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浦睿文化公司重點策劃的陳凱歌最新電影同名原著小說《搜索》本周開始陸續上架,在電影《搜索》7月初上映之前,提前與讀者見面。該書連載始于網絡,于2007年初次發表在“晉江文學城”上,但它卻并非網絡文學慣有的“講愛情故事,為娛樂服務”,而是充滿了社會、人性等因素,通過小說剖析社會現實,直擊人肉搜索、冷漠圍觀、網絡暴力等社會熱點問題,并成為入選魯迅文學獎的網絡作品。
小說作者文雨表示,《搜索》以自己“潛伏”網絡社區多年的所見所感寫成。小說以剛剛查出絕癥并被保險公司拒賠的白領葉藍秋拒絕在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這一事件作為起因。爭執中,記者陳若兮偷拍下了葉藍秋的樣貌。葉藍秋的“劣行”被搬上電視新聞,同時陳若兮在網絡大肆渲染,使葉藍秋成為“道德敗壞”、“破壞他人婚姻”的反面紅人被網民聲討。在人肉搜索的威力下,網民們蹲守在葉藍秋家門口揚言要“為民除害”。最終網民目睹了葉藍秋悲劇的發生。真相大白過后,陳若兮成為網絡輿論的下一個聲討對象。由未讓座引發蝴蝶效應導致的網絡暴力為線索,借著對人物命運的描述,揭露了網絡時代下都市人群的種種隱痛和精神危機。
《搜索》雖是一部立足于都市話題的虛構故事,卻預言般地囊括了無數社會真現實。早在2007年,文雨就在《搜索》中提出了這些今日仍顯尖銳的社會問題:經濟時代的狂躁與盲目、高壓狀態下白領們的郁結、媒體記者職業道德與人性面臨一次又一次沖擊,甚至醫患之間的沖突、房奴們苦苦掙扎等現實生活中的困難、打擊、傷痛、失望,到了網絡這個大環境,到底是消化還是放大?
隨著網絡社會的日益發展、個人話語權的加強,“看客”的力量也日益強大。他們成群結隊,喜好抱團,在網絡這個虛擬國度,他們有時候是正義的化身,是審判者和執行者,有時候又造謠生事,無事生非。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大多數平凡一如你我。但是,是什么使得他們在網絡上變成另一個人呢?
網絡時代看客們那種冷漠與惡意混合在一起的態度,帶來的影響還未得到足夠解析。小說中楊守誠在廣場被歹徒毆打,路人對自己的孩子說那是叔叔們在拍戲;網民們在看到葉藍秋時的種種言語攻擊,甚至目睹其走到悲劇邊緣也吝惜伸出援手;從網絡到現實,無論平民與明星,網絡暴力已變成嚴重的社會問題。而針對這種行為的法律措施和監管卻有所欠缺。
《搜索》敏銳捕捉了這些問題。作者文雨表示過:“網絡社會發展到今天,個人意愿越來越凸顯其重要,極端的情緒和盲目的謠言成為網絡社會的常態。網絡暴力的推動者中充滿著看客的身影。”她希望通過這部批判與揭示當代人性的作品,能喚起讀者的反思,并讓讀者看到人心解凍的希望。
推薦閱讀
根據常識答題。大部分考生平時有工作在身,學習時間緊張。在很短的時間里要把所有學習內容完全記住是不可能的。但是考生在復習階段已經對證券行業有了一定的了解,考生在答題時可以根據在復習階段學習到的知識進行組>>>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搜索》直擊網絡熱點問題
地址:http://www.oumuer.cn/a/05/20120613/67608.html