別人的情況都有。把四大 名捕拍成‘四不像’的怪物的也大有人在。”好在“甩手掌柜”溫瑞安對各種亂改都不是很看重,他說:“就當看小孩子們搞的化裝舞會好啦。”
這次陳嘉上執導《四大名捕》,把“四大名捕”都變成了有超能力的俠客,無情更是化作女兒身,不僅懂得讀心術,還能用意念發暗器……電影與原著的 巨大差異令不少觀眾感到不適應,紛紛吐槽。“甩手掌柜”溫瑞安卻愿意出來力挺陳嘉上,他承認陳嘉上的確將小說原來的結構打散、重新組合,做出了非常大的改 動。“雖然我內心不一定欣賞這種改動,但對他們的工作表示理解和支持。因為,關于俠的精神、俠客草根化,陳嘉上導演與我,還是有不少相通之處。”正因為 此,溫瑞安繼續授權陳嘉上拍攝《四大名捕2》。
親自上陣型 作家編劇一身兼
代表人物:劉震云
與只寫小說的溫瑞安不同,劉震云不僅是小說作者,也是電影編劇,這就注定他會更深層次地參與電影的創作。劉震云很早就與馮小剛合作,從《一地雞 毛》到《手機》,再到《一九四二》。他不是一個被動的作者、編劇,而是一個電影創作的積極參與者。他甚至明確地表示自己還“單身”,期待有遠見的影視公司 來“迎娶”。
在與馮小剛合作的三部作品中,《手機》并不是改編自劉震云的小說。相反的,劉震云的小說《手機》是改編自《手機》這部電影。當時馮小剛找到劉震 云,想把一篇散文《老吳太太》改編成電影劇本。結果在討論過程中發現大家不斷鬼鬼祟祟地出去接手機,于是劉震云提議:“不用找別的故事,其實就可以寫手 機。《手機》寫的不是手機,是人心。”《一九四二》是一部醞釀了十多年的作品,劇本幾易其稿。由于劉震云的原著小說是調查體,里面講的是各方面的人對待災 荒的態度,國民黨的態度、日本人的態度、傳教士的態度……并沒有一條明確的敘事主線。在研討時,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這樣的小說并不適合改編成電影。最后劉震 云對馮小剛提議:“劇本分兩種。一種是一堆聰明人在賓館你一句我一句對出來的。另一種是我們去走出來的,這個是笨的人做的事情。我們倆應該都是笨人。我想 我們倆走一下,里面涉及到的所有省份,我們都走一下。”于是,劉震云與馮小剛去當年災民逃難的路線——河南、陜西、山西、重慶走了一圈,故事就生長出來 了。
推薦閱讀
中國旅游報社原社長、國家旅游局綜合協調司原巡視員陳志學利用職務之便,采取虛報冒領業務費提成、簽訂虛假廣告合同以及收款不入賬等方式,貪污公款41萬余元。昨天上午,此案在市二中院開庭。 今年54歲的陳志學大學畢>>>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電影,重新站回文學肩上
地址:http://www.oumuer.cn/a/05/20120718/76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